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社会心理学 > 正文:医学心理学授课教案:第五章
    

医学心理学-授课教案:第五章

医学心理学:授课教案 第五章:教案首页第 5 次课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年级 04、05级 专业 医学系本科 授课教师 游向宇 职称 讲师 课型(大、小) 大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 压力与健康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

教案首页

第 5 次课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年级

04、05级

专业

  医学系本科

授课教师

游向宇

职称

讲师

课型(大、小)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 压力与健康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医学心理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

2.熟悉各种心理应激源

3.明了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4.学会应对心理应激

一、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30分钟) 多媒体讲授

二、心理应激与健康  (20分钟) 多媒体讲授

三、应激反应的适应和应对   (30分钟)   多媒体讲授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一、熟悉各种心理应激源

二、明了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心理应激的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备注

  第五章  压力与健康

学习目标

1.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

2.熟悉各种心理应激源

3.明了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4.学会应对心理应激

压力一词广为人知,在英文中是stress,我国专业工作者将stress正式翻译为应激,在本章内容中一律使用应激一词。但应激这个词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比较陌生,故在章名中使用压力一词。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在心理社会因素同疾病的联系中,心理应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应激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已成为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

一、心理应激的定义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称为心理社会应激、紧张状态、心理压力,简称应激(stress)。应激在日常生活中通俗的含义是“压力”,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婚姻压力、抚养子女压力等,在医学心理学中是指当个体察觉需求与满足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身心紧张状态,其结果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这一定义中的“需求”来源十分广泛,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是应激的刺激因素,构成心理应激源;“能力”是指个体内部的和外部的资源(如个性特征、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程度等);“身心紧张状态”是应激的反应;而“察觉”则是强调个人认知因素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模式

解释心理应激的理论体系有多种,如适应模式、过程模式、社会环境模式等等。这里介绍心理应激的过程模式。

心理应激的过程模式可以分为4个部分:应激源输入、生理和心理中介机制、反应与应对、结果,如图5-1所示。

  

   (一)输入部分——心理应激源

心理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刺激。可分为4类:

1.生理性应激源  指作用于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例如高温、低温、辐射、电击、强烈的噪声、损伤、饥饿、过饱、微生物感染和疾病等。这些刺激物在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的同时,往往也引起人们对躯体损伤的恐惧和焦虑等心理反应。

2.心理性应激源  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学习和工作压力、心理冲突、挫折情景和认识障碍等。

    3.社会性应激源  指那些造成人生活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景和事件。改变生活的应激源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有社会动荡、战争、自然灾害(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和海啸)、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化(如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等;从个人日常生活角度有考试、就业、升职、降职、结婚或离婚、亲人患病或死亡、残废等。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不仅重大的生活变化,而且日常生活琐事也可以导致心理应激反应。例如,每天挤车上下班、频繁接待生人、处理各种家庭事务、代际冲突等,都可归入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指因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乃至民族性格等引起心理应激的刺激或情景。当一个人由一个民族聚居区(或一个国度、一种语言环境)迁移至另一个民族聚居区(或另一个国度、另一种语言环境)时,就会面临着生疏的文化环境的挑战,就可能产生适应和应对的需要和心理应激反应。文化性应激源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

   (二)心理中介机制——对应激源的觉察与评价

人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心理社会性事件,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引起人的心理应激反应(人们不怕动物园里的老虎,却害怕在树林里遇上老虎),有些事

情引起某些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而同样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说却不会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如殡葬人员看见尸体和一般人看见尸体反应不同)。个体面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时,首先需要对其察觉和评价,以决定是否构成对自己或他人的威胁。如果感到威胁,则在不知不觉中动用心理防御机制和生理中介机制。一件事件不管它是否真正对我们有威胁,但只要我们“认为”它是有威胁的,就可能引起我们的心理应激反应。

   (三)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1.情绪反应  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反应性质和强度受很多因素影响,差异很大,主要有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这些情绪反应又称为“情绪应激”反应。

   (1)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担心、害怕等情绪体验。

焦虑是心理应激下最常见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以适当的方法应对环境,因此对人的适应是有益的。过度的焦虑则是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人准确地认识、分析和考察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与环境条件,从而难以做出符合理性的判断和决定。

   (2)恐惧(fear):属于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

如果把焦虑看作是尚未接触应激源,危险或威胁尚较模糊时产生的情绪反应,那么恐惧便是一种认为自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并企图摆脱明确的特定危险的逃避情绪(虽然两者有时难以截然区分)。恐惧多发生于身体安全和个人价值与信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身体安全的威胁,多来自于躯体性刺激物,如躯体性疾病、动物和理化刺激物。对个人价值和信念的威胁多来自于社会性刺激物,如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败和不能晋升等。恐惧时个体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只有回避或逃跑。

   (3)愤怒(anger):也属于人与其它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也具有较高的紧张性。愤怒多出现于一个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的情景。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一目标是值得追求的,而障碍是不合理的、恶意的或有人故意设置的,便会产生愤怒、忿恨和敌意。这种情况在治疗受挫的病人中常常可以见到,多伴有攻击性行为,往往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一种原因。

   (4)抑郁(depression):包括一组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悲哀、寂寞、孤独、失望、绝望和失助等。

悲观、悲哀常常是与“丧失”有关的情绪反应,所失去的是当事人所重视或追求的东西。例如患病(失去健康)、衰老、丧亲、失学、失恋、失业、不被

重用、高考落榜和子女离家等。这类情绪反应的强度取决于当事人赋予所失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失望意味着失去希望所向往的奖励,故也同丧失有关;绝望则是失望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厌世、轻生。

失助又称“无助”,是一种类似于临床抑郁症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性情绪反应如果在人身上时间过长、强度过高,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其它心理功能,即在上述负性情绪的影响下,人(个体)观察和评价任何事情都是悲观的,认知能力下降,自我意识狭窄,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2.行为反应  心理应激会引起不适的心身症状,因此人们总是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减轻或消除其影响,这就是适应和应对行为反应。可将这些行为反应分成两类:①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②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心理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例如,心理应激下的人可能采取逃避或回避的方式来应对应激源的挑战。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指事先已知应激源将会出现,在应激源到来之前而采取的避免同应激源遭遇的行为。例如,一个由于学习问题而受到教师和家长训斥的学生会逃学或离家出走;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常回避社交活动,离群索居。

在日常生活中,逃避和回避并非总能做到,何况这种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可能求助于烟、酒和某些药物。这些东西或许可以暂时缓和心理应激反应,但吸烟、饮酒过多对人体有害,许多药物有毒、副作用;因此这也不是积极的应对方法。

针对自身的较积极的行为反应是服从新的安排,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能力、知识和经验足以应对应激源的挑战;或者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或路线,进行新的尝试。此外,从事文体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医生的帮助等,也属较积极的行为反应。

   (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指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而不是改变自身的方式来处理心理应激,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各种活动。例如将家搬到厂区附近,以消除长途乘车上下班这一应激源;直接解决紧张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分居问题,改变工作的过高要求等。

3.自我防御反应  自我防御反应是除了行为反应外,减轻心理应激的另一类常用的方法。个体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挑战、对自己或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心理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四)心理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

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因此这些反应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源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定;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心身症状和机体对疾病的易感状态与疾病。

各种紧张性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足够的时间,都能既引起生理反应,又引起心理反应。这个结论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躯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通路被传递到丘脑与网状结构,以后又继续传导到涉及特殊生理(运动、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和心理(认知与情绪)功能调节的那些脑区,包括负责认知评价和运动的皮层区,主要负责自主神经和内分泌活动的下丘脑和主要负责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

应激的生理反应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在应激条件下,大脑皮质统一指挥和控制着人的各种活动;身体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这些生理反应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尽可能从心理应激所造成的紊乱中恢复过来。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当机体遭受某些应激源的强烈侵袭时,这个系统的活动常有明显增强。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和血压升高,皮肤与内脏血供减少,脑血流量增多;呼吸加深加快,每分钟通气量加大;肝糖原加速分解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交感神经动员脂类,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与此同时,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敏感。Cannon认为,这些生理反应似乎都是为动物作好准备,或者投入搏斗,或者从危险情境中逃脱。因为这些反应既为应对应激源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又可保护动物不致由于操作而流血过多。由此他又提出“或战或逃反应”的概念。

一些研究发现,在应激状态下,不仅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活动增强,迷走-胰岛素系统也发生兴奋,只是后者的效应被掩盖而不易发现,前者兴奋导致血糖升高,而后者兴奋则促进血糖的利用;两者相互配合以适应和应对应激源的挑战。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个体可出现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的情况,如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和血压下降、血糖降低等,可导致眩晕休克等。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系统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调节着腺垂体的活动,而肽能神经元的活动又受到脑内神经递质和体液中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多种代谢产物的调节和控制。腺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起着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靶腺的桥梁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www.med126.com/job/强。

塞里用“全身适应综合征”(GAS)来概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他将GAS分成三个阶段:①警戒反应;②抵抗;③衰竭阶段。他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生理反应特点,认为进入衰竭阶段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病感和疾病状态,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类激素如皮质激素、髓质激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而合成代谢类激素如胰岛素和睾丸素分泌下降。在恢复阶段,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合成代谢类激素分泌增多,分解代谢类激素减少。他认为,这些生理变化对机体适应环境有意义:应激期间的变化为机体对付应激源提供了燃料,恢复阶段的变化可帮助机体从应激所造成的消耗中恢复过来。

3.免疫系统  长期严重的心理应激可造成内环境的严重紊乱;可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活动能力下降,嗜酸细胞减少,以及阻断中性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等一系列变化,从而造成免疫功能抑制,降低身体对抗感染、变态反应和自体免疫能力。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大脑作为环境同免疫系统间的协调者,在调节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一些研究已证实,脑同免疫系统间有解剖和神经体液联系,包括α和β肾上腺素能、胆碱能和淋巴细胞上的受体,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对胸腺和淋巴组织的支配。这些联系为心理刺激影响免疫系统提供了基础。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动物的胸腺大小,而且影响对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甚至影响肿瘤的生长速度。调查发现,天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同一个人近一年来所遭遇到的生活事件、精神状态有密切联系。

   (五)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应激状态的产生和应激反应的强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应激源  应激源本身的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与应激反应的强弱有关。一般而言,应激源强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引起的应激反应越强,对个体身

心健康的影响也越严重。此外,应激事件是否可预料和可控制,对应激反应也有很大影响。可预料、可控制的事件与意外事件、不可控制的事件相比,所引起的应激反应的强度前者显然小于后者。例如,亲人意外死亡比久治无效去世,对居丧者影响更大。

2.认知评价  认知因素是影响应激反应产生和强弱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对同一类应激源,可因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体验、观念等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如同是下岗失业这一应激,有人将它认为是重大挫折而抑郁悲伤甚至轻生,而有人却看作是一次重新生活和重新选择的发机会。人对刺激的认知评价越强,应激反应就越强,对身心的损害也越大。认知评价与人的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关系密切。

3.个性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特征  性格特征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能较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胆怯羞涩的人面对新环境却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神经症或躯体疾病。性格特征也决定人们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如外倾的人在应激条件下往往呈狂欢、发怒、痛哭等强烈的外在表现,而内倾的人在应激条件下多表现为压抑、冷静、沉默的内向反应状态。

4.身体素质  应激反应与个体的生理特征有关。个体的身体素质由于遗传、神经类型的不同而对刺激的反应也不同。如有些人对一般强度的刺激会引起很强烈的反应,即所谓的脆弱性,而有的个体能接受较强的刺激。在应激状态下,有些个体倾向出现消化系统的反应,如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有些个体倾向出现心血管反应,如心动过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此外,种族、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也影响个体的应激反应。

5.应对能力  善于合理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恰当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的人,能有较好的适应状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对生活事件的变动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的人,容易受挫失败,导致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而过低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缺少信心的人,则易受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更会引起精神紧张,增强应激反应,引起心理功能的紊乱。

6.社会支持系统  主要指在应激状态下,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援助。当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危难时,如果能得到家庭、亲朋、同事、组织、社会的支持、关心、理解和帮助,就能大大地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较顺利地渡过难关,战胜应激。

第二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

心理应激同人的健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良性应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的成长和发展涉及人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的成长和发展。遗传和环境是影响成长和发展的两大重要方面,人从小到大经历的各种心理应激可看作是一种环境因素。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年期的适度心理应激可以导致明显的发展变化;早年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提高个体在后来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从而能更好地耐受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和致病因子的侵袭。日常观察地告诉我们,那些小时候受“过分保护”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待他们脱离家庭走上社会后,往往容易发生适应问题,在遭遇到长期或剧烈的心理应激后可能出现中断学业、工作或患病等严重后果。而那些家境贫寒,历经坎坷的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好。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感觉剥夺和单调状态的许多实验研究证实,缺乏适当的环境刺激会损害人的心身功能,包括造成脑电图的不良改变、错觉、幻觉和智力功能障碍。

心理应激可以消除厌烦情绪,激励人们投入行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正因为如此,人们主张学习和工作要有点“精神压力”、有点“紧迫感”。考试、评比、检查和比赛等,是引起适度心理应激以促进工作和学习的常用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总会碰到各种矛盾,遭受各种应激源的侵袭。解决矛盾、应对挑战既能引起我们紧张、劳累、苦恼和痛苦,又可为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轻松和欢乐。没有紧张,就无所谓松弛,没有痛苦就难以品味幸福。如果某一阶段里生活缺少变化,人们就会感到无聊,烦闷并主动地寻求紧张性刺激。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长期的、超过人适应能力的心理应激会损害人的健康。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①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之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②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③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一)心理应激下的人的临床表现

1.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  处于急性心理应激状态的人,常有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由此而形成了三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表9(5)-1)。这些综合征具有同某些器质性疾病类似的症状和体征,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低血糖和肾上腺髓质瘤(嗜铬细胞瘤)等。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熟悉这些综合征,以免做出错误的诊断,或由于不能为这些症状和体征找到身体器官受损的依据而感到迷惑不解。

急性焦虑反应是急性心理应激下的人最多见的综合征,其应激源常常难以清楚地加以识别。病人担心会出现严重后果,怀疑自己患了重病,这又会引起继发性情绪反应;从而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惊恐状态。对于这样的病人,医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并提供情绪支持;必要时也要给予镇静药物,以便使他们尽快地安定下来。

血管迷走反应多见于突发性事件(如事故、伤害)、剧烈疼痛和严重的情绪紊乱之后,有时可导致意识丧失。许多症状和体征同心输出量的急剧下降、血压降低和脑血流减少有直接关系。

表5-1  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综合征

综合征

症 状

体 征

急性焦虑反应

烦躁不安,过敏,震颤,呼吸困难,心悸,出汗,厌食,恶心,腹部不适

皮肤湿冷,苍白,瞳孔扩大,心动过速,气促,深大呼吸,血压升高

血管迷走反应

虚弱,头晕与晕厥,精神错乱,出汗,恶心,腹部不适

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过度换气综合征

头晕,虚弱,呼吸困难,窒息感,胸部压迫感,心悸,指端麻木

手足抽搐的体征:Chvostek和Troussesu征,手足痉挛

过度换气综合征也可引起眩晕和昏厥,由于过度通过造成CO2的丢失,导致呼吸性碱中毒;PCO2的急剧下降又会造成脑动脉收缩和脑血流量的减少;如

果碱中毒严重,也会造成血钙降低,从而产生手足抽搐的症状和体征。此外在过度换气期间可以出现类似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和胸痛症状,导致医生做出心脏病的错误诊断。

2.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  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也可出现上述的症状和体征,但一般不像急性心理应激那么强烈。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常常感到疲劳、头痛失眠、消瘦,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为此,他们可能四处奔走寻医求药,怀疑自己患了难以诊治的疾病。

慢性心理应激的典型综合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病人感到呼吸困难、易疲劳、心悸和胸痛。胸痛常局限于心尖区。也常出现焦虑的情绪反应和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的征象,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脉压加宽和心脏收缩期杂音等心血管功能活动加强的体征。

此外,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也可以出现紧张性头痛、背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二)心理应激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

应激可降低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已有疾病加重。例如,一个高血压病人由于家庭纠纷使病情加重,一位冠心病人看紧张的足球比赛后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已得到控制的哮喘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哮喘发作。对于已有的精神疾病,心理应激也有类似的影响,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

   (三)心理应激同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

心理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损害人的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理应激引起内环境紊乱,引起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使人处于对各种疾病的脆弱易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其他致病因素的侵袭或个体有不良遗传素质因素,就很可能发生新的疾病。至于患哪种疾病,主要取决于其他致病因素的性质和遗传素质(即哪个身体器官脆弱易损),心理应激主要作为一种非特异的致病因素而起作用。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适应和应对

一、心理应激的适应

适应是机体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或调整其功能对应激源所产生的动态反应过程。通过适应个体不仅能“适者生存”,而且还能不断获得在应激状态下的最佳平衡。

尽管不同类型的应激源可引起不同的适应,既有躯体和心理的,也有社会和文化的,但个体却通常表现为整个机体的适应。如一个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必须在生理上适应缺乏规律的生活及繁重的工作,在心理的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适应职业特点,在社会文化方面则必须适应医院环境、人际关系、职业道德标准等的要求。

适应的结果可有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适应良好表现为健康,适应不良最终表现为疾病。

二、心理应激的应对

心理应对是机体的一种适应功能,其形式有无意识的心理应对和有意识的心理应对。

   (一)无意识的心理应对(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无意识的心理应对是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不知不觉所采用的自我保护机制,又称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地采用的心理策略。它具有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1.否认作用  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把已经发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负担。如小孩打坏东西,往往用手蒙住双眼;临床上癌症病人和濒死病人,往往都经历了一个否认疾病和死亡的心理反应阶段。这种所谓“眼不见为净”的“鸵鸟政策”可以暂时缓解病人的恐惧和悲哀,为他们提供时间以便逐渐适应严酷的事实,进入认可阶段。

2.曲解作用  是把外界事实加以歪曲、变化,使之符合内心需要,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如把不利自己的情况看成是结局未定,把别人对自己的排斥当成是照顾,把别人对自己的讽刺看成是赞扬,即所谓的“自我感觉良好”,以保持自己的自尊心不受到损害。曲解作用无视外界事实,与否定作用有异曲同工的性质。

3.投射作用,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外界的事实如何。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射,是把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而自己所具有的性格特点、观念、欲望和态度等投射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性格、恶习,以避免或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正是这一机制的形象写照。另外把自己遭受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别人,认为是别人给他造成了困难和障碍,以此来减轻自身的焦虑不安也是外射作用。如考试成绩不好,

怪试题太偏、太难;上班迟到怪交通堵塞等。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的交住。

4.摄入作用  又称“内射作用”,是与投射相反的机制,即把外界环境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内心里,变成自己的个性之一部分。这种内射通常是毫无选择的、广泛的吸收外界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就是内射的结果。个体把对外界爱和恨的冲动或情感转而指向自己,也属于内射。如一个人模仿他所失去的心爱人的举止或爱好,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或把对外界社会或他人的不满情感指向自身,转化为对自己的不满或恨,严重时会导致抑郁和自杀。

5.退行作用  是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的一种心理防御术。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习惯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和方式不用,而恢复使用早期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以此争取别人的同情、帮助和照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这种现象称之“退行”。如我们常常看到小孩要逃避上学的苦恼,就会借口头疼、肚子痛、手足发麻之类的方式逃学。还有的成人大病后退化出现孩子一样的依赖表现,尽管身体已经复原可以出院上班,可他却心里一直害怕、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

6.幻想作用  是指个人遇到困难时,因无力处理这些问题,便以幻想的方法,使自己暂时脱离现实,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困扰,让内心得到满足。如怀才不遇的青年想象自己遇到伯乐大展宏图;爱情遭受挫折的少女幻想自己巧遇白马王子等。对能力弱小的孩子来说,以幻想方式处理其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成人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应付实际,甚至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则属病态的表现。

7.转移作用  指个体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发泄自己的感情,转而发泄到比他弱小的、较为可靠,或能够接受的其他对象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常见“迁怒于人”、“迁怒于物”便是这种机制的明显表现。例如,某丈夫在外受气,回家拿妻子出气,妻子则朝孩子发泄,孩子就给了小花狗一脚。又比如在临床中,有的病人,受疾病折磨,常常莫名其妙地对人发脾气。由于愤怒得到转移,也就使心情相对平静些。

8.反向作用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若一个人采取与自己的潜意识动机、情感和观念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心理学上称为“反向形成”。通常是一些不被自己或社会接受的欲望或冲动,表现

出来会引起不好的后果,所以拼命去控制,结果反而由相反方向表现出来。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如有的人在特别爱慕的异性面前,反不如对待一般朋友那样自然大方,甚至故意回避。如果一个人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可能是由于严重的自卑所致。“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民间故事,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写照。

9.抵消作用  是指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减少内心的不安。健康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个小孩会说“对不起”,或以乖的表现来弥补他的错误行为。我们无意中做了对别人不礼貌的举动,赶快说一句:“对不起”或“请原谅”,于是心理就得到了安慰,以抵消对不起别人的举动。又如过年时孩子打碎了碗,老年人往往会说“岁岁平安”,用谐音来抵消内心的不安。

10.合理化作用  又称“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到挫折达不到目的,或其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态加以文饰,自我安慰,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维护自尊。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的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称作“酸葡萄心理”,是典型的合理化机制。

另一种和此恰巧相反的合理化叫做“甜柠檬心理”,指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以减轻内心的失望和痛苦。如“傻有傻福”、“破财消灾”、“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都是合理化机制。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帮助人们较好地接受现实。但运用过度,则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11.压抑作用  又称“潜抑作用”,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致不为意识所觉察,以避免内心受到干扰。大多数人都会忘掉自己不愉快经历,这便是潜抑的结果。但被压抑的东西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使我们做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来。如做梦、口误、笔误等,可能都是无意识的内容进入意识领域而引起心理上轻微、短暂的扰乱现象。

12.补偿作用  指个体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由此引起的痛苦和自卑感,恢复自尊与自信。这种引发不适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仅仅是想象而存在的。如身有残疾的学生往往学习格外用功,成为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一机制用得恰当,可转化

为巨大的动力,以适应人们改正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尊心以及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过分的补偿则害多益少,不利心理健康。如一个自惭形秽的人可一反常态,变为好斗、自高自大等。

13.升华作用  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允许或接纳的本能欲望、冲动,导向比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行为目标和方向,从而既能满足本身的欲望,又有利于社会和他人。如将对他人成就的强烈妒忌,转为发奋学习、工作的动力来超过他人,结果不但消除了因妒忌产生的焦虑,而且获得了成功的满足。科学的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都是个体欲望升华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机制是人们适应环境最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心理防御机制。

14.幽默作用  指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尴尬的情景,化解受挫的困境,或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以维持心理平衡。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夫人脾气暴躁,一次苏格拉底正和一群学生在庭院谈论学术时,先听到夫人的骂声,继而夫人提着洗衣桶浇了他一身水,学生们都惊呆了,十分难堪。不料,苏格拉底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下雨”。夫人忍不住笑了,大家也从这尴尬的局面中解脱了。可见幽默也是一种高尚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个性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打破窘境,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渡过难关。

心理防御机制是二十多种,这里仅列举了部分进行阐述。除上述分类之外,还有学者把这些机制进行系统化分类,如分为自恋、不成熟、神经症和成熟四大类;或分为自我逃避、自我防御、攻击三大类等。

   (二)有意识的心理应对

有意识的心理应对是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的目标,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达到适应的过程。

1.消除或减弱应激源  对于有些应激源,可以通过改变情景或环境条件的方法加以应付。例如调整与周围人的关系,改善嘈杂、阴暗、潮湿、闷热、拥挤的劳动条件等,可以使心身紧张状态得到缓解。

2.暂时远离应激源  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应激源比比皆是,想用完全消除应激源的办法来防止心理应激是不可能的。而使用回避和逃避的办法,也有防止和减轻某些心理应激的作用。例如,在发生争吵时,可让某一成员暂时离开现场。许多研究发现,只要让患者入院,其病情也会好转。原因之一就是环境改变了,使患者暂时摆脱了引起其疾病的生活和工作应激源。

    3.从认知评价入手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

人要想回避所有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是不可能的,人要想永远轻松、过没有任何紧张情绪陪伴的生活也是不现实的。在外界刺激因素面前,采取科学的认识态度,有助于缓解人的紧张程度,使应激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著名哲学家Epictetus说:“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Glass和Singer等人的一个研究显示:让两组人接受完全相同的噪声侵袭,告诉第一组人可以通过房间里的电钮关掉噪声,但劝告他们尽量不要关掉,对第二组人则没有提供任何关闭噪声电钮的指导。结果是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第一组没有一个人按电钮关闭噪声,但第二组应激反应强度显著高于第一组。这说明,在刺激事件面前,如果一个人对事件具有这样一个态度,即相信事件是可控的,可预测的,也同样可减轻心理应激。人们越是感到外界刺激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时,越容易感到心理紧张。许多事情本身是中性的,它之所以引起心理应激,仅仅是由于人们对它做出的错误估计和判断。另一方面,一个本来属于消极性质的事件,却可由于一个人对它做出积极的评价而不引起心理应激。

4.面对现实、修正目标,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有许多心理压力和挫折感来源于个体脱离现实对客观事物绝对化的要求,或对自己估计过高。因此必须客观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成绩,或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修正期望目标,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减轻应激强度。对解决问题的期望值要适中,即不要过分高于实际效果,也不要过分低于实际效果。过分高于实际效果,在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使人产生过度紧张,导致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而一旦结果失败,会使人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而个人期望值过分低于实际效果,则容易使人缺乏奋进的动机,同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人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程度不同的困难、挫折和应激事件。面对这些情境要冷静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变消极认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应激源,增强信心,主动应对,克服困难,在应对应激实践中,锻炼和增强自身的应对能力。

一个一向乐观、性格豪爽的人即使遭到比较严重的生活事件,也不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应当把自己的健康、生活和事业当作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5.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人的基本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对顺利控制心理应激有很大的作用。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因子,

它可以减轻应激源对个体的冲击。社会支持包括组织中的领导、同事、家庭亲

人、朋友、老师和心理医生等。

6.精神宣泄  遭受心理应激时,给自己创造一种能自由宣泄受压抑情感的情景,使紧张情绪得以发泄,内心的压力得到缓解。否则,长期的心理社会刺激可导致身心疾病。如悲痛时想哭就哭一场,心烦时向亲人或好友尽力倾诉,愤怒时合理恰当地出气;或者是通过到大自然中散步、游戏,从事文体活动,使紧张的身心状态充分得到放松。

7.参加适当的运动  适度的体育运动除了能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外,还可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松弛身心紧张,增强应激的能力。如跑步、游泳、跳绳、骑自行车、步行、原地跑步等。

8.学会放松技术

人处于放松状态时,骨骼肌松驰,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处于低活动水平。有效的放松训练,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是有效的。必要时,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等镇静剂,能够快速、有效地减轻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幻灯片、动画

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

做一般性了解

掌握心理应激源的概念

了解

重点掌握心理反映

了解自我防御机制的原理

一般性了解

了解

重点掌握

了解心理应激在维护人的身体健康这方面起的作用

第一节课完

了解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作用

掌握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

理解心理应激的临床综合症

掌握心理应激的适应与应对

了解心理应激的应对

掌握相关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节课完

    本章节需要重点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及主要的应激策略,通过对心理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学习,掌握心理应激的调节机制和方法。

1.  什么是心理应激?

2.  请说明心理应激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一、临床心理评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因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