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妇产科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四节子宫内膜机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第四节子宫内膜机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四节子宫内膜机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第四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不受月经周期中卵巢激素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坏死脱落。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⑴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

第四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 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不受月经周期中卵巢激素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坏死脱落。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

⑴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又分早、中、晚期3期。

①增生期早期:

月经周期第5~7日。此期内膜薄,仅l~2mm。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

②增生期中期

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并出现分裂象。

③增生期晚期:

月经周期第11~14日。此时内膜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出现高柱状,腺上皮仍继续生长,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可见星形,并互相结合成网状;可见组织水肿明显,小动脉略弯曲,管腔增大。

⑵分泌期: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

①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称核下空泡,为分泌早期的组织学特征。

②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人腺腔称顶浆分泌。此期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③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子宫内膜增厚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

⑶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由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前列腺素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而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受损缺血的坏死组织面积逐渐扩大,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2. 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

排卵前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产生酸性粘多糖(AMPS)。AMPS在间质中浓缩聚合,成为内膜间质的基础物质,对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其血管壁起支架作用。排卵后孕激素抑制AMPS的生成和聚合,并促使其降解,致使子宫内膜粘稠的基质减少,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交换,有利于孕卵的着床及发育。

在子宫内膜溶酶体中含有各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www.med126.com/yishi/酶等,能使蛋白、核酸和粘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经一定时间后萎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有破坏作用,因而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粘膜月经周期中,阴道粘膜呈现周期性改变,在阴道上段表现最明显。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www.med126.com/sanji/的作用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在排卵期的程度最为明显。细胞内富含糖原,糖原经寄生在阴道内的阴道杆菌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酸度,可以防止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表层细胞脱落。

宫颈黏液在卵巢性激素的影响下,宫颈腺细胞分泌黏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

①物理特性

月经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宫颈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雌激素可刺激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至排卵期黏液分泌量增加,黏液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lOcm以上。若将黏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而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直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出现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临床上可根据宫颈黏液检查,可了解卵巢功能。

②化学特性

宫颈黏液是含有糖蛋白、血浆蛋白、氯化钠和水分的水凝胶。宫颈黏液中的氯化钠含量,在月经前后,仅占黏液干重的2%~20%;而在排卵期则为黏液干重的40%~70%。由于黏液是等渗的,氯化钠比例的增加势必导致水分亦相应增加,故排卵期的宫颈黏液稀薄而量多。宫颈黏液中的糖蛋白排列成网状。近排卵时,在雌激素影响下网眼变大。可见排卵期宫颈黏液最适宜精子通过。雌、孕激素的作用使宫颈在月经周期中对精子穿透发挥着生物阀作用。

输卵管: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形态和功能两方面。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种植前的营养物质。雌激素还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孕激素则能增加输卵管的收缩速度,减少输卵管的收缩频率。孕激素与雌激素间有许多制约的作用,孕激素可抑制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泌细胞分泌黏液的功能。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正常运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