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刺法灸法学 > 正文: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第九章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第九章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 第九章:第九章 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第一节电针法电针法是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1810年,白利渥慈提出在针上通脉冲电的想法。1825年Sarlandiere首次试用电针仪治疗某些疼痛而取得疗效。建国前,国内有人试制电针仪,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上世纪50

第九章  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第一节 电针法

电针法是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

1810年,白利渥慈提出在针上通脉冲电的想法。1825年Sarlandiere首次试用电针仪治疗某些疼痛而取得疗效。建国前,国内有人试制电针仪,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电针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电针仪的种类繁多,不仅有各种能够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电针仪,如G6805型电针治疗仪、WQ1002韩氏多功能电针治疗仪,还有各种专病治疗仪。此外,在电针仪器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用电极刺激腧穴的治疗仪,这类治疗仪的输出电压比较高,它以电极直接接触人体皮肤,代替毫针刺激,产生得气样的感觉,可用于高血压病、哮喘、近视眼等疾病的治疗,属于电极治疗仪范畴

一、电针仪器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电针仪都是属于脉冲发生器的类型,以G6805型为例,其基本结构由电源电路、方波发生器电路、控制电路、脉冲主振电路和输出电路五部分组成(图9-1)。

 

 

 

 

 

 

 
 

 

 

 

 

 

 


图9-1G6805型电针仪原理方框图

电针仪种类很多,本节介绍两种比较通用的电针治疗仪。

(一)G6805型电针治疗仪

G6805—Ⅱ型治疗仪是在G6805—Ⅰ型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而设计的电针治疗仪,该仪器采用电子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易于操作,便于携带等优点。其性能比较稳定,可使用交直流两用电源,能够输出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频率为1Hz~100Hz可调;疏密波其疏波为4Hz,密波为20 Hz;断续波为1~100Hz可调。正脉冲幅度(峰值)为50V,负脉冲幅度(峰值)为35V。正脉冲波宽为500μs,负脉冲波宽为250μs。

(二)WQ1002韩氏多功能电针治疗仪,

WQ1002韩氏多功能电针治疗仪采用电子集成电路,结构小巧,功能多样。本机性能比较稳定,内装直流9v电池或外接电源,可以输出多种波型的脉冲电,其输出为双路,四电极。调制方式是连续波2~100 HZ可调。簇形每移发出2串脉冲,脉冲频率15~100 HZ可调。疏密波,是疏波(2 HZ)和密波(15~100 HZ)脉冲串交替出现,每种波型持续2.5秒。频率范围2~100HZ,脉冲幅度  负载为250Ω时,峰值电流0~60V(电针疗法用),脉冲宽度300μs。

二、操作方法

(一)使用方法

现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为例,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

本仪器在未使用前,应该首先检查一下各部位旋钮是否都处于关闭状态(逆时针方向旋到底),然后将电源插头插入220V交流电插座内。该仪器有5个并排旋钮,每只旋钮调节强度是与相应输出插孔相对应,治疗时,每路输出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耐受性任意调节。

治疗时,将输出导线夹夹于毫针上,通常电针治疗大都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如遇只须单穴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将针刺入后,接通电针仪的一个电极;另一个电极则用盐水浸湿的纱布裹上,作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通电时应注意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以免给患者造成突然的刺激。

在调节好波形及强度后,轻轻按上定时键,一般持续通电15~2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使患者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如作较长时间的电针治疗,患者会逐渐产生电适应性,即感到刺激渐渐变弱,此时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或采用间歇通电的方法。

各种不同疾病的疗程不尽相同,一般5~10天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急症患者每天电针2次。2个疗程中间可以间隔3~5天。治疗完毕,将各个旋钮重新转至零位。

(二)电针选穴

电针的选穴方法除了按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取穴外,通常还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例如:

头面部  听会、翳风(面神经);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桨(三叉神经)。

上肢部  颈夹脊6~7、天鼎(臂丛神经);青灵、小海(尺神经);手五里、曲池(桡神经);曲泽、郄门、内关(正中神经)。

下肢部  环跳、殷门(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冲门(股神经)。

腰骶部  气海俞(腰神经);八髎(骶神经)。

穴位的配对,如属神经功能受损,可按照神经分布特点取穴。如面神经麻痹,可取听会、翳风为主,皱额障碍配阳白、鱼腰,鼻唇沟变浅配人中。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大肠俞外,配殷门、委中、阳陵泉等穴。

(三)刺激参数

电针仪输出的是脉冲电,所谓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的脉冲。图9-2所示 为交流电脉冲,一般电针仪器输出的基本波形称之为双向尖脉冲。

 

 

 

 

 

 

 

 

 

 

 

 
 

 

 

 

 

 

 


图9-2交流电脉冲波形  图9-3直流电脉冲波形

 

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激量问题。电针的刺激量如同针刺手法和药物剂量一样,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1.波形  常见的脉冲波形有方形波、尖峰波、三角波和锯齿波(见图9-3),也有正向是方形波,负向是尖峰波的。单个脉冲波可以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图9-4)和锯齿波等。

 

 

 

 

 

 
 

 

 

 

 

 

 


图9-4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

(1)密波:一般频率高于30Hz的连续波称为密波。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也用于针刺麻醉等。

(2)疏波:一般频率低于30Hz的连续波称为疏波。疏波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常用于治疗痿证,各种肌肉、关节及韧带的损伤。

(3)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该波能克服单一波形产生电适应的特点,并能促进代谢、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等。常用于外伤、关节炎、痛症、面瘫、肌肉无力等。

(4)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组合波。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密波连续工作1.56秒。这种波形机体不易产生电适应性,其刺激作用较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

(5)锯齿波:是脉冲波幅按锯齿状自动改变的起伏波。每分钟16~20次,或20~25次,其频率接近人体呼吸频率,故可用于刺激膈神经,作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吸衰竭

2.波幅  波幅一般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指它们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跳变幅度值。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波幅的计量单位是伏特(V),如电压从0~30V间进行反复的突然跳变,则脉冲的幅度为30V,治疗时通常不超过20V。若以电流表示,一般不超过2mA,多在1 mA以下。也有以电压和电流乘积表示的。

3. 波宽  波宽即指脉冲的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也与刺激强度有关,宽度越大则意味着给患者的刺激量越大。电针仪一般采用适合人体的输出脉冲宽度约为0.4毫秒左右。

4.频率  频率是指每秒钟内出现的脉冲个数,其单位为赫兹(Hz)。脉冲的频率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临床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适当选择。

关于电针刺激参数与疗效的关系方面,从刺激强度来说,主要取决于波幅的大小,刺激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以中等强度、患者能耐受为宜,过强或过弱的刺激都会影响疗效。从频率来说,一般认为变量刺激为最好。

医学三基、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电针的适应范围和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咽喉、骨伤等各种疾病,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如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牙痛、痛经、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衰弱、视神经萎缩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关节扭挫伤、脑血管病后遗症、耳鸣耳聋子宫脱垂遗尿、尿潴留等。

(二)处方示例

1、三叉神经痛  取穴:风池、医风、足三里、合谷。第一支者加攒竹、阳白;第二支者,加四白、颧髎 ;第三支者加夹承浆、颊车、下关。每次选2~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通电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臂丛及其周围神经麻痹  取穴:华佗夹脊颈4~胸1(病侧),上臂丛型者,加巨骨、曲池、合谷、尺泽、百劳;下臂丛型者,加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后溪、鱼际;腋神经麻痹者,加肩井、曲池、合谷、尺泽;桡神经麻痹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正中神经麻痹者,加外关、阳池、八邪;尺神经麻痹者,加小海、腕骨、后溪。每次选用2~4个穴位,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下肢周围神经麻痹  取穴:八髎、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股神经麻痹者,加伏、阴市、血海、梁丘;腓总神经麻痹者,加委阳、悬钟、昆仑;胫神经麻痹者,加委中、承山、阴陵泉、三阴交。每次取2~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电针,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胆囊炎与胆石症  取穴:日月、胆俞、阳陵泉、胆囊穴、内关、足三里。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予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通电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电针能迅速缓解胆囊炎与胆石症的症状,结石能否排出与结石的大小、形态及位置有关。

(三)注意事项

1. 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值是否正常。

2. 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

3. 靠近延脑、脊髓等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孕妇慎用电针。

4. 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5. 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

四、作用原理

电针仪在临床使用中,能够输出各种脉冲波形,从而产生多种治疗作用。疼痛由细神经纤维传导,而脉冲电刺激能够兴奋粗纤维,抑制细纤维痛觉传导,从而起到镇痛效果。脉冲电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体液系统功能,促进白细胞释放,提高免疫力,同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毛细血管对出血渗出的吸收和组织修复,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脉冲电刺激可以通过神经反射,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适量的电刺激,通过体表神经感受器,对大脑皮层起保护性的抑制作用,发挥镇静安神的治疗作用。

第二节 腧穴注射法

 

腧穴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腧穴注射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将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本法具有操作简www.med126.com/hushi/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优点,因此其临床应用逐年增多。

一、用具和常用药液

(一)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现在临床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根据使用药物和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等。

(二)药物 

腧穴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1.中草药制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钙注射液。

 3.其他常用药物 5%~10%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胎盘组织液、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等。

二、操作方法

(一)选穴处方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作为腧穴注射法的特点,临床常常结合经络、经穴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其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和四肢部的某些特定穴。在压痛等阳性反应点进行腧穴注射,往往效果较好。选穴宜少而精,以1~2个腧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腧穴,一般选取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进行腧穴注射。

(二)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一般使用中等速度推入药物;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物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将药物快速推入。如果注射药物较多时,可以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渐退后至浅层,边退针边推药,或将注射器变换不同的方向进行腧穴注射。

(三)针刺角度及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射。

(四)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决定于注射部位、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五)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治疗后反应强烈的也可以间隔2~3日注射1次,穴位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在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二、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腧穴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疗。在临床上应用于运动系统疾病,如肩周炎、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关节扭挫伤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衰弱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等;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二)处方示例

1、支气管扩张咯血  孔最,咯血期间用双穴,每天2次,连续3天。咯血止后,改为每天1次,或左右穴隔日交替,巩固治疗3~10天。每次每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2ml。

2、病毒性脑炎后遗症  哑门、肾俞;风池、足三里;大椎、内关。分组交替使用。头部穴位每穴注射乙酰谷酰胺100ml(双侧减半),其余穴位每穴注射呋喃硫胺25mg。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3、肩关节周围炎  中平(足三里下1寸)为主,如效果不明显,改备用穴如肩  、巨骨、肩贞、肩髎、天宗、秉风等,每次2~3穴。用丹参注射液,主穴注射4ml,备用穴每穴1ml,隔日1次,5~1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2.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一天。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某些中草药制剂有时也可能有反应,应用时也要注意。不要使用过期药物,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若药物误入关节腔,可致关节红肿、发热、疼痛;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5.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有触电样的感觉,应及时退针,更不可目地反复提插。

6.背部脊椎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椎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等。体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

7.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腧穴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第三节 腧穴敷贴法

 

腧穴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垠、斑蟊、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 捣碎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疗法或脚心疗法、涌泉疗法。

腧穴敷贴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

一、敷贴药物

(一)药物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腧穴敷贴。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外治与内治仅方法不同,而治疗原则是一致的。但与内服药物相比,敷贴用药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理瀹骈文》说:“膏中用药,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品为引,如、葱、白芥子花椒……等之类,要不可少,不独冰麝也”,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等。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敷贴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敷贴药,则有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作用,虽用药缓,可激其性;油调敷贴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疗相应疾病。

1、丸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蜜或药汁等拌和均匀,制成圆形大小不一的药丸,贮存备用。

2、散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填放脐部进行治疗。

3、糊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鸡蛋清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摊敷腧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4、膏剂  将所选药物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

5、饼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局部或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烘热后敷贴腧穴。

二、操作方法

(一)选穴处方

腧穴敷贴法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敷贴的穴位。腧穴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病变局部的腧穴敷贴药物。

2.选用阿是穴敷贴药物。

3.选用经验穴敷贴药物,如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敷贴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4.神阙穴和涌泉穴为常用腧穴。

(二)敷贴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敷贴药物之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将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敷贴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到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敷贴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敷贴,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本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牙痛、口疮、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处方示例

1、面神经麻痹  取穴:病变局部穴位,如下关、颊车等。

用法:将新鲜马钱子用清水浸泡3~5天待用。使用时将马钱子外衣剥去,并用手术刀片将其切成0.1厘米薄片,放在风湿膏或普通胶片上,敷贴在患侧下关、颊车等穴位处。6~7天更换1次,一般敷贴4~5次可治愈。临床上也可将马钱子研为细末敷贴穴位。一般取药粉0.2克(每穴用量),撒于消炎镇痛膏或胶布中央,敷于面部患侧穴位上,每次敷贴5天,至痊愈。

2、咯血  取穴:双侧涌泉。药物:独头蒜1头,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

用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敷贴时每次用10克,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敷贴3~5小时。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3、支气管哮喘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皆双侧)。药物:炙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装塑料袋中备用。以上为1人3次用药量,在夏季三伏天使用。使用时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处,最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4~6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烧灼疼痛难忍感,可提前取下。如果局部只有发痒、发热等感觉,可多贴敷几个小时,或等药物干燥后再取下。每隔10天贴敷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1年共敷贴3次。一般连续敷贴3年。

4、口疮  取穴:涌泉(双)。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贮瓶备用。贴敷时取药末10克,加入鸡蛋清或醋适量,调如糊膏状,分别敷于双侧涌泉穴,包扎固定即可。每次敷贴12~24小时,每日1次。亦可将吴茱萸末用鸡蛋清调和为丸如蚕豆大,分贴于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即可。每穴每次贴药1丸,每2天敷贴1次。

(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第四节  腧穴磁疗法

 

腧穴磁疗法是运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经络腧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镇静、止痛、消肿、消炎、降压等作用。我国医藉中很早就有用磁石治疗疾病的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人工磁场治病在我国兴起,70年代磁疗的应用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并且被国内外医学界所重视,临床及实验研究亦逐渐阐明了磁疗的作用机理。近年来磁疗与针灸结合形成腧穴磁疗法,为广大患者欢迎。

一、磁疗器材

(一)   磁片、磁珠  

一般由钡铁氧体、锶铁氧体、铝镍钴永磁合金、铈钴铜永磁合金、钐钴永磁合金等制作而成,磁场强度为300~3000GS。从应用情况来看,以锶铁氧体较好,因其不易退磁,表面磁场强度可达1000GS左右。钡铁氧体最为便宜,但表面磁场强度一般只有数百GS,用于老弱病人比较适合。

磁片有大有小,圆形磁片的直径在3~30mm,厚度一般为2~4mm,也有条形和环形的。除此之外还有磁珠,其磁场强度为300GS左右,常用于耳穴治疗。直径10mm、厚4mm左右的磁片常用于腧穴及病变局部。以磁场强度500~2000GS的磁片最为常用。磁片要求两面光滑,边缘稍纯,注明极性,以利治疗和清洁消毒。

磁片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大号的直径在30mm以上,中号的直径为10~30mm,小号的直径在10mm以下。为防破裂或退磁,磁片不应大力碰击;两种不同强度的磁片不要互相吸引;两块磁片的同名极不要用力使其靠近;勿用高温消毒,可用75%的乙醇消毒。磁片经长期使用而退磁时,可充磁后再用。

(二)   旋转磁疗机 

简称旋磁机,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其形式多种多样,但它的构造原理比较简单,是用一只小马达(电动机)带动2~4块永磁体旋转,形成一个交变磁场(异名极)或脉动磁场(同名极)。

旋磁机的磁铁柱选用磁场强度较强的钐钴合金永磁体较好,直径为5~10mm,长度为5~7mm,表面磁场强度可达3000~4000GS。旋磁机转速每分钟应在1500转以上。在治疗时转盘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对准腧穴进行治疗。

(三)   电磁疗机

其原理是由电磁体(电磁线圈或电磁铁)通以电流(直流或交流)产生磁场,所产生的磁场可以是恒定磁场或交变磁场。临床上所用交流电磁疗机大部分是在矽钢片上绕以一定量的漆包线,通电后产生一定强度的交变磁场。交变磁场频率一般为50Hz,磁场强度500~3000GS。磁头有多种形式,圆形的多用于胸腹部和四肢,凹形的常用腰部,环形的常用于膝关节,条形的常用于腧穴或会阴部。

(四)   磁疗剂量

 磁疗和其他疗法一样,治疗剂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划分标准有以下几种:

1、.按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分级

(1)小剂量:每块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为200~1000GS

(2)中剂量:每块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为1000~2000GS

(3)大剂量:每块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为2000GS以上。

2、.按人体对磁场强度的总接受量分级

即贴敷人体的各个磁片的磁场强度的总和。

(1)小剂量:磁片的总磁场强度为4000GS以下。

(2)中剂量:磁片的总磁场强度为4000~6000GS

(3)大剂量:磁片的总磁场强度为6000GS

3、磁疗治疗剂量和疗效

磁疗和其他疗法一样,治疗剂量是否恰当,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同时还影响到患者是否能够耐受。选择剂量可参考以下情况:

(1)患者年龄、体质情况:年老、体弱、久病、儿童可用小剂量,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剂量。年轻体壮者可用中剂量或大剂量。

(2)疾病情况:急性疼痛或急性炎症,如骨折、肾绞痛等可用大剂量,疗程宜短,症状消失即可停止治疗。慢性疾患如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可用小剂量,疗程宜长。

(3)治疗部位:头颈、胸腹部宜用小剂量,臀、股等肌肉丰满处可用大剂量。

二、操作方法

(一)   静磁法 

是将磁片(磁珠)或贴敷在腧穴表面,产生恒定的磁场以治病的方法。也有用磁针的。

1.直接贴敷法 用胶布或无纺胶布将直径5~20mm、厚3~4mm的磁铁片,直接贴敷在穴位或痛点上,磁铁片表面的磁场强度约为数百至2000GS,或用磁珠贴敷于耳穴。根据治疗部位不同,贴敷时可采用单置法、对置法或并置法(图9-5)。

  (1)单置法:只使用一块磁铁片,将其极面正对治疗部位,这种方法局限于浅部病变。

(2)对置法:将两块磁铁片的异名极面,以相对的方向贴敷在治疗穴位上。如内关和外关,内膝眼和外膝眼等常用这种方法。此法可使磁力线充分穿过治疗部位。

(3)并置法:若选用的穴位相距比较近,则根据同名极相斥的原理,可使磁力线深达内部组织和器官。在这种情况下,不用异名极并置法,以免磁力线发生短路,不能达到深层组织。若病变浅且范围较大时,可在病变范围两端贴敷异名极磁片,这种方法可使更多的磁力线穿过病变部位。

2、.间接贴敷法如患者皮肤对胶布过敏,磁铁较大,用胶布不易固定;或出汗洗澡时贴敷磁铁有困难;或慢性病需长期贴敷磁铁片时,可用间接贴敷法。即将磁铁片放到衣服口袋中,或缝到内衣、衬裤、鞋、帽内,或根据磁铁的大小和穴位所在部位,缝制专用口袋,将磁铁装进口袋,然后穿戴到身上,使穴位接受磁场的作用。如治疗高血压病时,可使用“磁性降压带”作用于内关或三阴交等穴,比较方便。

3.、磁针法 将皮内针或短毫针刺入体穴或痛点上,针的尾部伏在皮肤外面,其上再放一磁铁片,然后用胶布固定,这样可使磁场通过针尖集中透入深层组织。这种方法常用于五官科疾病,也可用于腱鞘炎及良性肿物等。目还有磁缇针和磁极针,都是磁疗法的常用工具。

(二)动磁法

是用变动磁场作用于腧穴以治病的方法。

1、.脉动磁场疗法利用同名旋磁机,由于磁铁柱之间互为同名极,发出的为脉动磁场。将机器对准穴位进行治疗,若病变部位较深,可用两个同名旋磁机对置于治疗部位进行治疗,使磁力线穿过病变部位。若病变部位呈长条形,部位也表浅,可采用异名极并置法,将两个互为异名极的旋磁机顺着发病区并置,如神经、血管、肌肉等疾患常采用这种形式。

以CS401型立地式磁疗机为例,操作方法如下:调整磁头位置于所选穴位;打开电源开关,调节输出电压旋钮至所需电压值;每个穴位或部位治疗5~10分钟,10~15次为1疗程;治疗完毕按相反顺序关闭机器,将机头取下。机头保护罩应用75%乙醇擦拭消毒;机器马达应避免空转,以减轻碳刷磨损。本法的操作要领是将机头紧密平行接触于治疗部位。

2、.交变磁场疗法一般使用电磁疗机产生的低频交变磁场治疗。电磁疗机有多种类型,使用方法大体相同:将磁头导线插入插孔内,选择合适的磁头置于治疗部位,然后接通电源,指示灯亮,电压表指针上升。如有磁场强度调节旋钮和脉冲频率调节旋钮,应按机器说明顺序调好。电压旋钮有弱、中、强三档,可视具体情况选用。治疗中应询问患者局部是否过热,如过热应用纱布等隔垫,磁头过热时还可更换磁头,或降温后再用,要严防烫伤。每次治疗15~3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治疗结束,按相反顺序关闭机器。

(三)疗程

磁疗的时间,根据方法来决定。贴敷法,一般急性病或病变浅表者贴敷3天~1周左右,慢性病或病变深者贴敷时间应较长。旋磁法,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若分区治疗,每区(或每穴)5~10分钟。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内科的高血压病、冠心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肠炎、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关节炎、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外科的急慢性扭挫伤、腱鞘炎、滑囊炎、肩周炎、腱鞘囊肿、术后瘢痕痛、肾结石、胆结石、腰肌劳损、颈椎病肋软骨炎、乳腺增生病、前列腺炎等,皮肤科的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慢性溃疡,眼、耳鼻咽喉科的过敏性鼻炎、咽炎、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耳鸣等,妇科的痛经,儿科的遗尿、消化不良等。

(二)禁忌症

1.白细胞总数在4×109/L以下者。

2.严重的心、肺、肝病及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出血、脱水、高热等。

3.体质极度虚弱、新生儿和孕妇下腹部忌用本法。

4.皮肤破溃、出血处。

5.磁疗后副作用明显者。

(三)注意事项

1.首先应明确诊断,根据病情施治。

2.作贴敷磁片治疗时必须2天内复查,因为副作用大部分在2天内出现。副作用可有心悸、恶心、呕吐、一时性呼吸困难、嗜睡、乏力、头晕、低热等。如副作用轻微,且能坚持者,可继续治疗;若副作用严重不能坚持者,可取下磁片,中断治疗。

3.如磁疗患者平时白细胞计数较低(如在4×109/L以下),在磁疗中应定期复查血象。当白细胞计数较前更为减少时,应立即停止治疗。

4、夏季贴敷磁片时,可在贴片和皮肤之间放一层隔垫物,以免汗液浸渍使磁片生锈。

5、磁片不要接近手表,以免手表被磁化。

  四、作用原理

磁与人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球是一个天然大磁场,人体内也存在着生物磁场,体内体外相互协调。有研究初步表明,腧穴是人体电磁场的活动点或敏感点,人体经络腧穴的电磁场变化可以反应疾病,而通过外来磁源作用于腧穴经络能够治疗疾病。从生物磁学的观点来看,当疾病发生时,人体原有的电磁场平衡遭到破坏,而给予外加磁场是通过磁场的磁力线作用于人体中运动着的电荷(电子或离子)。改变外加磁场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控制电荷的传递方向和传递速度,抵消因疾病而对机体电磁过程产生的干扰,从而恢复失去的平衡状态。

现代研究认为磁疗法具有消炎作用,其机理可能是磁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改善了微循环,促进了炎症的吸收、消散,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磁疗法具有镇痛作用,当进行腧穴磁疗时,刺激可以通过神经传送到大脑,再由大脑来调节人体局部或全身;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发挥镇痛效应。磁疗法有较好的解痉作用,其机理是恒磁场能使肌收缩蛋白受到抑制而缓解肌痉挛。磁疗法有促进代谢的作用,其机理是磁场可使红细胞体积增大而改善组织内供血、供氧,从而促进新陈代谢。磁疗法有降低血压、促进睡眠和延长睡眠的作用,它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血压的作用。

 

第五节  腧穴激光照射法

 

腧穴激光照射法,是利用低功率激光束直接照射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激光针”、“激光针灸”、“光针”。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人们对原子物理学、光学、光谱学、微波技术和量子力学等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激光是一种受激辐射而发出的一种光,又名“镭射”。1960年美国梅曼制成第一台激光器,我国1961年也生产出了自己的激光器,60年代中期,前西德学者将激光引入针灸领域,70年代我国开始推广应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腧穴激光照射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的几十种病症。

激光具有单色性好、相干性强、方向性优和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医学上常用的激光治疗仪有氦-氖激光(He-Ne)、二氧化碳激光(CO2)、半导体激光(砷化镓)等。目前还有一种将光导纤维通过注射针直接将氦-氖激光导入穴位深处,用来治病的新型激光治疗仪,对某些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等疗效更佳。

一、激光器具

能产生激光的装置叫激光器,以激光针灸的工作方式分,主要有连续照射激光器和脉冲激光器两种。以激光工作物质来分,有气体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两种,气体激光器如He-Ne激光器、CO2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如 YAG激光器(掺钕钇钴石榴石激光器),使用不同材料作工作物质的激光针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目前世界上正式投产的激光腧穴治疗仪器,有我国生产的He-Ne激光腧穴治疗仪、前西德MBB公司的Akupias HLM石英纤维激光腧穴治疗仪和日本的He-Ne激光腧穴治疗仪、YAG激光腧穴治疗仪等,国内以氦-氖(He-Ne)激光腧穴治疗仪应用最广泛。

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激光腧穴治疗仪有如下几种:

(一)   He-Ne激光腧穴治疗仪

He-Ne激光器是一种原子气体激光器,由放电管、光学谐振腔、激励源三部分组成,作为激光腧穴治疗的光源,激光红色。工作物质为He-Ne原子气体,发射波长6328A0,功率从1毫瓦到几十毫瓦,光斑直径为1~2mm,发散角为1毫瓦弧度角。这种小功率的He-Ne激光束能部分到达生物组织10~15 mm深处,故可在代替针刺而对穴位起刺激作用。

(二)   二氧化碳激光腧穴治疗仪

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穴位时,既有热作用,又有类似毫针的刺激作用。目前,多用20~30瓦二氧化碳激光束散光,使它通过石棉板小孔,照射病人穴位。其工作物质是二氧化碳分子气体,发射波长为106000 A0,属长波红外线波段,输出形式为连续发射或脉冲发射。

(三)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腧穴治疗仪

该激光仪发出近红外激光,可进入皮下深部组织,并引起深部的强刺激反应。它的工作物质为固体掺钕钇铝石榴石,输出方式为连续发射。

二、操作方法

在使用之前,必须检查地线是否接好,有无漏电等问题,然后方可使用。否则,易发生触电或致机器烧毁。确定好患者要照射的部位后,接通电源,He-Ne激光器应发射出红色的光束,若此时激光管不亮或出现闪辉现象时,表时启动电压过低,应立即断电,并将电流调节旋钮顺时针方向转1~2档,停1分钟后,再打开电源开关。切勿多次开闭电源开关,以免引起故障。经调整电流,使激光管发光稳定,然后将激光束的光斑对准需要照射的穴位直接垂直照射,光源至皮肤的距离为8~100厘米,每次每穴照射5~10分钟,共计照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每日照射1次,10次为1疗程。

将光导纤维通过注射针直接将氦-氖激光导入穴位深处,用来治病的新型激光治疗仪,主要由低功率氦-氖激光仪、光导纤维以及特制的空心针组成。光导纤维直径为50~125微米,长度据需要而定可为1~2m。光导纤维一般用2%过氧乙酸或75%酒精消毒。空心针为特制的,其粗细据部位和病症选择。使用前,可按一般毫针消毒法消毒。先将空心针刺入选定的穴区,缓慢进针至得气,并运用补泻手法。然后,插入光导纤维输出端,进行照射。亦可预先将光导纤维输出端和空心针相连接,打开氦-氖激光治疗仪的电源,并调整至红光集中于一点,再刺入穴区,直至得气。留针时间为15~20分钟。

二、临床应用

(一)应用范围

本法的临床适应症较广,常用于急慢性咽炎、扁体炎、鼻炎、副鼻窦炎、头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皮肤和粘膜的慢性溃疡、口腔粘膜病、皮肤血管瘤湿疹冻疮白癜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慢性结肠炎、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关节炎、慢性盆腔炎、肩周炎、网球肘、周围神经损伤、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小儿腹泻等。此外,还有用激光穴位照射代替麻醉进行拔牙、扁桃体摘除手术等。

 (二)处方示例

1、慢性前列腺炎  取穴:次髎、前列腺穴(肛门和会阴之间,距肛门下缘1~2厘米的正中线上)。备用穴:白环俞、会阴。每次仅取1穴。次髎或白环俞,将刺入式氦-氖激光针刺入一侧穴,得气后以1次/秒钟频率作180~360°捻转0.5~1分钟,然后插入光纤输出端,输出端功率为0.5毫瓦。会阴穴或前列腺穴,可先将光纤插入针芯,左食指插入肛内作为引导,将针刺入前列腺内,进行照射,输出端功率为1.8毫瓦。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4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

2、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  取穴:球后、臂  。备用穴:睛明、太阳。常用穴为主,如效不显改备用穴。打开氦-氖激光治疗仪的电源,指示灯亮,将输出功率端为2毫瓦的光导纤维插入空心针内,并将针尖调整至红光集中一点,放入75%酒精内消毒10分钟。然后将针刺入皮肤内,至得气后,留针10分钟,取出针具,用消毒干棉球压迫局部止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

(三)注意事项

1.避免直视激光束,以免损伤眼睛。工作人员及面部照射的患者,应戴防护眼镜。

2.照射部位的准确与否与疗效有密切关系,故光束一定要对准需要照射的病灶或穴位,嘱患者切勿移动,以免照射不准。

3.若治疗中出现头晕、恶心、心悸等副作用,应缩短照射时间和次数,或终止治疗。

四、作用原理

其治疗作用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效应。在热效应方面,激光的能量密度很高,作用于组织时其能量被吸收转变为热。当功率足够大时,几毫秒内即可使组织温度升高到200℃~1000℃,停止作用后,45℃~50℃左右的温度仍持续1分钟左右。这种效应足以使蛋白变性、凝固,甚至炭化、气化,因此可作为激光刀以切割机体组织。在机械效应方面,高能量的激光具有光压作用,同时,激光的热使组织急剧地热膨胀,产生所谓次生冲击波的压力效应。在光化学效应方面,有些激光器工作在蓝光或紫外光范围内,蓝光和紫外光都有光化学效应,因此这种激光亦将引起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在电磁效应方面,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由于强度很大,故可以产生很大强度的电磁场,其强度有时达几十万伏,这样大的电磁场将对生物机体发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激光的治疗作用随其能量的大小而不同。一般而言,非破坏性的低能量激光主要有抗炎和促进上皮生长的作用,应用于治疗炎症和皮肤粘膜溃疡,高能量破坏性的激光主要用在光刀以供外科割切、焊接或烧灼的应用。而在针灸临床上使用的激光针灸针都为弱激光,其功率一般为1至几十毫瓦,在穴位照射治疗时,具有无痛、无菌、简便、安全、强度可调和适应范围广等特点。

 

 

第六节  腧穴红外线照射法

腧穴红外线照射法是指利用红外线辐射器在人体的经络腧穴上照射,产生温热效应,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红外线即红外辐射,也叫热辐射,实际上是波长在0.76μm到1000μm的电磁波。它是在可见光谱红以外,人肉眼所看不见的光线。红外光谱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和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近红外线波长0.76μm至1.5μm,能够穿入人体较深的组织;远红外线波长1.5μm至1000μm,主要作用于皮肤,能够被皮肤所吸收。一般医用红外光谱的波长为0.76μm至400μm。

一、红外线照射法的器具

目前,临床应用红外线灸疗仪进行腧穴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灸疗仪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电阻丝缠在瓷棒上,通电后电阻丝产生的热,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碳棒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电阻丝是用铁、镍、铬合金或铁、铬、合金制成,瓷棒是用碳化硅、耐火土等制成,反射罩用铅制成,能反射90%左右的红外线。此外,还有用碳化硅管的,管内装有陶土烧结的螺旋柱,柱上盘绕铁镍铝电阻丝,通电后发出热能,穿过碳化硅层,透过红外线漆层,发射出红外线。至于红外线灯又称为石英红外线灯,是将钨丝伸入充气的石英管中构成的照射器具,使用更为方便。

二、操作方法

现以红外灸疗器为例,介绍红外线照射法的操作。首先接通220V交流电源,打开开关,指示灯亮后,预热3~5分钟;选取适当的体位,暴露照射部位,将辐射头对准照射部位(患部或穴位);检查需要照射的部位温度感觉是否正常,调整适当的照射距离,一般距离照射部位30~50cm,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感觉,随时调节照射距离,以照射部位出现温热舒适的感觉,皮肤呈现桃红色均匀红斑为宜。每次照射时间15~30分钟,每日1~2次,10~20次为1疗程。

三、临床应用

(一)应用范围

本法的应用范围很广,能够治疗各科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慢性胃炎、胃痉挛、幽门痉挛、慢性肠炎、慢性肾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根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冻伤烧伤创面、褥疮、骨折、滑囊炎、注射后硬结形成、术后粘连、瘢痕挛缩;乳头皲裂、外阴炎、慢性盆腔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溃疡、皮肤瘙痒症等。

(二)注意事项

1、  防止烫伤,治疗期间要经常询问病人感觉和观察局部皮肤反应情况。

2、  照射过程中如有感觉过热、心慌、头晕等反应时,需立即告知医生。

3、  避免直接辐射眼部,必要时用纱布遮盖双眼,以免损伤眼睛。

4、  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重度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有出血倾向及高热患者禁用红外线照射。

四、作用原理

红外线腧穴照射的治疗作用基础是其照射后直接产生的温热效应,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红外线照射时产生的热效应,首先作用于皮肤的感受器以及毛细血管壁的植物神经末梢感受器等,在体液因子的作用下,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反射性地调节热代谢,从而扩张血管,加强汗液的分泌,引起代谢强度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对于慢性感染性炎症,红外线照射后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降低神经兴奋性。因此,具有镇痛、促进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的痉挛等作用。可改善组织营养,防止废用性肌萎缩,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和上皮生长,减少烧伤创面的渗出,消除扭、挫伤而引起的组织肿胀,加快血肿消散,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