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 > 正文: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 第二章:第二章 脏 腑1.脏腑分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2.脏与腑的区别:脏(五脏)为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腑(六腑)为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的特点满:指精气的充满实:指水谷的充实3.奇恒之腑何以名之?因其具有以下特点:(1)多数中空,形态似腑,但不传化水谷

第二章 脏 腑

1.脏腑分类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脏与腑的区别:

脏(五脏)为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

腑(六腑)为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的特点

满:指精气的充满

实:指水谷的充实

3.奇恒之腑何以名之?

因其具有以下特点:

(1)多数中空,形态似腑,但不传化水谷 

(2)功能似脏,藏精气而不泻

(3)除胆之外,其余都没有表里配合和五行配属

4.脏象学说:中医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5.何为脏象?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第一节  五 脏

一 心

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故曰“心为君主之官”

(一)解剖形态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血行于脉中故脉为血之府。

(2)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3)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血、脉三者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密闭循环系统,在此系统中心气推动血的运行,使血液流行,脉管搏动,全身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才能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持生命活动。

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亦云;“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

(4)血液正常运行必备的三个条件:

一、血液充足

二、脉道通利

三、心气充沛

(5)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从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正常时: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脉缓和而有力、胸部舒畅。

心火旺时:面赤舌红,舌尖起红刺(或破碎疼痛),脉数,心中烦热,失眠

心血虚:面色与舌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心悸(心慌)

心血瘀阻:面色与舌色较暗或青紫,舌上可有瘀斑、瘀点,脉象涩或结代。

2、心主神志

(1)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2)心藏神表现为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胃之受纳、小肠之化物、大肠之传导、三焦运行津液与元气、膀胱贮尿与排尿、胆贮存与排泄胆汁,及四肢之屈伸、躯干之仰俯、目之视物、耳之闻声、口之摄食、舌之感味等,人体的所有生理功能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

2)心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

  首先,心是人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五脏共同完成的,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在五脏精神活动中,心是主宰者《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次,心还是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张介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3)心主神志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映灵敏。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钝,精神萎靡或昏迷不醒。

(4)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

首先,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主神的主宰。

其次,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正常。

(三)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1)心为阳中之太阳

(2)心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可使血液正常循环,并使心神振奋。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即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的包膜,上有脉络合称心包络,简称心包。

(二)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主神志功能异常。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

 痰浊蒙蔽心包――神昏,意识意识障碍等。

 

二、肺

(一)解剖形态

肺的位置最高,覆盖于心上,故称为华盖。

肺叶娇嫩,易受外邪,不耐寒热,故又称娇脏。

“其虚如蜂窠”―――清虚之脏

《内经》称之为相傅之官

(二)生理功能

1、肺主宣肃

(1)宣肃即肺气的两种运动形式。

宣为宣发,是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即升散。

肃为肃降,是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即沉降。以肃降为主。

(2)肺主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a.生理作用――其一排出浊气;

其二输布精微和津液;

其三宣发卫气。

b.肺可宣发卫气以达全身。卫气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能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

(3)肺失宣发

呼吸不利,胸闷,咳嗽,以及鼻塞,喷嚏,无汗等。

(4)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

生理作用――其一吸入清气;

其二输布精微和津液;

其三清肃异物。

(5)肺失肃降

呼吸短促,上气,喘鸣,咳痰等。

2、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即司呼吸):肺通过吸清呼浊,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生理: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病理: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

另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2)肺主一身之气: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

a.参与气的生成:肺司呼吸,清气由肺吸入,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之一,直接影响到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

b.调节全身气机:气机即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

通过肺的呼吸,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生理:肺呼吸正常则气的生成和气机协调,全身生命活动正常。

病理: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

3、肺朝百脉

(1)朝,会聚。百脉,众多血脉。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2)生理作用:助心行血(原因:其一结构基础为肺朝百脉,其二功能基础为肺主气,司呼吸)

(3)生理:气血循行正常

  病理:胸闷、心悸、唇舌青紫。

4、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1)通,疏通;调,调节。

水道:水液运行的通道。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调节作用。

(2)肺气宣降,使水液运行通畅

同时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故曰“肺主行水”

且肺为华盖        故曰“肺为水之上源”

(3)生理:肺宣发向上向外使水液――全身

         使废液―――汗和水蒸汽

肺肃降向下向内使水液――脏腑器官

   使废液―――肾――尿

病理:肺失宣降――水液停聚――水湿痰饮

   针对此可用宣肺化痰或宣肺利水法(提壶揭盖法)治疗

5、肺主治节

(1)治节:治理调节。

肺主治节指肺具有辅助心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故称其为“相傅之官”

(2)主治节作用体现在:

其一司呼吸;其二调节气机;其三助心行血;其四调节水液代谢。

(三)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位置最高,覆于心上,故称为华盖。

肺主气――调节气机――肺气顺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顺―――“肺为脏之长”。

2、肺为娇脏:肺叶娇嫩,易受外邪,不耐寒热,故又称娇脏。

3、肺气与秋气相通应:即肺气在秋季最旺盛

三、脾

(一)解剖形态

位置:腹腔上部,横膈下面,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背侧左上方。

形态:《医学入门》“形似马蹄”――脾

《医贯》“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

《医纲总枢》“形如犬舌,状如鸡冠”―――胰

中医学的脾形态上讲是现代医学的脾和胰,但功能 决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二)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

a.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即是对水谷的消化和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b.这一过程分为二个阶段:

其一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将饮食化为水谷精微――化;

其二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运。

c.脾参与了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

 水谷精微是人出生后生长、发育及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来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d.生理: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脾气健运。

    水谷化源充足,则全身得养,即全身生理功能正常。

e.病理:腹胀、便溏、纳呆、倦怠、消瘦。

(2)运化水液(运化水湿)

a.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b.生理:脾将水液―――肺――皮毛

        ―――肾――膀胱

c.病理:脾失健运―――水液停聚―――水湿痰饮、甚或水肿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注意:两功能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病理上常共见。

2、主生血统血

(1)主生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变化而赤(血)

病理:脾虚化源不足――头晕眼花,面色晃白或萎黄,唇、舌、爪甲淡白无华。

(2)主统血

a.统,统摄、控制。

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b.脾的统血作用通过气的摄血而实现。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故脾气健运则气血旺盛,气旺则摄血防其妄行。

c.脾不统血: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致气虚不通固摄血液而引发的出血。

d.病理:皮下出血(肌衄)、便血尿血崩漏,以下部出血多见。

3、脾主升清

(1)升,上升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

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的作用。

(2)生理:

a.脾主升,胃主降,相互协调―――水谷精微向上,糟粕向下运动。

b.脾气升举作用维持内脏位置恒定防止下垂。

病理: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便溏。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脱肛,胃、肾、子宫下垂。

(三)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脾气机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脾气健旺,脾能升清,气血化治源充足。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

a.脾虚生湿:脾阳虚弱,脾失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表现为肢倦乏力、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水肿等

b.湿困脾土:因湿邪外侵,伤及脾阳,脾失健运,表现为头重如裹、脘腹胀满、口粘腻等。

3、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的生理功能在长夏最旺。

四、肝

(一)解剖形态

“左肝右肺”非指部位,而是指肝与肺的生理功能。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阳从左升,阴从右降。

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之始生,主升

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之始藏,主降

(二)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疏通;泄: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

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气机的影响

生理: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运行通畅,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畅通,经络通利,脏腑器官活动也正常。

病理: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导致气血津液的运行不畅,从而出现气机阻滞,进而形成瘀血、痰饮、水肿、水臌等

(2)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生理: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气机通畅,脾升胃降协调,才能正常对饮食物进行消化,故称土得木而达。

病理:肝失疏泄,犯脾克胃,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临床可见

肝脾不和――――两胁胀痛、易怒、面红目赤、腹胀、便溏。

肝胃不和――――两胁胀痛、易怒、面红目赤、恶心、呕吐、嗳气。

(3)对情志的影响

生理:情志活动的正常主要依赖于气血运行正常。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则精神活动正常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故肝有辅助心脏主宰神志活动的作用即肝主谋虑。

病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一方面肝气升发不足,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表现为情志抑郁,多悉善感。

另一方面肝气升发太过,疏泄太过,肝气上逆,表现为烦燥易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

(4)对胆的影响

生理: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而胆汁排入小肠,又赖肝气调畅,即胆汁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均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肝疏泄正常,胆汁的排泄正常,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病理: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影响脾胃功能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

(5)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

生理:

a.调理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与女子生殖功能密切相关。而冲任与肝经相通,隶属于肝。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冲任二脉生理功能正常。故女子以肝为先天。

b.调节精室:精室,男子藏精之所。

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相互协调才能使男子排精正常。

病理:

a.女子:疏泄不及―――月经量少,周期长

    疏泄太过―――月经量多,周期短

b.男子: 疏泄不及―――性欲低下阳痿,精少

    疏泄太过―――性欲亢奋,阳强,遗精

2、肝藏血

(1)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藏血的生理作用:

a.对肝本身而言:肝体阴而用阳。藏血可制约肝阳,防止过升。维持肝之阴阳平衡,使肝的疏泄正常。

b.对全身而言:防止出血

调节血量  安静或睡眠时归肝

      运动或兴奋时进入体循环

(3)病理:

藏血功能失常可表现为

其一,藏血不足,即肝血不足。可见

急躁易怒,眩晕耳鸣――阴不制阳,肝阳上亢

、视物昏花――――目失血养

筋脉拘挛,肢体麻木――筋脉失养

其二,藏血失职,即肝不藏血。

可见,吐血、衄血、崩漏。

注:为什么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或女子以血为本)?

女子月经需耗血,养胎需血,分娩下血,均需血;冲任隶属于肝,冲为血海主月经,任主胞胎。肝通过藏血调节冲任二脉的血量,维持妇女的正常生殖功能。

(三)生理特性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条达,调畅、通达、舒展。抑郁,抑制、遏止、郁医.学全在线滞。

指肝为风木之脏,有升发条达的特性。

肝的升发之性即不能抑郁也不能亢奋。

肝气升发不及:胸胁满闷、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愉。

肝气升发太过: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

2、肝为刚脏:

刚,刚强暴急。

肝有刚强之性,主升主动,易亢易逆,故有将军之官之称。

病理情况下,肝的病变可延及他脏而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肾,故曰五脏之贼。

3、肝体阴而用阳:

体,肝的本体;用,指肝的功能。

体阴:其一,肝位膈下,属阴脏;

其二,肝藏血,血属阴。

用阳:其一,生理方面,肝主疏泄,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

其二,病理方面,肝阳易亢,肝风易动。

4、肝为“罢极之本”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

古文“罢”,《集韵》云:“罢或作罴”,即棕熊

《尔雅·释畜》曰:“罴,如熊,黄白文。注:似熊而长头高脚,憨悍多力,能拨树本。”

极,《说文》曰:“栋也”。徐曰:“极者,屋人之栋,今人谓高及甚为极义也。”

肝为罢极之本,是指肝为人体力量强大并能耐受疲劳的根本。

5、肝气与春气相通应:肝气在春季最旺盛。

 

补充:

肝藏魂―――

魂,古代天文术语,指月亮发出的光,医学引用来表示划入肝脏功能范围内的思维和意识活动。《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即言伴随心神活动的称为魂。如:“昼则魂游于目而为视”,“夜则魂归于肝而为梦”。“肝主谋虑”,“胆主决断”都包括在魂这一思维意识活动范围内。张景岳“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由此魂是指思维意识的一部分。

五、肾

(一)解剖形态:

肾位于腰部,脊柱之两侧,左右各一。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也”

《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明,赵献可)“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

(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1)藏 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2)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气、血、津液和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

狭义——指生殖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其与生俱来,在出生之前就已形成,故又称先天之精。

(3)肾中所藏之精有两个来源

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二是来源于人生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称后天之精。

(4)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

a.化生过程:先天之精(肾本脏之精)――与生俱来,为原始生命物质,高级职称考试网生命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充养,成为繁殖的基本物质。

 后天之精―――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转输至五脏六腑,经利用后剩余的部分归藏于肾,当脏腑功能活动需要时重新输出供给―――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化生。

b.关系:二者相互依存,

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不断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

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方能不断化生。

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5)注意:

一是肾中的先天精气的后天精气是融为一体,无法分开的。

二是肾精和肾气是同一物质。肾精散则化为肾气,肾气聚则变为肾精。

(6)肾精的主要生理功能:

a.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衰,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天癸:肾中精气充盛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肾中精气的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根本,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

b.化生血液

肾藏精,精能生髓,髓化血。

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

c.抵御外邪

精为正气的一部分,精充则卫外固密,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强。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2、肾主水液

(1)水液,即津液。

肾主水液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此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2)人体水液代谢包括:

a.将饮食物中的津液吸收并输布全身;

b.将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

   这两方面均赖肾的气化作用

(3)其气化作用体现在:

a.关系到脾、肺、膀胱功能的发挥。

b.直接参与水液代谢。

(4)病理:

肾气化失常――开多阖少:尿清长,尿频

     ――开少阖多:尿少,小便不利,浮肿。

3、肾主纳气

(1)纳,受纳和摄纳。

肾主纳气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2)肾主纳气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3)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呼——肺宣发

吸——肺肃降——肾摄纳

(4)病理:

肾不纳气――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等病理表现。

(三)生理特性

1、肾主闭(封)藏―――肾为封藏之本

(1)肾主封藏是对肾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其体现在肾藏精,主水,纳气,固胎等方面。

肾气不固:肾气不足时肾的封藏力减弱,可引起遗精、早泄带下清稀而多、遗尿、小便失禁等。

(2)对肾无实可泻的认识

a.肾藏精不宜泄,肾主命门火(真火),宜潜不宜露。故治肾多言其补,不言其泻,或以补为泻。

b.肾病非绝对无实可泻,确有实邪亦当泻。然肾病虚多实少,纵有实邪,亦是本虚标实,故治肾病多补少泻为宜。

(3)指导养生,保养固密肾精可延年益寿。

2、肾主一身阴阳

(1)肾阳

a.肾阳:主要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又称真阳、元阳、真火。

b.肾阳为一身阳的根本。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

《类经图翼·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c.肾阳虚表现:

一般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脉迟缓无力。

特有表现——腰酸腿软、阴部清冷、生殖功能减退(阳萎)。

(2)肾阴

a.肾阴:主要是促进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等功能。又称真阴、元阴、真水。

b.肾阴为一身阴的根本。促进津液和血的生成。

c.肾阴虚表现:

一般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心烦不安、口干咽燥、脉细数、舌干红无苔。

特有表现——腰酸腿软、阳事易兴、遗精、早泄。

(3)久病及肾:肾阴阳为一身阴阳的根本,任何脏腑的阴阳盛衰,日久都会引起肾阴或肾阳的不足。

附:命门

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把命门作为内脏提出的为《难经》。

直至明清,诸医家对命门才有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一)右肾为命门说

《难经·三十九难》“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通于肾”

生理功能:(1)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所在之处。

(2)与人体的生殖能力密切相关。

(3)肾与命门在生理功能上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意义:脉诊中左尺候肾,右尺候命门。

(二)两肾皆命门说

明·虞抟。《医学或问》“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藏,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愚意以两肾总号为命门。”

生理功能:“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

(三)命门在两肾之间说

明·赵献可。《医贯·内经十二官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为命门所居之宫,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真水也。此一水一火,具属无形之气,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又随相火,自寅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阴二十五度。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滞则病,停则死矣。”

其还认为命门为一身之主,非心也。把命门比为走马灯之灯火。

生理功能:具有真火作用,主持一身之阳气。

(四)命门为肾间动气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命门图说》“细考《灵》《素》,两肾未尝有分言者,然则分立者,自秦越人始也。考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原气之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贵重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意,该本于此。观铜人图命门穴不在右肾,而在两俞之中可见也。”……命门乃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

生理功能:阴阳之根,脏腑之本,生命之源,但不能只认为 是火。

共性:(1)命门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2)命门与肾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第二节 六腑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若六腑不通,则致饮停滞,糟粕不泻,气机不畅,而见腹胀疼痛,二便不通等症。

如食积胃脘,则脘胀疼痛、纳呆不饥、恶心呕吐;

胆腑不通,则胁胀疼痛、纳呆食少等;

大肠传导不利,则至大便秘结、腹胀疼痛等;

膀胱闭阻,则见尿少尿闭、小腹胀痛等;

三焦气滞,气化不利,则见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证。

一、胆

(一)解剖形态: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与肝有经脉络属,而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

1、贮存、排泄胆汁

(1)《灵枢·本输》“胆者,中精之府”

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物质―――中精之腑、清净之腑、中清之腑

胆内藏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乃肝之余气所化。赖肝之疏泄而排入小肠,参与消化。

(2)《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

(3)病理:胆汗排泄受阻,影响脾胃功能―――厌食、腹胀、腹泻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黄疸(目、身、小便黄)

胆气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2、主决断

(1)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病理:胆气虚,则怯懦,善太息,或谋虑而不能决。

(三)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

同肝属木,主少阳春升之气。

病理:胆失升发,脏腑气机不畅,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飧泄、肠澼

2、性喜宁谧

病理:胆为邪扰―――呕苦、虚烦、惊悸、不寐、善恐。

二、胃

(一)解剖: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分别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胃体)、下脘(包括幽门)

(二)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1)受纳:接受、容纳。

腐熟: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2)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胃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胃又称“水谷气血之海”

(3)胃气十分重要,“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有两种意思: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其二指脾胃的功能活动在脉象上的反映,即                                从容和缓之象。

(三)生理特性

1、 主通降,以降为和

(1)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这样才能使周身气机和顺。

(2)因为:

a.饮食入胃,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彻底吸收,化为气血津液,输送全身;

b.另外胃降之后,才有利于再一次摄入新的饮食。

故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3)病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胃气不能通降,反而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2、喜润恶燥:

(1)胃为阳明燥土,故喜润而恶燥,

脾为太阴湿土,故喜燥而恶湿。

(2)受纳腐熟需胃阳的温煦

        胃阴的滋润

生理:胃阴充足――有利于受纳腐熟和胃降的特性

病理:过用苦寒――化燥伤阴

三、小肠

(一)解剖:一个相当长的管状器官,回还迭积,其上口与胃之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之阑门相接。

小肠与心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与心相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

(1)《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

化物:彻底消化、化生精微。

表现在:其一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

其二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彻底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与糟粕。

(2)病理:受盛功能失调――气机阻滞――腹痛

化物功能失调――消化吸收障碍――腹胀,腹泻,便                                溏

2、泌别清浊

(1)泌:分泌;别:分别。

清:水谷之精微;浊:食物之糟粕。

泌别清浊:即指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分清),把食物残渣输送到大肠(别浊)。

(2)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水液经过代谢由肾渗入膀胱,变为尿液。因为小肠参与了水液代谢,故又称“小肠主液”。

(3)“利小便之所以实大便”适用于: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出现水谷混杂的便溏、泄泻

(三)生理特性

1、升清降浊:小肠泌别清浊,清者由脾输布全身,浊者下传入大肠。

小肠的该特性在中医学中归为脾胃的功能。

四、大肠

(一)解剖:一个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口即肛门。

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

病理: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2、大肠主津:大肠传化糟粕的同时,还要吸收一部分水液,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故称“大肠主津”。

病理:水与糟粕俱下――腹痛、肠鸣、泄泻

(三)生理特性

主通降,以降为顺。

病理:肠道为糟粕壅塞――腹胀、腹痛、便秘、口臭

五、膀胱

(一)解剖:位于小腹中央,与肾有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均赖肾的气化功能完成。

六、三焦

(一)概念有二:

一指六腑之一,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元气和津液运行于这一通道中。

二是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相关学说:

(二)相关学说

1.三焦有名而无形说

(1)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始于《难经》。

《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二十八难》亦云三焦“有名而无形”。

(2)此后诸多医家追随此说,

如《中藏经·论三焦虑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曰: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也”;

《干金要方·三焦脉论》说:三焦“有名而无形”;

滑寿在《难经本义》中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

《医学发明》亦云:“三焦者有名而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

《赤水玄珠》曰:“三焦者,非特有物如是也,厚、薄、直、结、缓、急等语,为膀胱而言也”;

《难经集注》曰;“三焦无内腑,惟有经脉.名手少阳.故曰外腑也”,“心主与三焦脉合,三焦有位而无形,心主有名而无脏,故二经为表里也。”

2.三焦有名有形说。

(1)此说源出于《内经》,但《内经》末明确指出三焦的具体形质,故后世医家在《内经》对三焦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形质作了诸多探讨。

(2)其有关内容可归纳如下:

①三焦指腔子。明代虞传在《医学正传》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含于肠胃之总司也……其外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

②三焦为一腔之大腑。明代张介宾《类经》曰: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一腔之大腑也。”故有“孤府”之称。其在《类经附翼》中亦云:“今夫人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腹腔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内一层,形色最赤,象若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

③三焦为肾下脂膜如手者。章潢《图书编·三焦有形考》曰:“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为三焦也。”

④三焦为周布上下,包括脏腑之腑。徐灵胎在《难经经释》曰:“三焦谓之腑,则名是藏蓄泌泻之具,何得之无形?但其周布上下,包括脏腑.非著五脏之外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然谓无形则不可也。”

⑤三焦为油膜、网油。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三焦.古作膲,即人体上下、内外相关之油膜也。”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云:“三焦为手少阳之腑。既名为腑,则实有其物可知。谓三焦即网油。”

⑥三焦为胃之匡廓。消代沈金整《杂病源流犀烛·三焦源流》云;“故知三焦者,实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胃撕施。”

 ⑦三焦为淋巴系统。如《章太炎医论》曰:“三焦者,自其液言,则所谓淋巴液、淋巴腺;自其所流之道言。则所谓淋巴管。”除此之外,近人有谓“三焦为人体微循环”、“三焦为人体脊神经”、“三焦为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等不同说法。

(三)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主要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其根于肾,通过三焦运行于全身。

2、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四)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

如果不把三焦看作一个内脏,而把它看成人体躯干的三部分,则

1、上焦:

(1)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以及头面部,也有人将上肢归于上焦。

(2)主要功能特点:上焦如雾(《灵枢·营卫生会》)即主气的升发和宣散―――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3)《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中焦:

(1)膈至脐之间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2)功能特点:中焦如沤(《灵枢·营卫生会》)即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3)《温病条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4)在《内经》的脉法和《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至后世温病学说以三焦作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证,列入下焦,后世仍从之,故应当说是肝的功能作用于下焦,不是肝位于下焦。

3、下焦:

(1)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小肠和大肠。

(2)功能特点: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即排泄糟粕和尿液―――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水、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3)《温病条辨》“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第三节   奇恒之府

六腑——排泄胆汁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奇恒之府——胆不受盛和传化水谷,且藏精汁

一、脑

1、脑居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2、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

《本草纲目》“脑为元神之府”

元神:人生以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此神即元神(先天之神)。

(2)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

《灵枢·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本草备要》(清·汪昂)“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医林改错》“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

二、髓

(一)解剖形态

髓分为脑髓、骨髓、脊髓

(二)生理功能

1、养脑

髓靠先天之精化生,赖后于之精充养。

脑髓充盈,脑得髓养,则脑力充沛――反应敏捷、耳聪目明。

肾精不足,致髓海不足――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腰胫酸软、善忘、反应迟钝。

2、充骨

肾精充足――髓化源充足――养骨――骨骼坚韧

肾精不足――骨失髓养――骨骼脆弱易折

3、化血

肾精――生髓――化血

血不足者――用鹿茸填精补髓

三、女子胞——胞宫、子宫、子脏、子处

(一)位置: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阴道

(二)功能: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密

1、女子胞与脏腑

女子胞功能―――血――来源与脏腑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化血、肺朝百脉输布精微――五脏分司血的生化、统摄与调节。

其中女子胞与肝、脾、肾关系最密切。

(1)女子胞与肝

a.生理:肝藏血――为女子经血之本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有利血行

这样则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b.病理:肝疏泄太过――月经量多,周期缩短

    肝疏泄不及――月经量少,周期延长

(2)女子胞与脾

脾主生血统血――化生经血和统摄经血

(3)女子胞与肾

a.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器官发育而至成熟以及维持生殖功能的生理效应。

b.肾精和天癸是维持正常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基本条件。

  肾精足――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2、女子胞与经络

(1)女子胞与冲、任、督

a.冲任督同起于胞中,分出走行不同部位,称为一源三歧。

b.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冲为血海。

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称阴脉之海。

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称阳脉之海。

c.冲、任二脉气血充盛、蓄溢正常――保证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

 任督二脉循环往复,沟通阴阳,调节气血――维持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

d.冲任失调――月经失调、崩漏、经闭

(2)女子胞与带脉

带脉可固护胞胎。

第四节   形体和官窍

形体:皮、肉、筋、骨、脉,又称五体

官窍:耳、目、鼻、口、齿、舌、咽喉、前阴、和肛门。

学习形体官窍的意义: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外在的官窍与肢体通过经络与内在脏腑密切相连,所以根据脏象学说的以表知里,由象测脏的方法,查外而知内,所以观察外在形体官窍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

形体和官窍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联系,同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关系,如: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可延相连的经络下移于小肠,可引起小便短赤,疼痛等症状。 但同时每一官窍在形体结构和功能上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咱们专门论述一下。

一、形体

形体——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包括头、躯干、肢体、五脏、六腑等有形质可见的组织。

——狭义:即五体——皮、脉、筋、骨、肉。(它们构成了整个人体的重要组织。)

本章所述的形体即五体。

先从整体上看一下脏腑与形体的关系:形体位于外层,里面包裹脏腑,经络贯穿于形体与脏腑之中,气血津液运行于整个形体与脏腑之内,其中营血运行于脉中,卫气与津液则运行于脉外,循行于皮肉筋骨及脏腑肓膜之间,无处不到,正是由于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不断输布到形体之中,对形体发挥滋养、推动、温煦和气化的作用,使形体得以完成其防御、支撑、运动等功能。

五脏除了通过气血津液与形体发生密切的联系外,五脏还与五体即筋脉肉骨皮之间有特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脏真下于肾,肾蒇骨髓之气也”《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由此可见,形体与脏腑有着密切的相对应的关系。

(一)脉

含义:

(1)血脉、脉管、脉道―――血府

(2)脉象、脉搏

(3)螺、纹、鼓、角、脉―――五不女(指女子的先天性生理缺陷螺,指阴户中有螺旋纹,碍于性交者,一说螺是骡字之误,指无生殖能力者;纹,即纹阴,类于先天性阴道狭小或缺陷;鼓,即鼓花,阴户绷急似无窍,类于处女膜闭锁;角即角花,指阴蒂过长,类于阴阳人;脉,是女子一生月经全无或月经不调,不能孕育之症――以上见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

1、解剖形态

外行皮毛,内走五脏,密布全身的网络结构。

2、生理功能

(1)运行血气 李时珍《濒湖脉学》脉为“血之隧道”

(2)约束血行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3)反映全身信息

心气推动血在脉中运行产生搏动――脉搏

脉搏动产生的脉应指的形象――脉象

血行于周身,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可在脉象上反映出来。

3、与脏腑的联系

(1)心主脉

心与脉虽相连,但其关系是通过血来介导的。

心气充足――血运流畅――脉象从容和缓均匀

心气不足――血行障碍――脉象虚弱或结代

(2)脉与肺、肝、脾

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均通过血与脉有一定关系。

(二)皮

皮,又称皮肤,

皮毛,指皮肤和毫毛,包括皮肤、汗孔、毫毛。

五体中的皮指皮毛。

1、解剖形态

(1)皮肤上之汗毛――古称毫毛。

汗孔――玄府(以其微细幽玄而不见,故名)

气门(卫气泄越的孔道)

(2)腠理:皮肤与肌肉的间隙。

皮肤的纹理――理、皮理。

肌肉的间隙――腠、肌腠。

(3)腠理的作用:是元气和津液输布的通道。

2、生理功能:

(1)护卫肌体:皮肤位于人体最外层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为人一身之藩蓠,故外邪入侵一般先由皮肤而入。但侵袭人体造成伤害的是有条件的:当皮肤致密时则邪不能入侵,当皮肤疏缓,卫气不足,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故《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2)调节津液代谢:汗是由津液所化生的。而津液的排泄途径之一是通过出汗,而汗出与皮肤腠理的疏密有着密切的关系,皮腠疏则汗出多,反之则少。若皮腠调节失宜,汗出过多,可损伤津液,甚至引起津液不足。

(3)调节体温:人体体温的维持主要靠卫气的作用,卫气可调节腠理之开阖,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若寒邪外束,腠理闭塞,卫气不得宣发,可郁而发热,即外感后出现大热不退。这时可用辛温解表药解表发汗,汗出卫气得宣发则热退。但汗出以遍身微汗为佳,若汗出过多,可出现气随津脱,甚至出现大汗亡阳的情况。举例:桂枝

(4)辅助呼吸:呼吸主要是通过肺来进行的,但肺合于皮毛,皮毛上有汗孔,通过汗孔的开阖也可起辅助呼吸的作用。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称汗孔为气门。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皮毛”故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肺主皮毛:

说明肺与皮毛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肺输布精气以充养皮毛

如《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若肺气虚,则皮毛憔悴,故《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2)肺宣发卫气以外达皮毛

卫气充于皮肤有三种作用:一是温养皮肤;

二是协助皮肤抵御外邪;

三是控制汗孔之开合。

若肺虚卫气不足,则病人肤冷畏寒,汗出较多,且抵抗力差,易外感。若外邪犯肺,肺失宣发,卫气不得外达,汗孔亦可闭而无汗。所以运用宣发肺气的药物,往往可起到发汗的作用,如麻黄

3)皮肤作为屏障可抗邪护肺

如冲凉水澡,全身发冷,不久可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肺经的症状。这正符合了肺合于皮毛的中医理论。说明肺与皮毛有着密切的关系。

(2)皮肤为正经分布所主

十二经脉的经气在体表各有分布,可将体表分为十二部分即十二皮部。每一条经脉濡养一部分皮肤,哪一条经脉发生病变,就会从其对应的皮肤反应出来,即常说的“有其内必有其外”。反之,若皮部受邪,邪气亦可进入该部之络脉,继而进入经脉,进而内传脏腑。故而《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

也。”

(三)肉

肉包括解剖学所称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

肌肉古称“分肉”、“赤肉

皮下脂肪古称“白肉

1、解剖形态

(1)肌肉丰厚膨大之处――月囷

(2)肌肉之间互相连接的缝隙或凹陷部位――溪谷

小者为溪,大者为谷

溪谷大多是经络穴位所在之处,也是人体之气汇聚之所。

2、生理功能

(1)主司运动

运动是机体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结果,故而运动不只与筋骨有关,亦与肌肉有密切的关系。故《灵枢·天年》“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渐壮,运动能力也逐渐加强。若气血不足,筋骨与肌肉失养,则运动无力,甚至肌肉萎软、无力四肢不用。即出现中医所说的“痿证”。中医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说法。就是因为脾胃虚弱,无力化生气血,气血不充,肌肉失养,而致不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2)保护内脏

肉分布在内脏及筋骨的外围,起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在腹部,内部脏腑不象胸部有胸廓的支撑和保护,因而肉不可替代的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所以《灵枢·经脉》十分形象的称“肉为墙”

(3)抵御外邪

肌肉与皮肤的纹理合称为腠理,而腠理是外邪入侵的门户。卫气充足,则腠理致密,邪不得入,卫气不足,则腠理疏松,病邪易乘虚而入。卫气和腠理的关系好比宫城与卫兵的关系。故《灵枢·五变》“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脾主肉

《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主要有以下关系;

(1)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的功能正常,则能助胃运化水谷,化生精微,进一步在心肺变化而赤化生气血以养肌肉,肌肉得养则坚厚而有力。否则会瘦削乏力。故《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脾虚则肌肉削……”

(2)肉病日久可内传及脾

中医认为脾在体合肌肉,即脾与肌肉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如同肺和皮毛的关系一样。外邪束于皮毛可引起肺的病变,同样肌肉有病长期不愈再重复感邪,则可内传入脾,导致脾的病变。即如《素问·痹论》“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四)筋

筋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

1、解剖形态

其意有二:

(1)刚韧有力的条束状组织

a.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

b.《素问·脉要精微论》“膝为筋之府”

(2)宗筋:即前阴

《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2、生理功能:

(1)连接关节:筋附于骨骼之上,起连接的作用,同时又包裹骨骼形成关节以约束骨骼在固定的范围内运动以维持人的正常运动。

(2)协助运动:人体各种运动主要依靠筋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

(3)保护内脏:《灵枢·经脉》“筋为刚”可理解为混凝土中的钢筋。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肝主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筋”,具体的关系主要有:

a.肝之气血可以养筋:肝藏血,而筋要靠肝血的濡养才能正常的收缩和舒张。故《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若肝的气血不足,筋得不到正常的滋养即会发生病变。《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b.肝病及筋引起诸筋病变:《素问·气厥论》“脾移寒于肝,肿筋挛”《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c.筋病及肝:筋病日久,内传于肝,引起肝病。《素问·痹论》“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2)筋为十二经脉所系:

全身的筋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分别接受相应经脉气血的滋养和调控,该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所属的筋膜。十二经脉所属的筋,统称为十二经筋。

(五)骨

1、解剖形态

“骨者髓之府”《素问·宣明五气篇》

颈椎-项骨;胸椎-背骨;肱(gōng)骨-臑(nào)骨;尺骨-正骨;桡(ráo)骨-辅骨;股骨-髀(bì)骨

2、生理功能:

(1)支撑人体:《灵枢·经脉》“骨为干”

如人背正中由项骨(7)、背骨(12)、腰骨(5)和尻(kāo)骨(骶骨与尾骨各一)

(2)保护内脏:如头部天灵盖——顶骨;山角骨——颞骨;凌云骨——额骨;后山骨——枕骨。另如胸部骨曷(hé)骨于(yú)——胸骨

(3)协同运动:

上肢包括肱骨、臂骨(尺骨与桡骨)、腕骨和五指骨

下肢包括髀骨、髌骨、胻(héng)骨(胫骨)、辅骨(腓骨)、跗(fū)骨(足背骨)、跟骨与足五趾骨。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肾主骨:

《素问·宣明五气篇》“肾主骨”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即骨髓要靠肾精的化生,而骨髓可直接充养骨骼,故而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与肾精有着密切的关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充实健壮,肢体活动有力,反之,肾精不足,在老年人可表现为肾失滋养,骨质脆弱易折,伤后也不易愈合。在小儿,可表现为骨骼的生长发育迟缓,出现囟门闭合延迟,骨骼软弱无力还会引起站立和行走的时间延迟。在成年人肾精不足会出现腰酸腿软,四肢乏力的症状。

(2)骨与督脉

脊椎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组成。督行于脊内。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4、骨与齿

齿为骨之余:以理解为齿为骨的延伸,是骨的一部分。

牙、齿可通称,但古时“当门为齿,两旁为牙”

切齿:古称板齿、门齿

单尖齿:犬齿、虎齿

磨牙:槽牙、臼齿

智牙:真牙

另外,“齿为肾之标”

齿与骨均靠肾精的滋养而生长。临床上肾精不足,在小儿可表现为牙齿的生长迟缓,成年可出现过早的脱落,故对于以上的情况可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二、  官窍

概述

1、(1)官:指机体上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鼻和咽喉(舌)即五官;(查《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应为舌非指咽喉)

(2)窍:指孔窍、苗窍,即内脏与外界交通的窗口,如口、两鼻、两目和两耳即七窍,加上前后阴即九窍。

(3)习惯上五官可称为窍,但前后阴只称窍不称为官。

2、官窍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器官,同时它们通过经络与五脏保持密切的联系,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的一部分。

每一窍与五脏中的一脏构成特定的联系。具体说来即《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另外,《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3、官窍同五脏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即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通过官窍影响五脏,而五脏的功能活动正常与否也可反应在官窍上。如《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表现)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4、官窍的作用:是机体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门户。

(七版还有邪气进出的通道,不太合适)

如:机体需要的空气和水、食物是通过口、鼻摄入的,而我们要通过目、耳获得光和声音信息,进而了解外部事物,机体生理活动产生的废物通过前后阴排出体外。

(一)舌

舌象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1.解剖形态

舌,灵根、心窍。

舌根部――舌本、舌根

舌中部――舌中

舌尖部――舌尖

舌两侧――舌旁

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舌苔、舌胎、舌垢

舌的下面――舌底、舌腹

舌下静脉及舌系带――舌系

系旁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2.生理功能

感知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舌为心之苗

是指舌为心之外候。也即舌为心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

生理上:舌的生理功能与心直接相关如《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病理:心的疾病可影响舌。如心火上炎可使舌生疮破溃。轻者可见舌尖红赤。

另外,注意舌虽为心所主,但亦与其它四脏有关,如《世医得效方》:“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这样脏腑都可在舌上有所反应,这就为舌诊作了理论基础。

(2)舌与其他脏腑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舌苔的为胃气所化生,又称舌为脾胃之外候

(3)舌与经络

手少阴起心中,出心系,别络系舌本

足少阴挟舌根两旁

足厥阴之脉经舌本后上行

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阳、足少阴之筋系结于舌本

(二)鼻

1.解剖形态

鼻,明堂

突于两眶之间名頞(è),又名山根、下极、王宫

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

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

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名鼻梁,天柱

2.生理功能:

(1)鼻为呼吸之门户

《医学入门》“鼻乃清气出入之道”故鼻亦属清窍

(2)司嗅觉

《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臭香矣”

(3)助发音

发音主要靠喉发,但鼻起共鸣的作用,如感冒鼻塞发音受影响。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鼻为肺之窍:鼻孔与内外气体交换的孔窍,又与肺直接相通,故称。

鼻的功能正常与否肺有密切的关系。生理情况下,鼻靠肺气和肺津的充养,则通气顺畅能知香臭;病理情况下,肺失宣肃可出现鼻塞呼吸不利或嗅觉失灵。另外外邪也可由鼻进入引起肺的病变。

(2)鼻准属脾:脾胃属土,在方位上属于中央,而鼻在面部的中央,在方位的属性上相同,中医有同气相求的理论,即性质相同的事物易发生联系。因而鼻在中医认为属脾之外候。《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鼻先赤”

(3)肝胆之火常犯鼻:

肝主升主动为刚脏五行中又属风木之脏,病理情况下易肝风内动,同时肝气易于抑郁,气郁可化火,而肺又为娇脏喜润,风火相煽易使肺化燥,而出现鼻腔干燥,出血的情况。

胆通过经络与脑相连,而脑又下通于鼻,故胆热可循经上移于脑而犯鼻发为鼻渊,即现在所称的鼻炎。

(4)鼻与经络

足阳明起于鼻翼旁,上行于鼻根部;

手太阳止于鼻翼旁;

足太阳起于目内眦;

手太阳其支脉从颊抵鼻旁到目内眦;

督脉沿额正中下行经鼻柱过鼻尖;

任脉、阳跷脉直接循经鼻旁。

(三)口

1.解剖形态

(1)《难经·四十四难》有“七冲门”之说。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飞与扉通即门扇,由于唇象门一样的自由开合故称为飞门。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之意,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齿为户门。会厌是气管与食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吸门。太仓又称大仓。阑即遮拦,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到此得到阻拦。

(2)唇上下各分为二,名唇四白,其色泽的变化能反映脾的精气的盛衰,故称脾,其华在唇四白

(3)口腔的顶部,古称天盖,今称腭,前为硬腭,后为软腭。

2.生理功能

进饮食、磨谷物、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

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脾开窍于口(口为脾之外窍)

生理情况:脾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气血充足,口唇则红润光泽,饮食有味,有助于进一步摄纳。

病理情况:脾的功能异常气血化生不足,则口唇色淡,如脾胃有热,则易生口疮;脾为湿困,则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并有粘腻感。

脾与口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联系故说脾开窍于口。

(2)口与其他脏腑

舌为心之苗,齿为骨之余,口齿为胃气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

(3)口与经络

足阳明胃经——挟口入上齿,环口唇交承浆穴

手阳明大肠经——挟口入下齿,环口唇交从中穴

足厥阴肝经——环绕口唇

足太有脾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

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

督脉——到龈交

任脉环绕口唇行至目眶下

冲脉亦上行经喉、环绕口唇至目眶下

附:咽喉

1.解剖形态

(1)咽古作口燕,喉古作月侯。

(2)咽在后下连食道,直贯胃腑,为胃系所属;喉在前,下通气道,连于肺脏,为肺系所主。

(3)会厌位于舌骨后方,上宽下窄,状如花瓣,呼吸时上启,吞咽时下盖,使水谷各循其道

(4)颃(háng)颡(sǎng)-鼻咽部

(5)横骨-舌骨;喉核-扁体;悬雍垂-帝丁、帝钟

(6)扁桃体、悬雍垂、舌根组成喉关。

喉关以内为关内;喉关以外为关外。

2.生理功能:

(1)行呼吸、发声音:

咽喉是气出入的通道。故可行呼吸,而声音的发出是喉咙、会厌、口唇、舌、悬壅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除舌口外,其它均为咽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咽喉是发音的主要器官。

(2)进饮食:

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咽,口燕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所系,乃胃气之通道也。”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喉为肺系所属:

生理:喉属于肺系,为气体出入的要道,肺的功能正常则气体能从咽喉正常出入,喉才能发音正常。

病理:肺为外邪或痰火壅塞,造成气体的出入不利,影响及喉而失音,称为“金实不鸣”

肺气虚造成气体的出入不利,影响及喉的发音,称为“金破不鸣”

(2)咽为胃系所属

咽属于胃系,《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既然咽与胃同属一个体系,故胃的病变可影响及咽。《血证论·咽喉》“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脾与胃相为表里经,另外脾经络胃,挟咽,连于舌根部,故通过经络脾胃的疾病可反应于咽喉。

(3)咽喉与肾的关系

肾经从肺上循喉咙,挟舌根部。肾藏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肾精可循经上行以养喉咙。若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咽喉可干哑作痛。

(4)咽喉与肝的关系

肝经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达头顶。肝主疏泄,主升主动,生理情况下,肝气可引领津液上濡咽喉使之润泽。病理: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停津阻,凝而为痰,加之情志不畅,可使痰气交阻于咽喉发为“梅核气”

(5)咽喉与经络

十二经除了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外,余均于咽喉有关。

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

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别——循喉咙

足太阴经——挟咽连舌本

足阳明经其支者——下人迎,循喉咙

手少阴经其支者——上挟咽

手太阳经——循咽下膈

足少阴经其支者——循喉咙

手厥阴经别——上循喉咙

足厥阴经——循喉咙

足少阳经别——上挟于咽

督脉——自少腹直上者,入喉

任脉——至咽喉

冲脉——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鼻道

阴跷脉——至咽喉,交贯冲脉

(四)目

1.解剖形态

眼的白睛部分为白眼;

黑睛部分为黑眼;

黑睛的中央的圆孔为瞳子,又称瞳神;

目之内角称内眦;外角称外眦;

上下眼睑称约束;眼球内连于脑的束状物称为目系。

2.生理功能:司视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精明指眼。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窍):这一理论来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

生理:肝藏血,眼赖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视觉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篇》“目受血则能视”《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病理:肝肝病变往往会反应于目,

肝阴不足——两目干涩

肝血不中——夜盲或视物不清

肝经风热——目赤痒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两目斜视

(2)眼与五脏的关系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之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此骨、筋、血、气、肌肉分别指代骨、肝、心、肺、脾。

(3)与经络的关系

脏腑的精气之所以能上濡于目主要是靠经络的连接。

直接与目相连的经络: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的瞳子廖穴

手少阴心经的支脉系目系

足厥阴肝经连目系

手少阳三焦经的支脉至目外眦

手太阳小肠经终于目内眦

奇经八脉中督脉一支合足太阳于目内眦

任脉循面入目眶下

阴跷脉连属于目内眦的睛明穴

阳跷脉至目内眦。

与目相连的经脉如此之多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五)耳

1.解剖形态

《内经》“窗笼”

《河间六书》“听户”

《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龙葱”

2.生理功能:主司听觉,平衡器官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开窍于耳:即耳为肾之外窍。其理论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耳……在窍为耳。”肾主藏精,精可生髓,故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耳窍可得濡养,故而听觉很好,反应敏捷。如肾精不足,则髓海不充,耳窍失养出现耳鸣耳聋甚至听力减退失聪。老年人听力减退即肾精渐衰所致。故《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2)心寄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对于心开窍于耳《证治准绳》解释为“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生,心为耳窍之客。”耳既然由心肾两脏合主,故其功能正常发挥与两脏有密切的关系,心肾一为火脏一为水脏,水火既济,则清净之气上走清窍,耳的功能才能正常。如水火失既表现为心火亢盛或肾阴不足,病人可表现为耳胀耳鸣,听力下降。

(3)耳与肝、胆

肝体阴而用阳,即本体属阴藏血,而其性主升主动,可升发清阳使耳窍得养。胆与肝相为表里,胆经循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从而与耳构成密切的联系,临床上若肝的升发太过,造成肝胆气逆,循经上逆累及耳窍。故《素问·脏气法时论》“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

(4)耳与脾胃

脾主运化升清,若脾虚,清阳不升,水谷化生的精气不能上养耳窍,亦可影响听力。

(5)耳与经络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明也),其别气(旁行之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及全身发生广泛联系,此为耳针诊疗的依据。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与耳直接联系。

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中

足阳明胃经抵耳前

足太阳膀胱经至耳上角。

若为风热或湿邪所伤则可见耳痛、红肿、流脓及影响听力。

(六)前阴

1.解剖形态与功能

(1)男性:结构——前阴包括阴茎、阴囊和阴囊中的睾丸,古时称其为“宗筋之所聚”,后世称外肾。阴茎简称茎,又称玉茎、溺茎、阳物、茎物。

功能____排尿和生殖,另外与男子的第二性征关系密切。分泌雄性激素,毛发生长部位多且浓密。

(2)女性:结构——包括尿道口和阴道。尿道古称尿窍、廷孔;阴道古称阴户、子户、子门。

功能——排尿、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

2.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前阴为肾之窍:肾与其他脏有一定的区别,肾不但开窍于耳,同时也开窍于前阴。肾主藏精、主生殖、主水与尿液的排泄有关。故而肾与前阴有着密切的关系。

a.肾与前阴的生殖功能

肾藏精主生殖,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天癸,标志着性的成熟即具有了生育能力。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泄。

若肾精不足,

青年:男子天癸不能按时而至,造成性成熟延迟,甚至影响前阴的正常发育,或出现无精或少精症。肾精可化肾气有固摄作用,肾气不足固摄乏力,可至遗精。女子第二性征可延迟,月经久不至。

中年人:男子出现性机能减退,表现为阳痿、早泄,甚至影响全身,出现早衰的征象。如头发花白,行动迟缓,全身乏力等。女子可出现性淡漠、宫寒不孕、流产等。

b.肾与前阴的排尿功能

肾气不但固摄肾精同时固摄尿液。若肾气不足,

小儿:肾气尚未充盛,可出现遗尿。

老年人:肾气已衰,可至尿失禁

若肾阳虚一方面可表现为对膀胱的水液蒸腾气化不利,可出现小便清长;另一方面对全身的水液蒸腾气化不利影响了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出现尿少,严重出现全身水肿。

另外膀胱与尿道紧密相连,它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膀胱湿热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灼痛等尿道的症状。

(2)前阴与肝的关系

肝主要与前阴的生殖功能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两作用。

精血可互化,肝血充足,则肾精得充,生殖机能就会正常。

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相互协调是生殖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它们是相反相成的一个矛盾体。肝疏泄不利,则肾精闭而射不畅,女子月经不调,经行不畅,可表现为痛经;肝疏泄太过,肾失封藏,男子出现遗精,早泄,女子可出现月经过多

(3)前阴与脾的关系

与前阴有关系的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和主升清。

脾主运化是指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若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运行,停而为湿,湿性趋下,故常会下注于前阴,在女子可见白带增多如水,这是未化热,男子可下注于阴囊发为水疝。

脾主升清指脾气具有固摄托举的作用,可使脏腑器官维持恒定的位置。若脾的升发不利,女子可出现子宫下垂,甚至自阴户中脱出,即阴挺。男子可发为疝气,即小肠坠入阴囊中。另外对小便固摄不利也可出现小便失禁。

(4)前阴与经络的关系

肝经“过阴器”,故肝经湿热下注-阴部瘙痒、带下黄臭

任脉直接过前阴

督脉络阴器女子入廷孔,男子循阴茎,其虚损,男子可见阳萎不举,女子可见宫寒不孕。

冲脉下出会阴,与女子月经有关。

(七)肛门

肛门是排出粪便的器官,又称“粕门”、“下极”、“魄门”。

1.解剖形态

肛门又称“粕门”、“下极”、“魄门”。

2.生理功能:排泄粪便。

粪便的正常排出要靠气的推动,津液的润泽。如河中行舟,故治法中就有“增液行舟”的治法。

3.肛门与脏腑的关系

(1)肛门与大肠和肺的关系

肛门与大肠相连为大肠的下口,生理上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排粪功能,病理上大肠与肛门的病变不但可以相互影响,也可相互蔓延。如大肠湿热,可致排便不爽,肛门重坠等。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有经络连系,故与肛门也有关系,粪便的排泄以降为顺,而肺主降,故肺气下降,有助于大肠下传糟粕,从肛门排出。

(2)肛门为肾之窍

肾开窍于耳,同时开窍于前后二阴。肾对肛门的功能在于,肾主闭藏,可作用于肛门,有助于对粪便的固摄,可控制大粪的正常排泄,另外,肾主一身之阴阳,肾阳可对粪便的排泄起温煦和推动作用。肾阴可起润泽作用。如老年人肾阴虚,致阴液不足,大便干结,肛门燥而失润,则易引起肛裂

(3)肛门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主升清,这两作用与肛门有关系。

脾主运化,可运化水谷和水湿,脾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粪便的润燥影响到肛门的排泄,脾的升清功能可起固摄和升举的作用能保持肛门的正常位置,若脾虚气陷,则可引起直肠下坠而脱肛。

(4)肛门与经络的关系

任、督、冲,一源三歧,均起于胞中而下出于会阴。

循行于后阴的经络有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故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可用以治疗肛门的疾病。

 

三、五脏外华

华,光华、光彩

(一)心其华在面

生理:心气充沛,面部红润有光泽

病理: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白无华

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

(二)肺其华在毛

生理:肺功能正常,则毛发润泽,乌黑

病理:肺气虚,皮毛失养,毫毛枯槁

(三)脾其华在唇

生理:脾气健旺,气血充盈,唇色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气血衰少,营养不良,口淡无华或萎黄无光泽

(四)肝其华在爪  爪为筋之余

生理:肝血充足,爪甲明亮坚韧有光泽

病理:肝血不足,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至脆裂

(五)肾其华在发  发为血之余

肾精化血,血旺则毛发壮。

生理:肾精充足,头发乌黑而有光泽

病理:肾精不足,头发干黄而枯槁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多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各脏的关系中有三条是一致的: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着五脏阴阳的盛衰;脾胃是五脏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旺与衰决定着五脏气血的多少;心是五脏之大主(心主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

(一)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即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生理: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心行血,即常说的“气为血之帅”

心主血的功能正常,则血液循环正常,才能维持肺的呼吸功能正常。

宗气具有贯心脉司呼吸的作用是联结心肺生理功能的中心环节。

病理:肺气虚或肺失宣肃,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出现胸闷、心率改变、甚唇舌的青紫,

反之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可致瘀阻心脉,致血行异常,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

(二)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化生充足,使心有所主,另外,脾气健旺,则统血功能正常,使血不逸出脉外。

病理:如思虑过度,即劳心过度,即可暗耗心血,同时思则气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脾气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则心无所主

脾气虚,气不统血,血液妄行,造成心血不足。

最终可形成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三)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方面。

生理:心行血的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藏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心主神功能正常,则心情舒畅,不过思和多愁善感,意识清晰,思维敏捷,这样气血调和,有助的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也可使心主神的功能正常。

病理:肝不藏血或心行血的功能异常,均可致血的运行失常,导致出血,造成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眼目昏花,视物不清,爪甲不润或有凹凸,心悸,头晕等。

心情抑郁可使肝失疏泄,气滞化火伤阴,反之也是,可致心肝阴虚或心肝火旺。

(四)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是水火既济或心肾相交。见书。

生理:心肾相交

病理:心肾不交

另外,心肾的阴阳关系密切,故肾病变时可“水气凌心”,心病变时心阴虚而致肾阴虚,出现阴虚炎旺。

水气凌心:肾阳虚水泛,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证。

(五)肺与脾

肺与脾在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和代谢方面。

生理: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气的化生充足。

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可防内湿的产生。脾的转输津液的功能,一方面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另一方面为肺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病理:脾气虚致肺气不足,即“土不生金”,用“培土生金”法治疗。

脾失健运致水液停为痰饮,进而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咳、喘、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病日久,致脾气虚运化无力,出现纳呆,腹胀,便溏,甚水肿称为“上病及中”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方面。

生理: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

病理: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多致气火上逆,出现咳嗽,甚咯血等“肝火犯肺

即木火刑金。

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肝的疏泄,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胀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

(七)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在水液代谢——生理:肺的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有赖于肾阳的推动和温煦,肾的主水亦赖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功能。

病理: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累及于肾,至尿少,甚则水肿。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

在呼吸方面——生理:肺的呼吸的深度要靠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持。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病理: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

另外,肺肾之阴可互相资生。即金水相生。肺肾阴虚可出现两颧潮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

(八)肝与脾

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其关系:

在肝的疏泄与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理: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相互影响

病理;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出现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称之为木不疏土,亦称肝脾不和。

在血的生成、贮藏、运行和防止出血等有密切联系——

生理: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充足,肝有所藏。同时肝藏血,脾统血共则发挥防止出血的作用。

病理:脾气虚运化无力,致气血不足,或脾不统血,致血不充足,使肝血不足。

另外,脾胃升降失宜致运化湿邪无力,郁而化火,形成湿热,郁蒸肝胆,造成胆热液泄,形成黄疸,即土壅木郁

(九)肝与肾

肝藏血与肾藏精

在精血之间相互滋生和转化的关系——

生理: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充盛有赖于血液的滋养。即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为精血同源。

病理: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

在藏和泄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

生理:正常发挥,使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正常。

病理:可致女子经量过多,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

另外,由于精血互化,故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故肝肾阴阳关系密切,肾阴不足,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致肝阳上亢,称水不涵木,

肝阴不足也可致肾阴不足,致相火偏亢,

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

(十)脾与肾

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它们为先天和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故还有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

生理: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

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病理:肾阳不足,致脾阳虚亏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水肿。

脾阳久虚,可损肾阳,形成脾肾阳虚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共同的特点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密切配合的关系。

生理: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

病理:六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肠津枯,便秘;大肠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为阴,为里;腑为阳,为表,即为表里阴阳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炎下移小肠—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小肠循经上炎于心,可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二)肺与大肠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肺气虚或肺气不降,津不下达,可见便秘。

(三)脾与胃

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即脾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故《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属燥土,喜润恶燥,脾属湿土,脾喜燥恶湿,湿燥相济,阴阳相合,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

病理:脾为湿困,清气不升,胃失降,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真胀”

(四)肝与胆

生理:胆汗来源于肝之余气,靠肝的疏泄使胆汁正常排泄。

情志来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先谋虑后决断,

病理: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的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

(五)肾与膀胱

生理: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靠肾的气化,肾气充足,膀胱开合有度,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

病理: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可出现尿少,尿闭,固摄无权则会出现,遗尿,尿失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