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 > 正文: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第六章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第六章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 第六章:第六章 病因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包括六yin、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医学源流论》“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在中医的病因学说形成过程中始终受到了整体观念的影响,比如它把致病的因素,不只放在人自身的原因,如七情,劳逸、饮食、起居等,还注重自然因素,如六yin、疠气、寄生虫等。同时在六

第六章 病因

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包括六yin、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

《医学源流论》“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

在中医的病因学说形成过程中始终受到了整体观念的影响,比如它把致病的因素,不只放在人自身的原因,如七情,劳逸、饮食、起居等,还注重自然因素,如六yin、疠气、寄生虫等。

同时在六yin病因学说中应用了类比的方法。如风性善行,主动的特性,而疼痛中有一种全身性游走性疼痛,其特性类似于风的性质故将其病因概括为风邪。

探求病因的方法:

一为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

如为传染、情志、外伤等因素等,此方法虽然简单,但实际应用时受限因素较多。

二是以病证的的临床症状为依据,进行分析综合,推求病因,这叫“辨证求因”

如:感冒后会出现头痛,颈项强直,恶寒发热,脉象浮紧,舌苔薄白等症状,根据这些表象辨证为风寒外袭所致的风寒表证。

根据辨证求因的结果,审因论治,采用对应的治法和药物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辨证求因是从整体出发,辨证的分析推求病因,它比询问探求病因的方法更实用,故成为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注意:以临床的实际表现所推求出来的这个因,与实际感受的因有时并不统一。如:中风一症,中医认为受外界风邪所致,而表现出口眼歪斜,目睛上吊,口角流涎等,此种中风有两种情况,即一种为真中风,即受外界风邪而致;另一种病因是因脑出血或脑缺血所致。

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病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可以相互转化,即在一定条件下,病理产物可转化为致病因素,如水湿、痰饮、瘀血、结石是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产生的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又可其他疾病的产生。

注意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如六yin,七情它们是致病因素,但同时正常情况下又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和人体的正常情志反应。另外饮食、劳逸也是如此。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病因分类的发展过程:《内经》分病因为阴阳两类;《金匮要略》概括为三个途径,到了宋代,陈无择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六yin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其它为不内外因。

病因的重要性:《三因极一病症方沦》“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病因,病源无目”

因此这一章咱们需要重点掌握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yin、疠气等。

一、六yin

六yin: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yin:太过、浸yin,泛指反常。

1.注意区分六yin与六气的区别。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yin:一方面指超过限度的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有其气),便会发为六yin;另一方面六气是否会变为六yin还与人体的适应能力有关,当人体正气虚弱,对外界适应能力低下时,人体就可能发病,这时六气也就变成六yin了。

2.六yin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指六yin之邪多从口鼻和肌肤而入。故六yin致病又称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会出现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临床特征,可称为风寒表证,如失治误治可使表邪入里化热。

(2)季节性: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

(3)地区性:指六yin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故多寒病和燥病,东南沿海气候潮湿故多湿病,另外久居湿地也多湿病高温作业易致火热燥病。

(4)相兼性:六yin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也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等,风为百病之长。

(5)转化性:六yin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变化。如风寒袭表可入里化热。六yin侵袭人体出现寒或热与人体的体质密切。《医宗金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胜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

注意:所讲的寒热转化,不是说一种邪气可变成另一种邪气,如寒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变热,而是指六yin之邪所致的证候可以发生转化。

六yin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

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即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燥火等六yin致病相似但其原因却非六yin所致,而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病理反映。因其由内而生,故称内生五邪。

(一)风邪

1、风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风为春之主气,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

风多从皮毛肌腠侵犯人体。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开泄: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

风性属阳,故风易侵犯人体的头面、肌表、背部等阳位。

风邪袭表,腠理开泄——汗出、恶风

风邪循经上扰——头痛

风邪犯肺——鼻塞、咽痒、咳嗽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

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

数变: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中风——发病急,突然昏仆,口眼歪斜等症。

荨麻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眩晕抽搐震颤、shun动、角弓反张等。

(4)风为百病之长:

长,首也。指风邪致病广泛,风邪是许多病证的主要致病因素。

具体说六yin中寒、湿、暑、燥、火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临床上常见风寒、风热、风湿、风火等证。

(二)寒邪

1、寒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

寒为冬季主气。

(1)寒邪侵犯人体的途径:天寒,而未注意防寒保暖

淋雨涉水

汗出当风

贪凉露宿

过饮寒凉之物

(2)外寒侵袭可致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3)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外寒伤阳可致内寒,内寒阳气不足可招外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故寒为阴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寒最易伤人之阳气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寒邪直中太阴,损伤脾阳——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寒邪直中少阴,损伤心肾阳气——畏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

(2)寒性凝滞:

凝滞:凝结,阻滞不通。

气血运行赖阳之温煦,阳虚寒盛则气血凝结、阻滞,而致不通则痛。如痹证中的痛痹。

(3)寒性收引:

收引:收缩牵引。指寒邪侵袭人体后可表现为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的特点。

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

寒客筋脉,筋脉收缩拘急——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

(三)湿邪

1、湿邪的概念:自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为长夏主气。

(1)感受湿邪的途径:长夏湿气最盛之时

居处潮湿

淋雨涉水

(2)内湿与外湿的关系:   外湿伤脾可致内湿,  内湿脾虚可招外湿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

湿为有形之邪,停于人体的局部,最易阻滞气机。

湿阻胸膈,气机不畅——胸闷

湿困脾胃,升降不利,气机阻滞——脘痞腹胀,大便不爽

湿停下焦,气化不利——小便短涩

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易伤阳气。

湿邪困脾,伤损脾阳,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水肿,小便短少

故《外感温热篇》“湿盛则阳微”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临床表现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

湿邪袭表——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裹。

湿邪留于经络关节——关节疼痛重着,即着痹

浊:混浊,秽浊。指湿邪为病,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湿邪为病——面垢,眵多

小便混浊不清,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

妇女带下秽浊

疮疡类疾病,脓水秽浊

(3)湿性粘滞:

粘:粘腻;   滞:停滞。  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表现在两方面:

一症状上的粘滞性。

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湿滞膀胱——小便涩滞不畅

湿气阻滞——舌苔粘腻

二病程的缠绵性。

湿疹,着痹,风湿型感冒,均因湿而病程较长。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下趋。易侵犯人体的下肢、前后二阴等属阴的部位。

湿邪下注——水肿以下肢为重,淋浊,泄痢,带下。

(四)燥邪

1、燥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燥为秋天主气。

燥分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与凉燥(深秋有冬寒之气)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干澡;  涩:涩滞。即燥邪侵犯人体可出现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燥邪侵犯人体——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

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燥多自口鼻入而伤肺

燥邪犯肺,肺阴受损,肺失宣肃——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

(五)热(火)邪

1、热(火)邪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

热为夏季主气。

热、温、火的关系

(1)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2)热属于邪气,火既可指火热之邪(壮火),又可指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少火)

(3)热邪多为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火常自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言六yin以热代火)

2、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阳盛为热,故热为阳邪。

热邪伤人——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

热邪一方面迫津外泄,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从而耗伤津液。

津液耗伤——口渴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人体之热乃气化而生,热盛耗气过多,即“壮火食气”

气虚——体倦乏力、声音低微等

(2)热性炎上:

火热有向上燔灼的特性,故火热之邪袭人多表现在上部。

风热上壅——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

阳明热盛——齿衄,唇口糜烂

(3)热邪易生风动血:

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

热极生风: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盛使肝阳亢奋,进而肝风内动,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

火热妄行可致各种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4)热邪易扰心神:

心属火执业兽医,火与心相应,故火可影响心神——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5)热邪易致疮

火热之邪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致疮痈。

(六)暑邪

1、暑邪的概念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为病称为暑病。

暑邪为病有明显季节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故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暑为阳邪

暑邪袭人现热性征象——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主升主散——人体腠理疏松,汗液外泄。

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津能载气)——气随津脱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热蒸湿动——暑挟湿——发热,烦渴等热症

四肢困倦,胸闷呕吐

大便溏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二、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

戾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瘟疫病。

侵袭途径:通过空气,或饮食物,从口鼻而入;或蚊虫叮咬;或伤口。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略)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情志刺激才可成为致病因素。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2、脏腑气血的变化可影响情志的变化。

3、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内脏,引发疾病。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

恼怒悲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狂病

2、直接伤及内脏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

3、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2)喜则气缓:指暴喜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

(3)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从而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症。

(4)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两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

(5)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

(6)思则气结: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从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二、劳逸

(一)过劳

1、劳力过度:劳则气耗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久卧伤气

三、饮食

(一)饮食不节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时

(二) 饮食偏嗜

1.种类偏嗜

2.寒热偏嗜

3.五味偏嗜

(三) 饮食不洁

第三节 病理产物

病理产物既是疾病产生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又可以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故称为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可分为“水湿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

一、痰饮

(一)基本概念

1.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2.因其同源而异流,只是形质上的差别,故而临床上有时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常有“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称谓。

3.区别: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稀者为水,而湿弥漫状态。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4.临床上对四者的形质来说有两种情况

一种为直接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如咳嗽之咯痰、喘息之痰鸣等;

一种为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如头晕目眩、心悸、神昏等。

这是由于其停留部位的不同造成的可见及不可见,但由于均由津液停滞而成,故均属有形之邪。

5.四者侵袭人体,由于所兼夹的病邪及机体阴阳的盛衰不一,故其临床表现出的证候可有寒,有热。但就其形质而言当属阴邪。

(二)形成

水湿痰饮的形成与致病因素及脏腑功能有关。

1、导致水湿痰饮形成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六yin、疫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

2、水湿痰饮的形成与心、肺、脾、肝、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有关。

水湿痰饮形成后的停留部位:湿多困阻脾胃;水、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腹腔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处不到。

(三)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

水湿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阻碍经络中气血的流行。

如:流注经络阻滞气血的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

若结于局部则可形成痰核瘰疬,或阴疽流注

2、阻滞气机

水湿痰饮为有形之邪,可影响脏腑的气机升降。

如:留于肺,使肺失宣肃,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

困阻脾胃,使脾失于运化,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

3、影响水液代谢

如:寒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道不通

   痰湿阻脾,致水湿不化

   饮停于下,阻遏肾阳,致气化无力。

4、易扰乱神明

心主血及,亦主神明。心之气血充盈,流行顺畅,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若水湿痰饮内扰于心就会出现心主神明的异常,出现神志异常的病证。如痰迷心窍可出现胸闷、心悸、狂乱或痴呆癫痫等。痰火扰心可见失眠多梦,易怒,喜笑不休,甚或发狂。

5、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饮逆于上可见眩晕;

水注于下可见足肿;

湿在肌表可见浮肿;

湿困于周身可见身重;

湿困于脾,便溏,腹胀,四肢乏力等

痰结于咽喉可出现梅核气;

痰阻于胃可致恶心呕吐;

痰可致周身无处不到,故致病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另外痰邪为患,致病症变化多端,如癫痫,平时如常人,一旦发作,则尖叫一声,突然昏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故有“怪病多痰”的说法。

二、瘀血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瘀血(蓄血、恶血、败血、衃pei 血——凝聚成紫黑色的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

同水湿痰饮一样也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原因:

(1)外伤如跌打损伤、闪挫扭伤、坠落等,或外伤肌肤,内伤脏腑,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停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直接形成瘀血

(2)外邪侵入:如外感风邪侵袭人体可至血气闭郁形成痹症,称之为行痹,湿邪可致着痹,寒邪可致痛痹。热邪可致血气干涸,血液粘稠运行迟滞造成血瘀。

(3)情志所伤:怒可致肝气郁结气停则血滞,致血瘀;思则气结,忧则气消,

(4)饮食:过饱过饥,气血运行迟滞

(5)劳逸:劳则气耗,久卧则耗气。

(2)(3)(4)(5)并非直接导致瘀血,其作用于人体后,只有导致气血功能失调后才能导致瘀血的发生。

另外尚有“久病从瘀”,指疾病的发展从浅入深,影响气血的运行,致瘀血。即叶天士的“久病入络”

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的机制:

(1)气虚血瘀: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血液的正常运行靠气的推动和固摄。气虚一方面无力推动致血液运行迟滞,形成瘀血;另一方面气虚固摄乏力,血溢出脉外,形成瘀血。

(2)气滞血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3)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阳虚内寒自生,均可致寒凝血瘀。

(4)血热血瘀:热入于营血,血液受煎熬而粘滞,运行迟滞,或热邪灼伤脉络,血溢于脉外,留于体内,均可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血液正常为有濡养作用,形成瘀血会造成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可产生疼痛,出血,经脉瘀塞不通,可在体内或体表形成肿块。

临床表现可概括为:

1、疼痛: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多夜间益甚。

2、肿块: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肿块,质硬,位置固定不移。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违块。

4、紫绀:面色紫暗、口唇或爪甲青紫。

5、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或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6、脉涩或结代

此外,还可出现善忘,渴不欲饮,肌肤甲错。

三、结石

(一)结石的基本概念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常见的有胃,肾,胆结石。

(二)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节

(1)饮食偏嗜肥甘厚味,或爱饮酒,影响脾胃运化致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湿热久淤煎熬而为结石。——胆结石,或流于下焦,湿热淤结于肾可形成肾结石

(2)饮食不当如空腹吃柿子,特别是未熟的,可阻遏胃的腐熟和通降,形成胃结石。

(3)水质过硬,含矿物质浓度过高,主要是钙可致肾结石。

2、情志内伤

情志失调,肝失于疏泄,气机不利,湿热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可形成胆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

如长期服用钙、镁、铋等药物,如钙片,可影响胃的腐熟,通降形成胃结石。长期服用碱性药物如小苏达,某些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若明,增效连黄等,影响肾及膀胱的气化,形成肾结石或膀胱结石

4、肾精亏虚:

虚热内生,煎结日久成为砂石。

5、寄生虫感染

虫体或虫卵往往成为结石的核心。

6、异物积存

7、外伤

胆道损伤,致胆道狭窄或阻塞,致胆汁排泄不畅。

此外,外感六yin之邪,过度安逸等,也可导致气机不利,湿热内生,形成结石。

(三)结石的特点

1、多发于肝、胆、胃、肾、膀胱等脏腑:由于六腑为空腔脏器,传化物而不藏,易于形成结石,故胃,胆,膀胱等易发,虽肾也可发生但不如其多。

2、病程较长,症状不定:临床上除柿结石外其余多为湿热气血淤阻煎熬所致形成过程很长,另外由于结石大小和停留部位不同,故症状各异,一般小的病情轻,甚无症状,大的病情重,症状剧烈。如发于胆的结石可出现黄疸,及右胁部的绞痛。发于肾或输尿管的则该部位疼痛剧烈如绞,肾区可有叩痛,发于膀胱可阻塞尿道,造成排尿困难。

3、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为有形之邪,停留于脏腑器官内,可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如胃结石,可影响胃气的升降,从而影响胃的腐熟和受纳功能,严重者结石下移,可阻塞肠道形成上下不通的关格证。胆结石则可影响肝胆气机,造成胆汁疏泄不利,肾及膀胱结石则可影响水液的排泄。结石运动过程中可损伤脉络。引起出血。

4、甚则发生绞痛:结石阻于体内,造成气机不畅,一般可见局部胀痛或酸痛,但结石导致梗阻不通时可产生剧烈的绞痛,胆结石可出现右胁腹绞痛牵及右肩,肾结石可见腰及少腹绞痛向下放射至两股内侧,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

痰饮、瘀血、结石三者虽来源不同,分别由水液停聚、血液瘀阻、湿热煎熬所致,但形成过程中均与气滞有关。三者又可互相影响。又都为有形之邪反过来又可阻滞气机。

痰饮随气流动,症状较多,但舌象多为滑腻苔为其特点;瘀血、结石据停留部位不同表现各一,但瘀血多表现为刺痛,舌多瘀斑、瘀点,而结石疼痛性质多样严重者可表现为绞痛,因而各据特征。

第四节 其他病因(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