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针灸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针灸学作业习题
    

针灸学-作业习题

针灸学:作业习题:◎<习题一 序言>◎<习题二 经络总论>◎<习题三 腧穴总论>◎<习题四 腧穴各论>◎<习题五 刺灸法总论>◎<习题六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灸法 拔罐法>◎<习题七 针灸治疗总论>◎<习题八针灸治疗各论>◎<习题九>◎<习题十>◎<习题十一>◎<习题十二>◎<习题十三>◎<习题十四>◎<习题十五>◎<习题十六>◎<习题十七>◎<习题十八>※<习题一 序言>试 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的
 <习题一 序言><习题二 经络总论><习题三 腧穴总论> 
<习题四 腧穴各论><习题五 刺灸法总论><习题六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灸法 拔罐法>
<习题七 针灸治疗总论><习题八 针灸治疗各论><习题九>
<习题十><习题十一><习题十二>
<习题十三><习题十四><习题十五>
<习题十六><习题十七><习题十八>
 ※<习题一 序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

A.中医理论    B.经络理论  C.腧穴理论   D.刺灸理论  E.脏象理论

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

A.青铜器时代  B.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时期  D.奴隶制度时代 E.春秋战国时期

3.1 9 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

A.甘肃     B.陕西   C.山西    D.内蒙古 E.青海

4.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

A.薰洗     B.针灸   C.中药    D.食疗   E.正骨

(二)B型题

A.《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黄帝内经太素》  E.《黄帝针经》

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

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  )

A.《伤寒论》  B.《曹氏灸经》    C.《肘后备急方》

D.《备急千金要方》  E.《外台秘要》

4.晋代葛洪所著(  )

5.东汉张仲景所著(  )

6.唐代孙思邈所著(  )

A.《针灸逢源》 B.《针灸问对》  C.《针灸甲乙经》

D.《外台秘要》    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

8.列出了3 6 1个经穴的著作是(  )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14.著《针灸大全》的是(  )

1 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

(三)D型题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  )

A.经络学专著   B.针灸学专著   C.腧穴学专著

D.治疗学专著   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

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

A.鲍姑  B.陶弘景  C.秦承祖    D.擅长用灸 E.擅长针刺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14.著《针灸大全》的是(  )

1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

 (三)D型题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  )

A.经络学专著  B.针灸学专著   C.腧穴学专著

D.治疗学专著  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

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

A.鲍姑 B.陶弘景    C.秦承祖   D.擅长用灸    E.擅长针刺

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    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  C.针灸成为一门专科

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    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

A.阴、阳跷脉    B.任脉   C.督脉   D.阴、阳维脉  E.冲脉

(四)X型题

1.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  )(  )(  )(  )

A.《内经》    B.《针灸大全》  C.《难经》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甲乙经》

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  )(  )(  )(  )

A.《外台秘要》    B.《骨蒸病灸法》    C.《备急灸法》  D.《神应经》   E.《备急千金要方》

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  )(  )(  )(  )

A.王惟一    B.刘完素  C.王执中   D.李东垣   E.张元素

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  )(  )(  )(  )

A.《针灸大成》  B.《针灸资生经》  C.《针灸大全》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问对》

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  )

A.《医宗金鉴》   B.《神应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 E.《明堂图》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针刺麻醉

 (二)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  ,创立了著名的 穴。

2.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   ,还创用了   穴和指寸法。

3.北宋时期的2具   作为针灸教学的 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

4.清代针灸医学亦有发展,其中吴谦等撰   ,李学川撰

5.1987年11月经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在我国北京召开了   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 大会。

(三)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

3.子午流注学说是早期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

4.我国最早被刻在石碑上的针灸书是《针灸甲乙经》。(  )

5.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  )

(四)问答题

1.怎样学好针灸?

2.针灸疗法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A  2.B  3.D  4.C  5.B

(二)B型题

1.A  2.B  3.C  4.C  5.A  6.D  7.C  8.A  9.B  10.C  11.B  12.D  13.B 

14.A  15.E

(三)D型题

1.CE    2.BE 3.AD    4.CE    5.BC

(四)X型题

1.ACE  2.ABE   3.AC 4.ACE   5.C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2.针刺麻醉是根据针刺具有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通过对腧穴刺激,使病员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二)填空题

1.针灸  华佗夹脊

2.明堂三人图  阿是

3.铜人模型  直观教具

4.《医宗金鉴》  《针灸逢源》

5.世界针灸学会  世界针灸学术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问答题

1.学好针灸,其一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的循行分布和腧穴的定位、主治的掌握。其二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其三要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其四要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学好针灸。

2.针灸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之所以历经沧桑而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显示出勃勃的生机,是因为针灸疗法具有如下特点:

(1)适应证广,疗效独特。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列出了适宜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的名称。据统计,目前,可用针灸治疗的病证已达300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其中对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某些急症、痛证如胃痉挛、胆绞痛、肾绞痛等可起到迅速缓解的作用,具有廉、便、验的特点。针刺治疗痛证举世公认。一些西医尚无能为力的免疫性、功能性等难治疾患而针灸却有特殊疗效,如艾滋病经针灸治疗能改善症状、延长寿命。针灸医学还在诊断、预防、抗衰老、康复、美容、减肥、戒烟戒毒等方面也有独特作用。总之,针灸的应用范围广泛、疗效独特。

(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针灸疗法使用器具较为简单、节省,除针、艾和消毒材料外,所需其他物品不多,用具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应用,尤其便于在仓卒之际用于急救,加之费用低廉,因而深受广大病者的欢迎。针灸操作技术除针刺补泻操作技术复杂深奥外,一般针刺操作手法和灸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基本掌握是不难做到的,针灸施术过程中,只要按规定施术,对人体不会产生副作用,更无毒性作用。针灸疗法这种安全而无不良反应的特点是任何药物疗法难以相比的。

(3)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针灸均显示出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针具的改进明显与科技发展同步,石器时代制作石针,青铜器时代制作铜针,后随冶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金针、银针、铁针,现代用合金制成的不锈钢针。近20~30年,针具的发展更是与现代科技密不可分,60年代的电疗机广泛用于临床,70年代激光治疗仪问世,80年代则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微波针、电磁针、生命信息治疗仪,90年代各种针灸仪器更是层出不穷,如电脑针灸治疗仪。在针灸理论研究方面与现代科学结合更为密切,如本世纪50、60年代中外医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对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原理进行了研究,70年代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针灸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仅在经络研究方面几乎动用了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包括最新的边缘学科和最现代的手段如红外线热象图、超声波、化学示踪,声信息探测、辐射场照相等,加速了经络的研究过程。正因为有上述特点,才使我国传统的针灸学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5

※<习题二>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是(  )

A.腧穴学     B.经络学   C.刺法灸法学  D.实验针灸学   E.针灸治疗学

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针经》  

D.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E.《针灸甲乙经》

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载之脉与《内经》所载经脉比较,缺少的经脉是(  )

A.手厥阴心包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阳明大肠经  

E.足少阴肾经  D.足厥阴肝经

4.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的依据是(

A.阴阳学说   B.卫气营血理论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脏腑学说

5.《难经》全书共有(  )

A.七十八难   B.八十一难    C.六十九难   D.七十二难    E.八十八难

6.正经是指(  )

A.督脉    B.十二经别    C.任脉    D.冲脉  E.十二经脉

7.阴经是指(  )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8.经脉所分出的小支是(  )    

A.奇经八脉 B.络脉   C.皮部  D.经筋     E.气街

9.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10.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故称(  )

A.循行走向    B.离入出合   C.奇恒之腑   D.一源三歧    E.别道奇行

11.髓海位于(  )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12.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理论强调了(  )

A.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

C.前胸与后背的密切联系     D.脏腑与五官的密切联系

E.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13.标本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  )

A.上下对应关系  B.前后对应关系  C.左右交叉关系  D.表里络属关系   E.范围和规律

1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15.气街是经气(  )

A.组成和来源  B.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  C.布散的主要部位

D.蓄积停留之处   E.别道奇行路径

16.“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出自于 (  )

A.《灵枢·海论》  B.《灵枢·口问》    C.《灵枢·经水》

D.《灵枢·本藏》  E.《灵枢·经脉》

17.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主要靠(  )

A.五脏六腑  B.经络系统   C.四肢百骸 D.五官九窍   E.皮肉筋骨

18.经络系统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19.“联络脏腑,沟通肢窍”其意思指(  )

A.经络系统内容    B.经络生理功能  C.循经感传现象

D.病候反应途径 E.病邪传变规律

20.经络局部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其病机是(  )

A.经脉气血不畅 B.经脉外伤受损   C.经脉气血衰竭

D.经脉病邪壅阻  E.经脉气血不足

(二)B型题

A.《阴阳十一脉灸经》  B.《十四经发挥》  C.《神应经》  D.《金兰循经》  E.《奇经八脉考》

1.忽泰必烈撰(  )

2.滑伯仁撰(  )

3.李时珍撰(  )

A.秦汉   B.东汉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4.经络学说基本形成于(  )

5.创立六经辨证理论的朝代是(  )

6.率先正式提出“十四经”名称的朝代是(  )

A.“针已出,气独行” B.“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C.“络脉传注,周流不息”

D.“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E.“十二经皆有动脉”

7.《难经》提出(  )

8.《奇经八脉考》提出(  )

9.《十四经发挥》提出(  )

A.《金兰循经》 B.《十四经发挥》  C.《针灸聚英》  D.《奇经八脉考》 E.《经脉图考》

10.成书于公元1303年的著作是(  )

11.成书于公元1578年的著作是(  )

12.成书于公元1341年的著作是(  )

A.注重寸口诊脉的著作  B.经络记载最详的著作  C.创立子午流注针法的著作

D.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著作  E.创用六经辨证的著作

13.《灵枢》是(  )

14.《伤寒论》是(  )

15.《难经》是(  )

A.肺经  B.心经   C.肝经   D.肾经 E.脾经

16.与胆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 

17.与大肠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

18.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

A.三焦经的同名经     B.心包经的同名经   C.小肠经的同名经

D.肾经的同名经    E.大肠经的同名经

19.足少阳胆经是(  )

20.足厥阴肝经是(  )

21.足阳明胃经是(  )

A.循喉咙,挟舌本   B.入下齿中,挟口、鼻   C.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D.挟咽、系目 E.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22.足厥阴肝经联络器官(  )

23.足少阴肾经联络器官(  )

24.手阳明大肠经联络器官(  )

A.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交接处  B.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处 C.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处  D.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交接处   E.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交接处

25.心中是(  )

26.胸中是(  )

27.鼻旁是(  )

A.手三阴经  B.足三阳经   C.属六脏的阴经 D.手三阳经 E.足三阴经

28.上肢内侧分布有(  )

29.下肢外侧分布有(  )

30.四肢内侧和胸腹分布有(  )

A.髓海   B.气海    C.水谷之海   D.血海  E.少海

31.宗气所聚之处为(  )

32.气血生化之处为(  )

33.涵蓄十二经气血之处为(  )

A.命门   B.颡大    C.窗笼 D.太仓     E.廉泉

34.足太阳经”结”部位于(  )

35.足少阳经”结”部位于(  )

36.足阳明经”结”部位于(  )

A.手太阳经”本”部和”标”部    B.足少阳经”本”部和”标”部

C.足太阳经”本”部和”标”部    D.手少阴经”本”部和”标”部

E.手太阴经”本”部和”标”部

37.跟上5寸和两络命门(目)分别为(  )

38.外踝之后和命门(目)之上1寸分别为(  )

39.锐骨之端和背俞分别为(  )

A.背俞与舌下两脉   B.颊下,挟颃颡   C.背俞与舌本 D.颜下合钳上    E.腋内动脉

40.足太阴”标”部位于(  )

41.手阳明”标”部位于(  )

42.足少阴”标”部位于(  )

A.阴脉之海 B.阳脉之海   C.十二经之海  D.气海   E.水谷之海

43.冲脉为(  )

44.督脉为(  )

45.任脉为(  )

A.臂厥  B.踝厥   C.骭厥   D.阳厥   E.骨厥

46.足阳明胃经病候有(  )

4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有(  )

48.足少阴肾经病候有(  )

A.任脉  B.阳维脉   C.督脉 D.冲脉    E.阴维脉

49.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

50.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

51.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

A.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B.经脉所过红肿热痛 C.五脏六腑各司其属

D.分经辨证循经取穴   E.营卫气血来源水谷

52.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

53.经络的病理反映有(  ‘)

54.经络的临床应用有(  )

A.柴胡治寒热往来   B.腰背疼痛取委中   C.突然昏厥取人中

D.目赤肿痛针刺太阳    E.鱼腥草治支气管炎

55.循经取穴治疗举例有(  )

56.局部取穴治疗举例有(  )

5 7.药物归经治疗举例有(  )

A.营气   B.原气   C.卫气  D.宗气    E.神气

58.散行脉外者为(  )

59.贯心脉行呼吸者为(  )

60.行于脉中者为(  )

(三)D型题

1.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  )(  )

A.血管  B.经脉    C.络脉  D.皮部    E.经筋

2.经络学说体现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  )(  )

A.整体观点 B.联系观点   C.恒动观点 D.局部观点   E.平衡观点

3.经络学说形成的历史时期主要是(  )(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西汉时期   E.东汉时期

4.经络从简单概念的形成到系统理论的创立,其间受何种学说的影响(  )(  )

A.阴阳学说 B.卫气营血学说   C.六经辨证学说   D.藏象学说  E.五行学说

5.所载的内容中有经络学说雏形的著作是(  )(  )

A.《内经》    B.《难经》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针灸甲乙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6.十二经脉的流注是(  )(  )

A.从肺经开始 B.到小肠经为止   C.从心经开始

D.到肝经为止 E.从脾经开始

7.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点是(  )(  )

A.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B.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C.无统摄有关经脉气血作用

D.无协调阴阳作用  E.对经脉气血无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8.十二经脉的别络特点是(  )(  )

A.阳经别络于阳经   B.阴经别络于阳经    C.阴经别络于阴经

D.阳经别络于阴经   E.手三阳经别络于奇经

9.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主要分布在(  )

A.胸腹    B.腰背   C.头部    D.颈项 E.上肢

10.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是(  )

A.集中归结于头、胸、腹  B.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  C.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

D.内部隶属于脏腑     E.外部分布于躯体

11.标本在经络理论中是指(  )

A.经脉的循行走向     B.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  C.经气扩散于头身一定部位

D.经气的循行和扩散   E.经脉循行的交接规律

12.“四根三结”是指(  )(  )

A.四肢井穴   B.颈、背、腰三部   C.头、胸、腹三部

D.任、督、冲、带脉 E.手足阳经合穴

13.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  )  、(  )

A.上下关系   B.左右关系   C.前后关系  D.内外间分段对应关系 E.络属关系

14.冲脉称之为(  )(  )

 A.气海   B.髓海  C.小海  D.血海 E.十二经之海

15.足太阴经的根结部位在(  )(  )

 A.隐白  B.太白   C.太仓  D.胃仓 E.三阴交

16.“经脉者,所以决死生”是因其具有(  )(  )

A.循经感传作用 B.联系人体内外作用 C.传注病邪作用 

D.运行气血作用    E.指导分经辨证作用

17.经络的病理变化有(  )(  )

A.防卫机体   B.扶正祛邪 C.抗御外邪  D.传注病邪     E.反映病候

18.气血周流循行并输布弥散于全身要靠(

A.上、中、下三焦B.胃气     C.经络   D.经络之气  E.气海

19.卫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  )(  )

A.行于脉中   B.行于脉外  C.充实络脉 D.运行三焦  E.分布于奇经

20.“经脉者,所以处百病,调虚实”是由于经脉(  )(  )

A.循行分布纵横交错   B.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C.出表入里通达上下

D.传导感应补虚泻实   E.经脉流注依次衔接

(四)X型题

1.《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是(  )(  )(  )(  )(  )

A.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脉 B.阐述了十二经脉顺序、流注关系

C.论述了肾间动气是经络脉气产生的根源  D.阐明了十四经的分布部位及循行路线

E.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与《灵枢·经脉》篇不同点是(  )(  )(  )(  )(  )

A.治疗方法有“灸”无“针”   B.只提及“脉”而无“经”字

C.以足臂命名十一条脉 D.论述了经脉病候

E.以脏腑命名经脉

3.秦汉时期对经络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著作是(  )(  )(  )(  )(  )

A.《素问》   B.《黄帝明堂经》   C.《黄帝流注脉经》   D.《难经》  E.《灵枢》

4.描述经络感应传导现象的是(  )(  )(  )(  )(  )

A.针已出,气独行  B.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C.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D.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E.行气血而营阴阳

5.经脉循行的发现是由于(  )(  )(  )(  )(  )

A.针刺感应出现     B.温灸热感扩散   C.练气功时感觉

D.药物性能的归经   E.薰洗、推拿疗效

6.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织有(  )(  )(  )(  )(  )

A.十五络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7.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是指(  )(  )(  )(  )(  )

A.四肢   B.皮肉 C.筋骨  D.有穴通路   E.十二经别

8.足三阳经是指(  )

A.大肠经 B.小肠经  C.胃经  D.胆经 E.膀胱经

9.手三阴经是指(  )(  )(  )(  )(  )

A.肺经  B.肝经  C.心经  D.脾经     E.心包经  

10.十二经脉命名的依据是(  )(  )(  )(  )(  )

A.根据五行学说    B.根据阴阳学说   C.根据经脉循行部位

D.根据脏腑功能 E.根据脏腑相络属关系

11.标本、根结理论能指导针灸临床治疗(  )(  )(  )(  )(  )

A.上病下取    B.以痛为输   C.左病右取

D.肘膝关节以下穴位治疗脏腑病 E.下病上取

12.下列哪些是”标”部腧穴的应用(  )(  )(  )(  )(  )

A.神庭治疗四肢瘫痪 B.魂门治疗筋骨拘挛   C.公孙治疗脾寒胃冷

D.风池治疗头晕目眩 E.委中治疗腰背疼痛

13.指出哪些是”本”部与”标”部腧穴配合应用(  )(  )(  )(  )(  )

A.咳嗽哮喘肺俞配膻中   B.惊悸怔忡心俞配巨阙   C.舌下肿痛廉泉配中冲

D.鼻中衄血天府配合谷   E.肠风下血长强配承山

14.下列哪些是十二经脉”本”部的相应腧穴(  )(  )(  )(  )(  )

A.中封 B.养老   C.中渚  D.心俞  E.天池

15.指出哪些是根据气街理论的临床应用(  )(  )(  )(  )(  )

A.白浊遗精针刺三阴交与气海 B.伤寒项强针刺温溜与期门

C.头痛头晕针刺百会与风池    D.胸满咳喘针刺中府与肺俞

E.下肢痿痹针刺气冲与承山

1 6.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现在经络上有(  )(  )(  )(  )(  )

A.气候对脉搏的影响   B.气候对感传现象的影响   C.时间对经脉气血流注影响  

D.时间对气至病所的影响  E.气候对循行方向影响

17.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  )(  )(  )(  )

A.肚腹三里留    B.头项寻列缺    C.面口合谷收

D.多汗取复溜 E.乳少取少泽

18.与经脉循行有关的头痛是(  )(  )(  )(  )(  )

A.前额头痛   B.头重隐痛  C.两侧头痛 D..后脑头痛     E.发热头痛

19.根据经络的特殊联系进行诊断的有(  )(  )(  )(  )(  )

A.舌部赤痛是心火上炎    B.咳嗽喘气是肺气上逆   C.精神抑郁是肝气郁结  

D.两目红赤是肝火升腾 E.耳鸣耳聋是肾脏虚损

20.经气变动失常所致循经厥逆的病证有(  )(  )(  )(  )(  )

A.臂厥   B.痰厥    C.食厥  D.踝厥   E.骭厥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2.经络学说   3.正经    4.奇经    5.经别   6.经筋   7.十二皮部

8.标本   9.根结    10.气街   11.四海   12.经气  13.循经感传

 (二)填空题

1.《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 ,外络于 。”

2.《灵枢·经别》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 ,人之所以治,病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3.经络学说内容记载,最早见于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

4.《难经》又名 ,补充了 的不足。

5.《伤寒论》总结了 的发病规律,是 在内科方面的应用典范。

6.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 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   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7.络脉包括 和难以计数的 等。

8.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   主里, 主表。

9.由于十二经别有   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 联系。

10.足三阳经筋结于   ,足三阴经筋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结于   ,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  ,头气有街, 。”

12.《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 ,有气海,有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3.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 为“根”、以 三部为“结”。

14.“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 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 的联系。

15.足厥阴经“根”部在   ,“结”部在  

1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

17.《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 ,濡筋骨, 也。”

18.《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内连五脏,  。” 

19.《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  。”

20.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指导  

(三)判断题

1.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说明了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

2.经络理论只对针灸临床有指导作用。(  )

3.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阳经合并为六经。(  )

4.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脉既有相互衔接的联系,也有全身的循环流注。(  )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  )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

7.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

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阴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

9.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10.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

11.手厥阴经“本”部在神门,“标”部在腋内动脉。(  )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  )

13.足少阳经的”根,,部在厉兑,“结”部在颡大(钳耳)。(  )

14.髓海位于腰部,为肾之腑,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

15.胸部为气海,原气所聚之处,贯膈而行气血。(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

17.经络的病理变化说明,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气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

18.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  )

19.巅顶头痛与督脉、足厥阴经病变有关。(  )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据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体现。(  )

(四)问答题

1.《内经》对经络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

2.论述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哪几方面?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论述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

6.论述气街的结构特点。

7.简述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

8.论述经络的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E    3.A    4.D 5.B   6.E   7.A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B  16.A  17.B   18.B  19.B  20.E

(二)B型题

1.D 2.B   3.E   4.A   5.B   6.C   7.E  8.B  9.C   10.A   11.D   12.B 

13.B   14.E  15.A  16.C  17.A   18.E  19.A  20.B.21.E  22.E  23.A  24.B

25.B   26.C  27.A  28.A  29.B  30.C  31.B  32.C 33.D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0.C  41.D   42.A   43.C  44.B  45.A  46.C 47.B  48.E

49.A  50.E  51.C  52.A  53.B  54.D  55.B  56.D57.A  58.C  59.D  60.A

(三)D型题

1.BC   2.AB   3.CD   4.AE   5.CE   6.AD  7.AB   8.BD   9.AC   10.DE 

11.BC  12.AC  13.AD  14.DE  15.AC  16.BD  17.DE  18.CD  19.BC  20.BD

(四)X型题

1.ACE  2.ABC  3.A.DE  4.ABC  5.ABC  6.CDE7.AD

 8.CDE  9.ACE  10.BCE  11.ADE  12.ABDl3.CDE  14.ABC

15.CDE  16.ABC  17.ABC18.ACD  19.ADE  20.A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与奇经相对,指十二经脉。因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正经。

4.“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奇经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5.即指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特点是都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于本经(合)。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加强表里两经在躯体深部的联系。

6.即指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7.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8.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9.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

10.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分四气街,即胸气街、腹气街、头气街、胫气街。气街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和经络在头、胸、腹、胫的分段联系。

11.即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胃为水谷之海。“海”,川归聚之所。经络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1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日:“真气者,经气也。”

13.是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二)填空题

1.府藏   支节

2.之所以成   之所以起

3.1973   帛书中

4.《黄帝八十一难经》 《内经》

5.外感热病 经络学说

6.手足末端 头面部

7.十五络脉 浮络与孙络

8.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9.离、入、出、合 体腔深部的

10颃(面) 角(头)

11.腹气有街  胫气有街

12.血海  水谷之海

13.四肢  头、胸、腹

14.上下部位 两极间

15.大敦 玉英、膻中

16.沟通肢窍 保卫机体

17.营阴阳 利关节者

18.入舍于经脉 散于肠胃

19.腰背委中求 面口合谷收

20.辨证归经   针灸治疗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1 5.×  1 6.×  1 7.×  1 8.×  1 9.√  20.√

(四)问答题

1.《内经》作为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其对经络的论述最为详尽,主要阐述的内容为:其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还无端的传注系统。其二,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其三,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其四,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其五,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2.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有时沿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艾灸时热感也可由施灸部位向远部扩散,气功练功者也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路线流动,故此把这种感应和传导看成是经络循行。

(2)穴位功效的总结。通过长期针灸临床观察,随着对穴位功能作用的掌握,将已知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归类,发现了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从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而且脏腑有病,按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病痛可随之缓解,由体表病理现象推理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学说形成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之清浊,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了古代医家当时已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通过直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5)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讨论经络形成时也不能忽视古代哲学思想对经络形成的影响,如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天入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对经络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上述5点可以说是经络形成的主要依据。

3.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上述是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4.经络系统有以下主要内容:

(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脉包括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为手三阴。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为手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为足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足三阴经。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作用。

(2)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3)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还有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遍布全身。

(4)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或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其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因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5)十二经筋。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经筋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6)十二皮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反应于体表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上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相同点:“根”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不同点:“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6.气街的结构特点如下:

其一,纵横交错,以横向为主,呈网络结构。十四经脉按纵向将人体各部有机相联,气街则主要按横向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器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气街网络结构。四街中,头、胸、腹之气街均为横向联系的结构特点,胫之气街虽为纵向结构,究其缘由与胫部不概脏腑,以及胫部与躯干纵向相连有关。

其二,分为四部。气街将人体从上至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说明头、胸、腹、胫各部的分段联系,使各部既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和自身特有的功能活动,又通过各部所分布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四海、腧穴等将四部连为一体,特别是四海与气街四部相处一致,如脑为髓海位于头部,与头之气街相合。膻中为气海位于胸部,与胸之气街一致。胃为水谷之海位居上腹部,与腹之气街相合。冲脉为血海位于下腹部,又与胫之气街相连。

其三,前后相应连贯。气街结构的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胸之气街与腹之气街。胸之气街将胸膺与背部连贯一起,腹之气街将腹部与背腰部密切相连。由于有了胸、腹之气街的联系途径,气街通道使人体胸腹部与背腰部形成了前后对应的结构关系。针灸学处方配穴中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理论,根据来源于此。古代医家运用阴阳学说创立了针灸临床上“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治疗方法,也是通过胸、腹气街的通道而形成的。

7.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产生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是:①经络实证主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如在经络所过之处发生疼痛。②经络虚证主要是由经气虚陷,气血不足所致,如在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③经气衰竭时,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④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经厥逆而出现厥证,如足阳明经经气变动失常出现“骭厥”。

8.由于经络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紧密相连,并通过经络将全身组织和器官联系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整体,故它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起联系整体的作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

(2)起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和经络之气的作用转输运送全身发挥作用。

(3)起防御机体的作用。人体之所以能健康生活,少受外邪侵犯,主要靠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充养到络脉,使肌腠密致,起保卫肌体、抵抗外邪的作用。

(4)维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应关系。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经络系统在通达内外的基础上,同时与大自然建立了相互适应的关系,如脉搏四时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又如一日之内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情况,每经气血有盛衰时辰,子午流注针法,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人体之所以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作用。

5

※<习题三>

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1个  B.354个   C.349个  D.361个  E.365个

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9个   B.354个  C.361个  D.345个  E.365个

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

A.365个   B.354个  C.359个     D.160个  E.361个

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

A.341个   B.354个  C.349个  D.361个     E.365个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 C.6寸 D.8寸 E.9寸

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6寸 C.12寸 D.9寸   E.10寸

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 4寸   B.1 5寸   C.1 8寸    D.1 9寸 E.13寸

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 B.13寸   C.14寸  D.15寸    E.16寸

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 B.15寸   C.1 3寸 D.1 4寸 E.1 6寸

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9寸    C.10寸     D.11寸 E.12寸

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  B.5寸 C.7寸   D.8寸  E.9寸

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13寸    E.10寸

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 C.6寸   D.8寸     E.9寸

15.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6寸    C.12寸  D.9寸  E.10寸

16.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的骨度分寸是(  )

A.10寸 B.15寸   C.12寸  D.13寸 E.10寸

17.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18.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  B.5寸 C.8寸   D.9寸  E.10寸

19.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6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20.三焦的下合穴在(  )

A.胃经上  B.胆经上  C.膀胱经上  D.三焦经上   E.大肠经上

(二)B型题

A.皇甫谧  B.滑伯仁     C.杨继洲 D.王惟一     E.高武

1.《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

3.《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

A.1 6寸 B.1 7寸   C.1 8寸 D.1 9寸   E.1 3寸

4.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5.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6.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肝经   B.肾经   C.胃经   D.膀胱经     E.胆经

7.胃的下合穴位于(  )

8.小肠的下合穴位于(  )

A.1 2个  B.1 5个  C.16个   D.1 8个  E.20个

9.络穴共有(  )

10.郄穴共有(  )

A.滑伯仁 B.皇甫谧    C.杨继洲  D.李学川 E.徐凤

11.《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

1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

13.《针灸逢源》的作者是(  )

A.12寸   B.15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14.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 5.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16.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胃经     B.胆经  C.膀胱经    D.三焦经   E.大肠经

17.胆的下合穴位于(  )

18.大肠的下合穴位于(  )

A.1 6个  B.1 5个   C.8个    D.1 2个 E.10个

19.八会穴共有(  )

20.八脉交会穴共有(  )

(三)D型题

1.下列穴位中,利用天体地貌命名的是(  )(  )

A.腕骨   B.水分  C.合谷   D.曲池   E.少商

2.骨度分寸为9寸的是(  )(  )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前两额发角之间 

D.两乳头之间  E.耳后两乳突之间

3.下列特定穴中,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是(  )(  )

A.五输穴B.络穴C.下合穴D.募穴E.交会穴

4.下列穴位中,分布在躯干部的是(  )(  )

A.原穴     B.俞穴   C.八脉交会穴    D.募穴 E.郄穴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出为井 B.所注为荥  C.所溜为输   D.所行为经   E.所进为合

6.下列穴位中,利用天体地貌命名的是(  )(  )

A.太溪B.太渊  C.商阳   D.三阴交  E.百会

7.骨度分寸为8寸的是(  )(  )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前两额发角之间 

D.两乳头之间    E.耳后两乳突之间

8.下列属特定穴的是(  )(  )

A.奇穴 B.阿是穴C.原穴D.络穴E.天应穴

9.下列穴位中,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是(  )(  )

A.络穴 B.八会穴 C.五输穴   D.募穴    E.原穴

10.骨度分寸为1 2寸的是(  )(  )

A.肘横纹至腕横纹 B.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   C.胭横纹至外踝尖

D.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   E.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四)X型题

1.骨度分寸为9寸的是(  )(  )(  )(  )(  )

A.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B.耳后两乳突之间 C.腋前、后横纹头至肘横纹

D.两乳头之间  E.前两额发角之间

2.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  )(  )(  )(  )(  )

A.印堂至后发际正中为15寸 B.胭横纹至外踝尖为14寸

C.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为18寸  D.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6寸

E.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寸

3.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是(  )(  )(  )(  )(  )

A.募穴   B.五输穴 C.原穴   D.八会穴 E.下合穴

4.腧穴的分类可分为(  )(  )(  )(  )(  )

A.交会穴  B.经穴  C.奇穴   D.特定穴 E.阿是穴

5.属于特定穴的是(  )(  )(  )(  )(  )

A.五输穴  B.奇穴  C.阿是穴 D.八会穴    E.交会穴

6.骨度分寸为8寸的是(  )(  )(  )(  )(  )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D.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E.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7.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  )(  )(  )(  )(  )

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上缘为19寸   B.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为13寸

C.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D.耳后两乳突之间为8寸

E.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

8.手指同身寸包括(  )(  )(  )(  )(  )

A.拇指同身寸 B.食指同身寸   C.中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小指同身寸

9.有固定名称和固定位置的是(  )(  )(  )(  )(  )

A.奇穴   B.阿是穴   C.募穴  D.十四经穴 E.交会穴

10.属五输穴的是(  )(  )(  )(  )(  )

A.井穴   B.输穴  C.原穴  D.下合穴   E.经穴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腧穴  2.十四经穴  3.募穴  4.特定穴  5.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6.八会穴 

7.骨度折量定位法8.八脉交会穴9.奇穴  10.指寸定位法

 (二)填空题

1.体的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 的施术部位。

2.皇甫谧所著 载经穴名 个。

3.近治作用是 主治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远治作用是 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4.下合穴是 下合于 的6个穴位。

5.八脉交会穴是 相通的8个穴位。

6.腧穴是 之气 的特殊部位。

7.《针灸甲乙经》为 所著。

8.经穴是指 的腧穴。

9. 中具有 的穴位即为特定穴。

10.体表解剖标志分为 两种。

 (三)判断题

1.经穴就是分布在十二经脉上的穴位。(  )

2.络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

3.腧穴分为经穴和经外奇穴两类。(  )

4.奇穴就是分布在奇经八脉上的穴位。(  )

5.每条经脉上都有单独的原穴。(  )

6.郄穴共有12个。(  )

(四)问答题

1.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2.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哪几种?’

3.试述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4.腧穴一般分为哪几类?

5.简述四肢部常用的骨度分寸。

6.试述足三阴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C   3.D   4.C   5.B   6.A 7.C    8.D   9.B  10.D 

11.E  12.E  13.B  14.D  15.D  16:C   17.C   18.D  19.B  20.C

(二)B型题

1.C   2.D   3.B   4.C   5.E   6.A 7.C  8.C   9.B   10.C

11.E  12.B  13.D  14.A  15.A  16.D  17.B  18.A  19.C  20.C

(三)D型题

1.CD  2.CE  3.AC  4.BD  5.AD  6.AB  7.AD8.CD 9.CE  10.AB

(四)X型题

1.BCE 2.AE 3.BCE  4.BCE 5.ADE 6.AD7.BCE 8  ACD 9.ACDE  10.AB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是人体脏腑及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3.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4.是指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5.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6.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7.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8.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9.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10.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填空题

1.腧穴  针灸

2.《针灸甲乙经》 349

3.一切腧穴 十四经穴

4.六腑之气 足三阳经上

5.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6.脏腑经络 输注于体表

7.晋 皇甫谧

8.归属 十四经

9.十四经  特殊性能、治疗作用以及特定称号

10.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四)问答题

1.腧穴的治疗作用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疾患。

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穴不仅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疾患,还能治疗经脉循经所过远隔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的疾患。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主要指双向调节作用和治疗的相对特异性。

2.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4种。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

3.根据特定穴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其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4.人体的腧穴大体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阿是穴,既无固定的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5.上肢部常用的骨度分寸是:

 (1)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9寸

 (2)肘横纹至腕横纹 1 2寸

下肢部常用的骨度分寸是:

 (1)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 8寸

(2)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 3寸

 (3)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 1 9寸

 (4)胭横纹至外踝尖 1 6寸

6.足三阴经相同的主治芫:前阴病、妇科病。

足三阴经不同的主治为:

 (1)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病;

 (2)足厥阴肝经主治:肝胆病;

 (3)足少阴肾经主治:肾病、肺病、咽喉病。

5

※<习题四>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试题  I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手太阴肺经的起始穴位是(  )

A.云门   B.中府 C.少商 D.列缺 E.少泽

2.手太阴肺经穴名有(  )

A.20个  B.12个 C.11个 D.24个   E.28个

3.“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的经脉是(  )

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手太阴肺经

4.尺泽穴(  )

A.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的凹陷中   B.是输穴

C.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的凹陷中   D.是下合穴   E.是心包经上的穴位

5.肺经的郄穴是(  )

A.列缺  B.孔最 C.尺泽  D.曲泽   E.太渊

6.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7.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

A.大陵  B.间使 C.少府  D.商阳   E.太渊

8.太渊穴是(  )

A.经穴 B.八会穴中的气会  C.络穴    D.荥穴   E.输穴

9.手太阴肺经的荥穴是(  )

A.少商  B.商阳   C.鱼际   D.经渠   E.尺泽

10.少商穴位于(  )

A.食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B.拇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C.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D.中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E.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11.手三里位于(  )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2.商阳穴位于(  )

A.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B.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C.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D.中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E.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13.“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的经脉是(  )

A.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14.位于手食指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的穴位是(  )

A.阳溪  B.合谷   C.二间   D.三间    E.中渚

15.三间穴(  )

A.是原穴   B.位于第2掌指关节前   C.是荥穴

D.是输穴   E.是经穴

16.合谷穴(  )

A.以治疗大肠的疾患见长  B.在第2掌骨尺侧的中点处   C.是输穴

D.是八脉交会穴    E.以治疗头面五官的疾患见长

17.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  )

A.在指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B.是阳池 C.是阳溪

D.在腕背横纹的尺侧 E.在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

8.偏历位于(  )

A.阳溪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B.阳谷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C.阳池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D.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E.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19.下列经脉循行中“交人中”的是(  )

A.足阳明胃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少阳胆经

20.曲池位于(  )

A.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泽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B.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C.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池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D.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E.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二)B型题

A.中府   B.天府    C.关元 D.列缺    E.养老

1.肺的募穴是(  )

2.肺经的络穴是(  )

3.在肺经上,且为八脉交会穴的是(  )

A.尺泽     B.曲池  C.商阳  D.少商 E.合谷

4.肺经的合穴是(  )

5.肺经的井穴是(  )

6.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的穴位是(  )

A.曲池     B.合谷    C.偏历     D.手三里   E.养老

7.大肠经的合穴是(  )

8.大肠经的络穴是(  )

9.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的穴位是(  )

A.腕横纹上3寸   B.腕横纹上5寸   C.腕横纹上10寸

D.腕横纹上2寸   E.腕横纹上8寸

10.偏历位于(  )

11.温溜位于(  )

12.手三里位于(  )

(三)D型题

1.中府是(  )(  )

A.募穴  B.在肺经上  C.任脉的经穴   D.在前臂   E.肺经的终止穴

2.孔最是(  )(  )

A.输穴    B.原穴    C.荥穴   D.在肘横纹下5寸 E.在腕横纹上7寸

3.与肺经有联系的脏腑是(  )(  )

A.心   B.胆   C.大肠   D.小肠     E.肺

4.列缺是(  )(  )

A.络穴 B.输穴    C.八脉变会穴   D.八会穴   E.募穴

5.太渊是(  )(  )

A.井穴 B.络穴    C.荥穴   D.输穴     E.原穴

6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  )(  )

A.起于大指的桡侧 B.上肩    C.入上齿中

D.连目系   E.入缺盆

7.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有(  )(  )

A.少商  B.三间   C.阳白   D.二间     E.肩髎

8.与大肠经有联系的脏腑是(  )(  )

A.大肠  B.小肠   C.胃  D.心    E.肺

9.手三里位于(  )(  )

A.腕横纹上7寸     B.腕横纹上10寸 C.腕横纹上9寸

D.肘横纹下2寸     E.肘横纹下3寸

10.迎香(  )(  )

A.位于鼻唇沟中     B.是大脑经的起始穴位 C.可治疗鼻病

D.是输穴     E.是胃经的穴位

(四)x型题

1.肺经上的穴位有(  )(  )(  )(  )(  )

A.云门  B.天府   C.中府 D.尺泽  E.曲泽

2.太渊属(  )(  )(  )(  )(  )

A.荣穴 B.辅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3.列缺属(  )(  )(  )(  )(  )

A.经穴    B.络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4.少商是(  )(  )(  )(  )(  )

A.肺经的井穴  B.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l寸   C.可治疗咽喉肿痛

D.肺经的装穴  E.大肠经的井穴

5.属特定穴的是(  )(  )(  )(  )(  )

A.孔最   B.经渠    C.鱼际  D.太渊   E.间使

6.位于腕横纹上的穴位是(  )(  )(  )(  )(  )

A.大陵   B.太渊 C.内关  D.后溪   E.二间

7.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  )(  )(  )(  )

A.中脘   B.阳陵泉  C.委阳  D.膻中   E.太渊

8.肺经上的穴位可治疗(  )(  )(  )(  )(  )

A.咳嗽   B.胸痛    C.咽喉肿痛    D.手臂内侧前缘痛 E.胁肋痛

9肺经的循行包括(  )(  )(  )(  )(  )

A.从心系上肺     B.从肺系横出腋下   C.循臂内上骨下廉

D.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E.起于胸中,出属肺

10.以下经脉中,与肺有联系的经脉是(  )(  )(  )(  )(  )

A.手少阴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11.大肠经上的穴位有(  )(  )(  )(  )(  )

A.上廉  B.阳溪  C.肩髃    D.尺泽    E.曲泽

12.大肠经联络的器官有(  )(  )(  )(  )(  )

A..耳   B.口 C.鼻    D.上齿   E.下齿

13.与口唇相联系的经脉有(  )(  )(  )(  )(  )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任脉

D.足阳明胃经    E.督脉

14.属大肠经的穴位是(  )(  )(  )(  )(  )

A.二间    B.三间    C.少商   D.水沟   E.迎香

15.曲池穴可治疗(  )(  )(  )(  )(  )

A.热病     B.风疹   C.咽喉肿痛  D.腹痛   E.手臂肿痛无力

16.大肠经上的穴位可治疗(  )(  )(  )(  )(  )

A.头面疾患 B.咽喉肿痛   C.热病  D.上齿痛 E.肩痛

17.大肠经的循行包括(  )(  )(  )(  )(  )

A.起于大指之端 B.上肩  C.入缺盆 D.贯颊   E.入上齿中,还出挟口

18.入齿的经脉是(  )(  )(  )(  )(  )

A.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胆经   E.手少阳三焦经

19.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病候表现为(  )(  )(  )(  )(  )

A.腹痛  B.咽喉肿痛  C.鼻衄   D.便秘   E.齿痛

20.以下属郄穴的是(  )(  )(  )(  )(  )

A.三阴交  B.筑宾 C.冲阳   D.阳交   E.温溜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臑 2.寸口 3.鱼 4.柱骨 5.髃骨 6.缺盆

(二)填空题

1.尺泽位于 上,   的桡侧。

2.肺经的起始穴是 ,终止穴是

3.列缺既是 穴,又是 穴。

4.太渊既是输穴.又是 穴,还是 穴。

5.孔最在腕横纹上 寸,是肺经的 穴。

6.曲池位于 ,屈肘时在 的中点。

7.大肠经起于 ,在鼻旁与 相接。

8.阳溪位于 的桡侧,手拇指上翘时在 之间的凹陷中。

9.大肠经的输穴是 ,原穴是    。

10.偏历在腕横纹上 寸,是大肠经的 穴。

(三)判断题

1.手太阴肺经起于肺,联络大肠。(  )

2.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大指相交接。(  )

3.少商可苏厥开窍。(  )

4.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贯颊,入上齿中。(  )

5.合谷可治疗咽喉肿痛、发热、头痛等病证。(  )

6.手阳明大腑经的经穴可治疗牙痛,尤其以治疗下齿痛为主。(  )

(四)问答题

1.为什么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由肺经开始?

2.写出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

3.简述中府、太渊的定位、主治和针刺操作·

4.写出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循行。

5.简述合谷、曲池、肩髃的定位、主治和针刺操作。

6.简述合谷的主治及其常见的临床配伍应用。

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2.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的经脉是(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督脉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3.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分布在腹部的阳经是(  )

A.足少阳胆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在腹部从前正中线由内向外,经脉的排列顺序为(  )

A.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B.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C.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

D.任脉、足步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E.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6.大肠募穴位于(  )

A.手阳明太肠经上   B.足阳明胃经上  C.足太阴脾经上

D.距前正中线4寸   E.距前正中线6寸

7.归来位于(  )

A.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4寸 B.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C.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4寸 D.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E.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4寸

8.伏位于(  )

A.髀枢与腘横纹的连线上,髌底上4寸

B.骼前上棘与髌底内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5寸

C.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D.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8寸

E.髂棘高点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4寸

9.解溪位于(  )

A.足背最高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B.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C.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拇短伸肌腱与趾短伸肌腱之间

D.足背最高处,拇短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E.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短伸肌腱之间

10.足三里(  )

A.位于粱丘下3寸  B.位于上巨虚上2寸 C.位于犊鼻下3寸

D.是胃经的下合穴  E.是胃经的郄穴

11.在八脉交会穴中,通冲脉的是(  )

A.列缺 B.公孙   C.内关  D.商丘   E.后溪

12.足内踝前下方,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的穴位

A.中封 B.然谷   C.商丘  D.解溪   E.太白

13.三阴交位于(  )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的穴位是 (  )

A.漏谷 B.阴市  C.地机  D.石门 E.冲门

15.在胸部,循行距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

A.足少阴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厥阴肝经

16.大横位于(  )

A.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4寸 B.平脐中,距前正中线4寸

C.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4寸 D.脐中上2 寸,距前正中线2寸

E.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17.以下穴位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

A.前谷  B.足临泣   C.丰隆 D.后溪 E.公孙

18.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位是(  )

A.隐白  B.公孙 C.大敦  D.至阴 E.至阳

19.在腹部,循行距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

A.足少阴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厥阴肝经

20.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的穴位是(  )

A.章门  B.期门 C.府舍   D.大包  E.极泉

(二)B型题

A.上巨虚   B.下巨虚  C.足三里 D.至阳  E.温溜

l.大肠的下合穴是(  )

2.胃的下台穴是(  )

3胃经的合穴是(  )

A.石门  B.条口 C.天枢   D.丰隆  E.解溪

4.大肠的募穴是(  )

5.胃经的络穴是(  )

6.胃经的经穴是(  )

A.“入脑,上巅,循额”   B.“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C.“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D.“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E.“其直者,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7.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是(  )

8.足阳明胃经的循行是(  )

9.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是(  )

A.大横   B.中脘  C.粱门   D.天枢  E.中极

10.膀胱的募穴是(  )

11.属脾经的穴位是(  )

12.胃的募穴是(  )

A.足太明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13.“…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的经脉是(  )

14.“……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的经脉是(  )

15.“……别贯膈,上注肺”的经脉是(  )

(三)D型题

l.以下属下合穴的是(  )(  )

A.尺泽  B.曲泽 C.足三里 D.上巨虚 E.阴陵泉

2.胃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  )

A.牙齿  B.胆   C.肝  D.鼻  E.肺

3.胃经的循行(  )(  )

A.起于足部   B.在腹部,行于任脉旁开2寸  C.在胸部,行于任脉旁开4寸

D.入下齿中   E.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4.足三里是(  )(  )

A.络穴 B合穴   C.下合穴 D.八会穴 E.募穴

5.属胃经的穴位是(  )(  )

A.粱门 B.天枢 C.大陵   D.合谷 E.上关

6.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  )(  )

A.手少阴心经 B.足太阴脾经 C.任脉   D.足阳明胃经 E.手阳明大肠经

7.公孙是(  )(  )

A.输穴 B.原穴 C.络穴  D.八脉交会穴  E.通带脉

8.与脾经有联系的脏腑是(  )(  )

A.心   B.胆  C.脾  D.小肠   E.肝

9.地机位于(  )(  )

A.阴陵泉下2寸  B.血海下3寸 C.阴陵泉下3寸

D.足内踝尖上10寸  E.足内踝尖上8寸

10.大横位于(  )(  )

A.脐中旁开2寸  B.脐中旁开0. 5寸   C.脐中旁开4寸

D.天枢旁开2寸  E.天枢旁开1.5寸

(四)x型题

1.胃经上的下合穴有(  )(  )(  )(  )(  )

A.手三里  B.足三里    C.上巨虚 D.下巨虚   E.委中

2.外踝上8寸的穴位是(  )(  )(  )(  )(  )

A.条口 B.伏兔   C.丰隆   D.昆仑  E.飞扬

3.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  )(  )(  )(  )(  )

 A.耳 B.胃   C.心  D.口    E.鼻

4.胃经循行(  )(  )(  )(  )(  )

A.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B.上耳前    C.入缺盆

D.环唇   E.下循鼻外

5.胃经上的经穴可治疗(  )(  )(  )(  )(  )

A.五官病症  B.热病   C.头面病症     D.神志病   E.腹痛泄泻

6.下列经脉中,与胃有联系的经脉有(  )(  )(  )(  )(  )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太阴肺经

7.循行至鼻及鼻旁的经脉有(  )(  )(  )(  )(  )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督脉 E.足阳明胃经

8.脾经联络的脏腑有(  )(  )(  )(  )(  )

A.心  B.肝   C.脾  D.胃   E.肾

9.脾经联络的器官有(  )(  )(  )(  )(  )

A.咽喉   B.舌   C.鼻  D.目   E.耳

10.属脾经的穴位是(  )(  )(  )(  )(  )

A.太白   B.太冲 C.隐白   D.阴陵泉  E.血海

11.平脐的穴位是(  )(  )(  )(  )(  )

A.归来   B.气海 C.天枢   D.大横    E.神阙

12.属特定穴的有(  )(  )(  )(  )(  )

A.公孙   B.隐白   C.地机 D.商丘    E.冲阳

13.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  )(  )(  )(  )

A.足太阴脾经 B.任脉  C.足少阴肾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14.足太阴脾经腧穴可治疗(  )(  )(  )(  )(  )

A.胸闷 B.呕吐   C.便溏   D.胁痛 E.舌根强痛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頞中   2.客主人   3.足跗   4.核骨   5.舌本

(二)填空题

1.足阳明胃经起于  ,在足部与 相交接。

2.足三里下3寸是  ,下6寸是

3.大肠的募穴是    ,位于

4.在特定穴中,足三里既是 ,又是

5归来位于脐中下 寸,前正中线旁开

6.胃经在胸部分布于前正中线旁开 寸,在腹部分布于前正中线旁开 寸。

7.大包位于 上,当 处。

8.脾经的起始穴是 ,终止穴是    。

9.在特定穴中,公孙既是 ,又是

10.足太阴脾经的循行中,“其支者,复从 别上膈,注 ”。

11.商丘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 连线的中点。

(三)判断题

1.足阳明胃经“入下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交人中”。(  )

2.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部相交接。(  )

3.粱丘是络穴,位于膝关节上2寸。(  )

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端。(  )

5.足太阴脾经“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

6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可治疗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等。(  )

(四)问答题

1.简述足三阳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

2.写出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循行。

3.简述冲阳、上巨虚、丰隆的定位、主治和针刺操作。

4.写出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循行。

5.简述大包、三阴交、血海的定位、主治和针刺操作。

6.简述内关、天枢、足三里的定位和主治异同点。

试题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l寸处的穴位是(  )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冲   E.中冲

2通里位于(  )

A.前臂掌侧.当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B.前臂掌侧,当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腕横纹上1寸

C.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腕横纹上2寸

D.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绿腕横纹上1寸

E.前臂掌侧.当掌长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3.起于本脏的经脉是(  )

A.手少阳三焦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手少阴心经的穴名数是(  )

A.20个  B.9个 C.11个    D.24个   E.28个

5.少海位于(  )

A.屈肘,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的凹陷中  B.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C.屈肘,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的凹陷中  D.屈肘,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E.屈肘,肘横纹内侧端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

6.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

A.内关  B.少冲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7.腕横纹尺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  )

A.大陵  B.神门    C.太渊  D.解溪 E.劳官

8.“出属心系”的经脉是(  )

A.手厥阴心包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阴心经   D.任脉  E.足少明肾经

9.手少阴心经的荥穴是(  )

A.少冲    B.中冲  C.关冲  D.少府 E.少泽

10.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1.手太阳小肠经的起始穴位是(  )

A.云门 B.中府  C.少商  D.列缺    E.少泽

12.后溪是(  )

A.原穴  B.络穴   C.八脉变会穴,通于任脉   D.辅穴   E.八会穴

13.支正位于(  )

A.阳池与少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B.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C.阳谷与少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D.阳池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E.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14.小海位于(  )

A.肘外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凹陷中

B.肘内侧,当肘内侧横纹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C.肘外侧,当肘外侧横纹头与尺骨鹰嘴之间凹陷中

D.肘外侧,当肘外侧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凹陷中

E.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15.位于肩胛部冈上窝中央的穴位是(  )

A.肩外俞 B.肩中俞 C.天宗   D.秉风  E.曲垣

16.位于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的穴位是(  )

A.上关  B.下关   C.耳门    D.听官  E.听会

17.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作用的穴位是(  )

A.少商  B.关冲   C.中冲    D.少泽    E.隐白

18.手太阳小肠经的穴名数是(  )

A.20个  B.19个  C.11个    D.24个 E.28个

19.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20.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二)B型题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厥阴肝经

1.“还出挟口,交人中”的经脉是(  )

2.“上挟咽,系目系”的经脉是(  )

3.“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的经脉是(  )

A.大陵  B.神门   C.内关   D.足临泣  E.外关

4.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的穴位是(  )

5.属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是(  )

6.通于带脉的穴位是(  )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7.“……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的经脉是(  )

8.“……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的经脉是(  )

9.“……别贯脶.上注肺”的经脉是(  )

A.手少阴心经   B.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阳明大肠经

10.“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的经脉是(  )

11.“复从心系却上肺”的经脉是(  )

12.“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  页”的经脉是(  )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的经脉是(  )

14.“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日锐眦”的经脉是(  )

15.“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

(三)D型题

1.手少阴心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是(  )(  )

A.心包   B.三焦     C.心 D.心系    E.肺系

2.通里位于(  )(  )

A.腕横纹上1.5寸 B.灵道下0.5寸 C.阴郄上1寸

D.在肘横纹下8寸   E.在神门上1寸

3.与心经有联系的器官是(  )(  )

A.口  B.鼻    C.耳     D.目系   E.咽喉

4.神门是(  )(  )

A.井穴   B.络穴  C.荥穴   D.输穴   E.原穴

5.治疗神志疾患、胸部疾患所选经脉是(  )(  )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少阴心经

6.听宫位于(  )(  )

A.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B.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C.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D.颧弓下,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E.耳门与听会之间

7.小肠经联系的脏腑是(  )(  )

A.心包   B.肝   C.三焦  D.胃 E.小肠

8.与小肠经有联系的器官是(  )(  )

A.口  B.上齿    C.下齿     D.目内眦   E.目锐眦

9.后溪是(  )(  )

A.荥穴   B.八会穴  C.八脉交会穴  D.络穴  E.输穴

10.支正位于(  )(  )

A.腕横纹上3寸   B.小海下7寸    C.腕横纹上5寸

D.少海下6寸  E.腕横纹上7寸

(四)x型题

1.心经联系的脏腑有(  )(  )(  )(  )(  )

A.小肠  B.心   C.胃  D.心包   E.肺

2.与心有联系的经脉有(  )(  )(  )(  )(  )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3与肺有联系的经脉有(  )(  )(  )(  )(  )

A.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少阴肾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厥阴心包经

4.与目有联系的经脉是(  )(  )(  )(  )(  )

A.任脉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5.属心经的穴位有(  )(  )(  )(  )(  )

A.孔最   B.极泉   C.少海   D.小海   E.郗门

6.小肠经联系的脏腑有(  )(  )(  )(  )(  )

A.三焦   B.肾  C.胃  D.小肠   E.心

7.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  )(  )(  )(  )(  )

A.耳  B.口  C.鼻   D.目    E.齿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  )(  )(  )(  )

A.后溪   B.支正   C.公孙    D.外关  E.列缺

9.小肠经的主要病候是(  )(  )(  )(  )(  )

A.耳聋   B.目黄   C.少腹痛  D.颊肿  E.咽喉肿痛

10.属小肠经的穴位是(  )(  )(  )(  )(  )

A.天宗   B.肩贞   C.肩髃 D.耳门  E.阳谷

11.下列经脉中,经过心的经脉是(  )(  )(  )(  )(  )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少阴心经

12.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可治疗(  )(  )(  )(  )(  )

A.耳聋   B.少腹痛 C.胸痛 D.目黄  E.发热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系   2.掌后锐骨 3.目系   4.肩解 5.目锐眦 6.缺盆

(二)填空题

1.手少阴心经起于 ,出属

2.心经的起始穴是 ,终止穴是

3.屈肘时,少海位于 连线的中点。

4.通里是 穴,位于

5.心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外,还与 有联系

6.天宗位于 ,与 相平。

7.小肠经的荥穴是 ,输穴是

8.络心的经脉有

9.与目系联系的经脉有 经和 经。

10.入耳中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经和

(三)判断题

1.手少阴心经的合穴是小海。(  )

2.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  )

3.手少阴心经的经穴可主治心、胸、胃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

4.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是心、心包、小肠和三焦。(  )

5.后溪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

6.小肠经的腧穴可治疗头、项、耳、口、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

 (四)问答题

1.写出手少阴心经的经脉循行。

2.简述神门、通里、阴郄的定位、主治和针刺操作。

3.写出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循行。

4.简述后溪、小海、天宗、听宫的定位、主治和针刺操作。

5.入耳中的经脉有哪几条?试述其入耳中的支脉的循行。

6.简述少泽、隐白、商阳、涌泉的主治异同点。

试题I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C 3.E 4.C    5.B 6.D 7.E    8.E    9.C    10.C

11.E   12. E   13. B  14. D  15.D 16. E  17.C   18.D   19.C   20. E

(二)B型题

1. A 2. D   3. D   4.A 5. D 6 .A    7. A   8. C   9 .C 10.A   11. B   12. C

 (三)D型题

1.AB   2.DE  3 CE  4. AC   5.DE   6.BE   7.BD  8.AE   9.BD   10.AC

 (四)X型题

1.ABCD   2.BCD   3.BE   4.ABC   5.ABCDE  6.AB   7.AD   8.ABCD  9.BC   10.BCE

11.ABC  12.BCE  13. BCD  14.ABE  15. ABCDE  16. ABCE  17.BCD  18.AB 19.ABCDE 20.B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l.上肢上臂。   2.手腕后桡侧动脉搏动处.即寸口脉所在部位。   3.大指后侧隆起的肌肉。

4.指颈椎。  5.指肩峰端。 6.即锁骨上窝。

(二)填空题

1.肘横纹  肱二头肌腱  2.中府  少商   3.络  八脉交会   4.原  八会5. 7寸  郄

6.肘横纹的外侧端  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   7.食指桡侧  足阳明胃经

8.腕背横纹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  9.三间  合谷  10. 3寸  络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

(四)问答题

1.经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行血气,而血气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肺朝百脉,中焦所化生的血气,必先上注于肺,才能流注十二经脉,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十二经脉以肺经为首。

2.“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屑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膈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

廉,出其端”。(白话文略)

3.中府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操作:向外斜刺0 5~0.8寸;可灸。本穴不能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太渊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桡侧,桡动脉搏动处。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等。操作;避开桡动咏,直刺0.3~0.5寸;可灸。

4.“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台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肺外前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白话文略)

5.合谷  定位: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鼻衄、耳鸣耳聋、发热恶寒等。操作:直刺0.5~1寸。

曲池  定位: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等。操作:直刺l~1.5寸。

肩髃  定位: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中。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等。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6.合谷具有解表散寒、疏经活络等作用。

与复溜配伍,可治疗多汗及无汗;

与三阴交配合,可固护胎气或堕胎;

与太冲配合,可治疗周身疼痛。

试题Ⅱ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 .B    3.C 4.B 5. B    6.B 7.D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C   15.D   16.B 17.E   18.A  19.C  20.D

(二)B型题

1. A  2.C  3.C  4.C  5.D  6.E  7.B  8.C  9.E  10.E  11. A  12.B  13.D  14.A  15.E

(三)D型题

1.CD  2.AD  3.BC   4.BC   5.AB   6.DE   7.CD   8 .AC  9.CD  10.CD

(四)x型题

1.BCD    2.AC 3.BDE    4.BCDE    5.ABCDE   6.ABCE 7.ACDE

8.ACD 9.AB 10. ACDE  1l.CDE   12.ABCDE   13.BDE:  14.ABC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两目之间,鼻之凹陷处,即鼻根部。   2.即上关穴。   3.即足背。

4.第l跖骨的头部突起。   5.舌根部。

(二)填空题

1.承泣  足太阴脾经 2.上巨虚  下巨虚 3.天枢  脐中旁开2寸   4.合穴  下合穴

5. 4寸  2寸 6. 4寸  2寸   7.腋中线  第6肋间隙   8.隐白  大包

9.络穴  八脉交会穴 l0.胃  心中   11.舟骨结节  内踝尖

(三)判断题

l.×   2.×   3.×  4.×  5.×  6.√

(四)问答题

1.相同点:足三阳经的腧穴均可治疗眼病、神志病、热病。

不同点;(1)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2)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

(3)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后头、背腰病(背俞穴可治疗脏腑病症)。

2.“起于鼻,变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应作次指外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3.冲阳  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主治:胃痛腹胀、口眼歪斜、面肿齿痛、足瘙无力、脚背红肿。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3~0 5寸;可灸。

上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主治: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中风瘫痪等。操作:直刺l~1.5寸;可灸。

丰隆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躁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主治:痰多、咳嗽、哮喘、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瘴狂、下肢痿痹等。操作:直刺1~l.5寸}可灸。

4.“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白话文略)

5.大包  定位: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身无力等。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肠鸣泄泻、腹胀、月经不调、崩漏、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操作:直刺1~1.5寸。

血海  定位;屈膝,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皮肤瘙痒等。操作:直刺1~1.5寸。

6.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天枢  脐中旁开2寸。

足三里  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

三穴均可治疗胃肠疾患。

内关偏重于治疗心、胸、胃的疾患;天枢偏重于治疗大肠气机不调的疾患,如急性泄泻、痢疾等}足三里对全身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试题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D    2.D    3.C 4.C    5.D 6.A    7.B    8.C   9.D 10.C

11.E   12.D   13.E   14.E   15.D   16.D   17.D   18.B   19.A   20.A

(二)B型题

1.A   2.B   3.D   4.B   5.B   6.D   7.D   8.A  9.E  10.C   11.A   12.B  13.B  14.D  15.C

(三)D型题

1.CD  2.BE  3.DE  4.DE   5.CE   6.CE   7.DE  8.DE   9.CE   10.BC

(四)x型题

1.ABE 2.ABCD    3. BCD 4.ABCDE 5.BC 6.CDE

7.ACD 8.CDE  9.ABCDE  10.ABE   11.ABCE 12 .AB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  2.指掌后的豌豆骨。 3.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4.指肩关节。 5.指目外眦。 6.指锁骨上窝。

(二)填空题

1.心中  心系 2.极泉  少冲 3.肘横纹内侧端肱骨内上髁

4.络穴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腕横纹上l寸 5.肺  小肠

6.冈下窝中  与第4胸椎   7.前谷  后溪 8.小肠经  肾经

9.心经  任脉 10.三焦经  小肠经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四)问答题

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2.神门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通里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

阴郄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佃4缘,腕横纹上0.5寸处。

三穴均为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故均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病证。

   神门为原穴,宁心安神的功能最强,是治疗心经痰患的要穴,并用于治疗神志疾患。

通里是络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疾患和咽喉病。

阴郄是郄穴,有养阴安神的作用,侧重于治疗盗汗、虚热。

3.“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  页   ,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白话文略)

4.后溪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的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头项强痛、耳聋、热病、瘴狂、盗汗、目眩、目赤、咽喉肿痛。操作:直刺0.5~l寸。

小海  定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肘臂疼痛、癫痫、耳鸣、耳聋。操作:直刺0.5~1寸。

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中,与第4胸椎相平。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听宫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齿痛、癫痫狂等。操作:直刺0.5~1寸。

5.有三条,即三焦经、小肠经和胆经。

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日锐眦”。

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

6.答:此四穴均是井穴,可开窍醒神。

不同点在于:

(1)少泽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有通乳的作用;

(2)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有健脾固摄的作用;

(3)商阳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有清热利咽的作用

(4)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有引火归元的作用。

5

※<习题五>

中篇  刺灸法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

A.砭石    B.骨针  C.青铜针     D.金针     E.银针

2.“十二刺”见于文献(  )

A.《针灸甲乙经》B.《内经》 C.《难经》   D.《针经指南》   E.《针灸大成》

(二)B型题

A.《内经》   B.《难经》 C.《神应经》 D.《针灸大全》   E.《针灸大成》

1.论述“烧山火”、“透天凉”的文献是(  )

2.提出催气手法的文献是(  )

3.论述“下手八法”的文献是(  )

A.《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指南》     E.《针灸大成》

4.最早记载“九针”的文献是(  )

5.强调针刺时双手协同运用的文献是(  )

6.提出“刺有大小”的文献是(  )

(三)D型题

大力提倡针灸并用的文献有(  )(  )

A.《外台秘要》  B.《难经》   C.《太乙神针》  D.《针灸甲乙经》  E.《干金要方》

 (四)x型题

1.《针灸大成》针灸手法的贡献有(  )(  )(  )(  )(  )

A.九剌   B.下手八法    C.提出“刺有大小”

D.提出“针刺十四法”    E.提出“十二分次第手法”

2.明清时期灸法专著有(  )(  )(  )(  )(  )

A.《采艾编》   B.《神灸经纶》   C.《太乙神针》 D.《灸膏育俞穴法》  E.《曹氏灸方》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刺法   2.筒灸

(二)填空题

1.刺法,古称 ;灸法,古称

2.刺法和灸法都是通过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嗡穴),以起到疏通经络、 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3.金元时期,何若愚撰 ,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法。

 (三)判断题

1.唐代孙思邈著《备急灸法》专论灸法而不言针法。(  )

2.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  )

 (四)问答题

1.请倚答《内经》中有关灸法的记载。

2.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方法的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l.A    2.B

(二)B型题

1.D   2.C   3.E   4.A   5.B   6.E

(三)D型题

DE

(四)x型题

1.BCE   2.ABC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刺法,既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叉可包括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或深,激发经络气血,以调节整体功能。

2.筒灸是利用空心的竹筒、苇筒,将其一端轻轻地塞入耳中,在另一端施灸。以治疗耳病的方法。

(二)填空题

1.砭刺  灸焫  2.调节脏腑  行气活血  3.《流注指微论》  《流注指微赋》

(三)判断题

1.×    2.×

(四)问答题

1.《内经》在《紊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了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密切关系。此外论及了灸法的适应证、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针法与灸法并提。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传统的针灸方法在得到重视的同时,针灸方法结合了物理疗法、药物注射疗法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如针灸与电学相结合的电针、电热针、微波针灸;与光学相结合的红外线灸法、激光针灸;与声学相结合的声波电针;与磁相结合的磁疗仪、电磁针、穴位磁贴等。此外,还有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穴位割治等。

5

※<习题六>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毫针刺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列腧穴可以直剌、深刺的是(  )

A.缺盆  B.瞳中   C.条口   D.中封     E.期门

2.下列腧穴只能平刺的是(  )

A.紫宫 B.三阴交 C.完骨    D.中脘  E.承泣

3.“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出自(  )

A.《灵枢·经脉》 B.《灵枢·九针十二原》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干金方》

4.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  )

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

5.行针的目的不包括(  )

A.激发经气     B.防止晕针 C.缓解滞针  D.催气运速 E.补虚泻实

(二)B型题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俯卧位 D.侧俯坐位 E.仰靠坐位

1.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为(  )

2.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  )

3.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  )

4.针刺天突时体位宜为(  )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单手进针法

5.针刺上星时宜选(  )

6.针刺大巨时宜选(  )

7.针刺环跳时宜选(  )

(三)D型题

1.疾徐补泻的操作方法是(  )(  )

A.徐徐进针,徐徐出针为补;疾速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B.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补

C.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补 D.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泻

E.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2.呼吸补泻的操作方法是(  )(  )

A.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患者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B.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C.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补

D.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泻  E.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3.捻转补泻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  )

A.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B.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C.捻转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D.捻转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长

E.捻转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同短

4.提插补泻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  )

A.先深后浅,重插轻提   B.先浅后深,轻插重提   C.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D提插幅度大,频率慢,时间长 E.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5.医者手指消毒的操作方法是(  )(  )

A.在75%的乙醇内浸泡30分钟 B.用肥皂水洗刷干净

C.在1:1000的苯扎溴铵溶液内浸泡30min   D.用75%乙醇棉球认真涂擦

E自来水冲洗干净即可

(四)x型题

1针具高压消毒的条件是(  )(  )(  )(  )(  )

A.1.2kg/cm2的压力 B.2.4kg/cm2的压力 C.100℃的高温

D.120℃的高温     E.15min以上

2.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  )(  )(  )(  )(  )

A.腧穴特性   B.施术手法  C.患者功能状态   D.施术时间   E.针具的种类

3.确定针刺方向的因素有(  )(  )(  )(  )(  )

A.患者体位   B.病灶的位置   C.经脉循行的方向 D.患者形气   E.腧穴的特点

4确定针刺深度的因素是(  )(  )(  )(  )(  )

A.患者形气   B.患者年龄  C.病情  D.病灶位置   E.患者体位

5.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  )(  )(  )(  )(  )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管针进针法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l.得气 2.催气

(二)填空题

1.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有高压消毒、    三种。

2.得气,亦称为针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说“气之至也, ;气未至也, 。”

3.行针的基本手法有

4.双手进针法可分为: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

5.迎随补泻手法中以 为补法,以 为泻法。

6.针刺补泻是通过 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来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阴阳平衡。

(三)判断题

1.对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可选用任何针刺手法和体位。(  )

2.平补平泻即为不补不泻。(  )

3.针刺部位出现大面积血肿,宜局部热敷,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

4.提插补泻以先深后浅,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慢,时间短为泻法。(  )

5.体强形胖者、阳证、新病,可深刺。(  )

(四)问答题

1.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弯针的处理方法。

3.试述晕针的表现,出现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露

1.C 2.A  3.E  4.C  5.B

(二)B型题

1.C    2.D  3.B  4 E  5.C  6.D  7.B

(三)D型题

l.CD   2.BE 3.BC 4.CE   5.BD

(四)x型题

1.ADE   2.ABC 3.BCE  4.ABCD  5.ABCD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得气,亦称为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

2.催气,针刺后若不得气,可均匀地使用提插、捻转,或轻摇针柄,亦可用弹、循等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气至,即为催气。

(二)填空题

1.煮沸消毒  药物消毒

2.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3.提插法  捻转法

4.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5.进针时针尖随经脉循行去的方向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

6.针刺腧穴  采用适当手法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问答题

1.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选用的腧穴的特性,所施用的针刺补泻手法。

2.出现弯针后,立即停止行针,嘱患者精神放松。轻度弯曲者,可将针慢慢退出,针身弯曲较大者,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退出,多处弯曲者逐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应嘱患者恢复原体位,局部肌肉放,.再行退针。

3.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予热荼、温糖水饮用。重者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涌泉、太冲等穴指压或针刺,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可配合其他治疗及急救措施。

预防措施: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及精神紧张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体质虚弱的患者,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尽量采取卧位。取穴数量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医者注意力集中,密切观察患者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对于过饥、过度疲劳、大汗、大泻、大出血的患者,宜在体力恢复、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针刺。

第二节灸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艾炷灸可分为(  )

A.明灸和着肤灸   B.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C.间隔灸与悬灸

D.着肤灸和间隔灸 E.直接灸与间接灸

2.天灸又称为(  )

A.化脓灸   B.发泡灸   C.直接灸   D.实按灸 E.间隔灸

3.铺灸法属于(  )

A.直接灸   B.蒜泥灸   C.隔蒜灸   D.发泡灸 E.隔

4.药物灸即(  )

A.艾卷灸   B.隔物灸   C.化脓灸   D.灯草灸 E.发泡灸

5.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

(二)B型题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灸  E.细辛

1.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宜选(  )

2.治疗未溃疮疡宜选(  )

3治疗疮疡久溃不敛宜选(  )

A.隔附子灸  B.非化脓灸   C.化脓灸   D.隔蒜灸 E.灯火灸

4.治疗小儿惊风宜选(  )

5.治疗皮肤常选(  )

6.治疗小儿痄腮宜选(  )

(三)D型题

l.温针灸的操作应(  )(  )

A.针刺留针一段时间后起针   B.针刺得气后留针的同时   C.施灸后针刺

D.用艾条灸所针刺穴位 E.针柄上穿置长度适宜的艾卷施灸

2.灸疮的护理应(  )(  )

A.无需特别护理    B.灸后将化脓灸癌切开排脓,做无菌包扎

C.灸毕在施灸部位敷淡水膏,化脓时每天换膏药一次

D.灸疮化脓期间,保护痂皮,防止感染

E.在灸疮化脓期间,将灸疮切开并敷涂消炎膏

3直接灸又称(  )(  )

A.艾炷灸   B.隔物灸   C.发泡灸    D.明灸    E.着肤灸

4温灸器宜于麓灸的部位是(  )(  )

A.头部  B.颈项部   C.腹部   D.腰部 E.胸部

5.隔附子灸多用于治疗(  )(  )

A.阳痿     B.腹痛  C.泄泻   D.早泄    E.虚劳

(四)x型题

1.灸法的功能有(  )(  )(  )(  )(  )

A.温经散寒 B.清热祛湿   C.扶阳固脱   D.消瘀散结   E.防病保健

2.悬灸可分为(  )(  )(  )(  )(  )

A.啄灸   B.回旋灸     C.实接灸  D.艾条灸  E.温和灸

3.隔盐灸可以治疗(  )(  )(  )(  )(  )

A.痢疾  B.阳痿 C.吐泻 D.痿证 E.瘰疬

4.下列穴位可施直接灸的是(  )(  )(  )(  )(  )

A.印堂  B.关元 C.命门 D.人迎    E.颊车

5可选用化脓灸治疗保健的是(  )(  )(  )(  )(  )

A.糖尿病患者 B.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C.肠道激惹综合征   D.孕妇 E.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间接灸 2.天灸

(二)填空题

1.艾灸可分为艾炷灸、艾卷灸、

2.天灸又称药物灸、 。指将 涂敷于穴位或患者处,敫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3.常用的药物艾条有

(三)判断题

1.实按灸是隔物灸的一种。施灸时使用的是纯艾条。(  )

2.化脓灸操作时,每壮艾炷在燃尽之前必须换炷,所产生的灸疮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

(四)问答题

1.简答艾灸的种类。

2.简述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3试述斑痕灸的操作、灸疮的护理及禁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D  2.B  3.C 4. E  5 .A

(二)B型题

1.C     2.B  3.D 4.E   5.B  6.E

执业兽医

(三)D型题

1.BE 2.CD   3.DE   4.CD    5.AD

(otl)x型题

1.ABCD  2.ABE  3.AC  4.BC  5.BC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有:隔盐灸、隔姜灸、隔蒜灸等。

2.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涂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起泡或仅局部充血潮红的施灸方法。常用的有:细辛灸、南星灸等。

 (二)填空题

1.温针灸  温灸器灸  2.发泡灸  具有刺激性的药物  3.太乙神针  雷火神针

(三)判断题

1.× 2.×

(四)问答题

1.艾灸分为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受四类。艾炷灸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可分为悬灸、实按灸。

2.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 3.施灸前先在麓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炷,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部位敷贴淡水膏,约1周后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灸疮化脓期间,局部注意清洁,避免感染。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第三节拔罐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l.最早记载拔罐法的古代医书是(  )

A.《肘后方》  B.《千金要方》 C.《黄帝内经》    D.《五十二病方》  E.《难经》

2.下列疾病中除哪种疾病外均可采用拔罐法治疗(

A.风湿痹痛   B.神经麻痹   C.高热抽搐  D.痛经   E.毒蛇咬伤

3.拨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问一般为(  )

A. 5~10min   B .10~15min C .15~20min   D.20~25min  E. 25~30min

4.应用走罐法时多选择哪种罐(  )

A.竹罐 B.陶罐    C.玻璃罐 D.抽气罐    E.多功能罐

5.下列情况中除哪一点外均属于不宜拔罐的情况(  )

A..皮肤过敏、溃疡 B皮肤上有疮疡化脓  C.大血管部位

D.高热抽搐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

(二)B型题

A.煮罐法  B.走罐法 C.刺血拔罐法 D.闪罐法     E.药罐法

1.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拔罐时,多选用(  )

2.在肌肉松弛,吸拔不紧处或留罐有困难者以及局部皮肤麻木、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拔罐时多选用(  )

  A.神阙、血海、曲池、阿是穴  B.大椎  C.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

  D.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气海、足三里、下巨虚   E.大椎、肺俞、孔最

3.用拔罐法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患时宜选用的穴位为(  )

4.用刺络拔罐方法治疗痤疮时宜选用的穴位为(  )

5.用拔罐法治疗腰痛宜选择的穴位为(  )

(三)D型题

1.治疗风湿痹痛效果较显著的拨罐方法为(  )(  )

A.刺络拔罐法   B.闪罐法   C.煮罐法 D.走罐法   E.贮药罐法

2一般而言,拔罐法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其产生作用的因素为(  )(  )

A.负压作用 B.调节作甩 C.温热作用   D.扩张血管作用   E.磁场作用

3孕妇不宜拔罐的部位为(  )(  )

A.下肢部 B.胸背部  C.腹部    D.胸部  E.腰骶部

4.刺络拔罐法的作甩主要为(  )(  )

A.温经散塞 B.逐淤化滞 C.解闭通结   D.保健强身 E.清热泻火

(四)x型题

1拔罐法的作用有(  )(  )(  )(  )(  )

A.通经话络 B.行气话血 C.消肿止痛   D.祛风散寒 E.清热泻火

2.不宜拔罐的情况有(  )(  )(  )(  )(  )

A.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 B.大血管部位   C.高热抽搐者

D.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E.毛发较多的部位

3.拔罐的基本方法根据吸拔的方式不同包括(  )(  )

A.火罐法  B.煮罐法 C.抽气罐法   D.药罐法   E.多罐法

4.拔罐根据不同的病情可选用的方法有(  )(  )

A.留罐   B.走罐 C.闪罐   D.留针拔罐、刺血拔罐 E.药罐

5.用拔罐法治疗荨麻疹,选用的穴位应为(  )(  )

A.曲池   B.血海 C.神阙 D.腰阳关   E.阿是穴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角法

 (二)填空题

1.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造成 ,使之吸附于应拔部位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2.最早记载拔罐法的古医籍为 ,拔罐法古称之为

3.煮罐法一般应使用的罐种为 ,走罐则多选用

4.药罐是指先在抽气罐内盛贮一定的药液,常为罐子的  左右。留罐的时间一般为 min。

    5.拔罐法在古代主要是治疗 时,用来

(三)判断题

l.最早记载拔罐法的著作是《肘后方》。(  )

    2.因拔罐法能使局部产生充血瘀血现象,使局部的小血管及红细胞破坏,因此对人体也是有副作用的。(  )

(四)问答题

1.简答拔罐法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2试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墨

1.D 2 .C 3.B 4.C    5.B

(二)B型题

1.B    2. D 3.E    4.B 5.C

(三)D型题

1.CE  2.AC 3.CE   4.BC

(四)x型题

l .ABCD 2. ABCDE 3.ABC   4.ABC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角法即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拨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二)填空题

l.负压  充血、瘀血   2.《五十二病方》  角法  3.竹罐  玻璃罐

4.  l/2   10~15 5.疮疡  吸拨脓血

(三)判断题

1.×   2.×

(四)问答题

1.主要适应于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头痛等,还可用于感冒、咳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此外,丹毒、红丝疗、毒蛇咬伤、疮疡等外科疾病亦可运用。

2.(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或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

5

※<习题七>

下篇  针灸治疗

第六章 治疗总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C.大敦、太冲、行间、曲泉、中封 D.行间、大敦、太冲、曲泉、中封

E.大敦、太冲、曲泉冲封、行间

5.八会穴的骨会是(  )

A.绝骨  B.太渊   C.阳陵泉   D.大杼   E.膈俞

6.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  )

A.丰隆  B.光明   C.飞扬     D.大钟   E.商丘

7足三阳经的原穴是(  )

A.解溪、丘墟、昆仑  B.冲阳、足临泣、光明   C.丘墟、冲阳、京骨

D.解溪、足临泣、京骨   E.陷谷、阳辅、束骨

(二)B型题

A.下巨虚   B.上巨虚 C.委中  D.委阳   E.足三里

1三焦下合穴(  )

2.膀胱下合穴(  )

3小肠下合穴(  )

A.天枢 B.中脘 C.期门  D.章门   E.京门

4.肾之募穴(  )

5.肝之募穴(  )

6.脾之募穴(  )

A.丰隆   B.光明  C.公孙  D.通里   E.偏历

7.手少阴心经络穴(  )

8.足阳明胃经络穴(  )

9.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   E.合穴

10.然谷是(  )

11.商丘是(  )

12.曲泉是(  )

A.本经配穴  B.表里经配穴  C.上下配穴    D.前后配穴  E.左右配穴

13.太溪配飞扬属(  )

14.申脉配后溪属(  )

15.尺泽配列缺属(  )

A.表证   B.里证  C.寒证 D.热证    E.阳证

16.宜取督脉、手太阴、手阳明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

17.宜取任脉和手足三阴经腧穴为主(  )

18.多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腧穴为主(  )

A.风寒束肺  B.痰浊阻肺   C.邪热壅肺  D.肺阴虚    E.肺气虚

19.宜取手太阴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

20.宜取手太阴、足少阴经腧穴和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  )

21.宜取手、足太阴经腧穴和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  )

A.子母补泻法  B.荥主身热   C.阴经郄穴治血证   D.合治内腑  E.相交经脉病证

22.孔最治疗咯血属(  )

23.肺经实证取阴谷穴为(  )

24.鱼际治疗咽喉肿痛为(  )

(三)D型题

1.太渊(  )(  )

A.为手太阴经母穴   B.为八会穴之一 C.不用于治疗肺虚证

D.位于腕横纹尺侧动脉搏动处  E.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2.症见心悸、胸闷、气短、心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或虚大无力(  )(  )

  A.心阴不足之证   B.心阳不足之证    C.痰火扰心之证

  D.治宜取手厥阴、手足少阴经腧穴为主     E.治宜取手厥阴经腧穴和本经俞、募穴为主

3症见腹痛喜温、肠鸣泄泻、苔白滑、脉沉迟(  )(  )

A.大肠虚证   B.大肠实证  C.大肠寒证

D.冶宜取大肠募穴和下合穴 E.治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大肠募穴

4.后溪(  )(  )

A.为手太甜小肠经荥穴   B.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C.位于中指后指掌关节足侧横纹端

D.治疗头项强痛   E.不可灸

5.足三里(  )(  )

A.为足阳明经合穴 B.为八会穴之一   C.位于犊鼻穴下5寸胫骨嵴外一横指

D.多用于治疗脾胃病     E.直刺0.5~0.8寸

6.中脘(  )(  )

A.为胃经穴   B.为胃之募穴  C.为脏会  D.常与胃俞相配合   E.直刺2~3寸

(四)x型题

1.肝火上炎一证,治宜(  )(  )(  )(  )(  )

A.取肝经和胆经穴为主 B.毫针泻法    C.三棱针点剌出血

D.禁用灸法     E.治宜镇肝熄风

2.大肠邪热循经上冲所致证,治宜(  )(  )(  )(  )(  )

A.取大腑经、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B.针用泻法   C.可灸  

D.三棱针点刺放血   E.配取肺经穴井以补法

3胃俞加中脘治疗胃痛,属于(  )(  )(  )(  )(  )

A.本经配穴法   B.前后配穴法 C.表里配穴法  D.俞募配穴法  E.左右配穴法

4.下列各组腧穴中,三穴全是特定穴中“原穴”的有(  )(  )(  )(  )(  )

A.太白、合谷、冲阳 B.阳池,束骨、大陵   C.太冲,太渊、腕骨

D.太溪、足临泣、神门     E.太白、太冲、太溪

5.络穴治疗作用可归纳为(  )(  )(  )(  )(  )

A.能治疗本经脉的病证  B.能治疗本络脉的病证 C.能治疗腧穴所在局部病证

D.能治表里两经的病证  E.治疗急性病

6.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应该是(  )(  )(  )(  )(  )

A.后溪通督脉  B.照海通阳跷脉  C.外关通阳维脉  D.临泣通冲脉   E.列缺通任脉

二、非选择题

1.经络证治 2.辨证取穴 3.左右配穴法 4.原络配穴法 5.三因制宜

6.上下配穴 7.郗会配穴

 (二)填空题

l.阴证多为里虚寒证,治疗上针用补法,宜 ,并用

2.阳证多为表实热证,治疗上针用泻法,宜 ,或

3.表证治宜取督脉、 、手阳明和 经腧穴为主。

4.治疗里证多与 论治结合,取 经脉腧穴为主。

5.脾虚证治宜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脏 为主,针用补法并以

6.列缺通 ,照海通 ,合于膈喉咙。

7. 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    。

8.根据子母补泻法,凡肝经实证应泻 ,胃经虚证应补

9.根据子母补泻法.凡心经实证应泻 ,肾经虚证应补

10.急性病证多取 穴治疗,该类穴共计有 个。 

11.所出为 ,所人为

12.荥主 ,经主

13.天枢属 经穴,为 募穴。

14.中脘为任脉经穴,为 募穴, 会穴

 (三)判断题

l.亡阴亡阳证的治疗,取任脉、膀胱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并灸。(  )

2.寒证治宜用温热法,多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腧穴为主,宜留针,并用灸法。(  )

3.虚证治宜取任脉和手足三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并灸。(  )

4肺阴虚者治宜取手太阴、足少阴经腧穴和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并灸。(  )

5.膀胱实热证治宜取足三阳经腧穴和督脉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

6.针灸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

7.输穴多用于治疗发热病证。(  )

8治疗胃腑病证采用俞募配穴常选取胃俞、天枢相配合。(  )

(四)问答题

1.手少阴心经心火上炎有哪些主要症状?其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2.风寒湿伤脾之经络有哪些临床表现?其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3何谓八会穴?临床如何运用?

4.何谓八脉交会穴?临床如何配合使用?

5.下合穴在临床中有哪些应用?

6.如何理解针灸中的“因时制宜”。

7.举例说明针灸取穴原则。

8.什么叫原络配穴法?临床如何运用?

9.什么是郄穴?如何应用?

10.根据五行与阴经五输穴的配应关系,试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E  3.E 4.B  5.D  6.E  7.C

(二)B型题

1.D    2.C 3.B 4.E    5.C 6.D 7.D 8.A   9.E    10 B 11.D 12.E

13.B   14 .C   15.A   16. A   17.C   18 .D   19 .C   20 .D   21.E   22 .C   23 .A   24 B

 (三)D型题

1.AB 2.BE 3.CD  4.BD 5.AD  6 BD

(四)X型题

1.AEC  2.ABD  3.BD  4.ABCE  5.ABCD 6.AC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以及经络异常反应,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为经络证治。

2.即随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

3.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4.本经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

5.“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6.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上下配穴法”。

7.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称“郄会配穴”。

(二)填空题

1.深刺久留针  灸法  2.浅刺少留针  点刺出血 3.手太阴  足太阳

4.脏腑辨证  与有关脏腑相联属的  5.俞募穴  重灸   6.任脉  阴跷

7.临泣  耳后、颊、颈、肩  8.行间  解溪     9.神门  复溜

10.郄穴  16   11.井  合  12.身热  喘咳寒热

13.足阳明  大肠  14.胃  腑

(三)辫断题

1.×   2.×   3.√   4.× 5.×   6. √   7.×   8.×

(四)问答题

1.若心经热循经上扰,则可见嗌干、目黄、口舌糜烂、舌肿、舌体麻木等。治宜取本经和手厥阴经、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

2.若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经脉则可见膝股内侧痛、足跗肿痛、四肢屈伸不利、痿痹不仁、足大趾内踝痛等。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3.八会穴是指人体的气、血、筋、骨,脉、髓、脏、腑之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腑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杼、髓会绝骨。临床上,气病可取膻中,如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肝气部滞所致的乳少。

4.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日外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5.下合穴的应用是根据《灵抠·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原则,对六腑的病证均可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治疗大肠病可取上巨虚,胆合于阳陵泉,治疗胆的病证可取阳陵泉。

6.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亦多在体表;秋冬季节,阴气渐盛,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亦多在体内。治疗上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人体气血流注呈现与时辰变化相应的规律,针灸治疗注重取穴与时辰的关系。强调择时选穴,即根据不同的时辰选取不同腧穴进行治疗。子午流注针法、灵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此外,因时翩宜还应把握针灸的有效时机,如治疗疟疾多在发作前2~3小时针刺等。

7.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骑穴。取穴原则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近部取穴。即指选取距离病痛所在部位或临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接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腑穴.予以治疗。如鼻病取迎香等。

二是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方法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多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棘上前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必要时可加取内关等。

三是随证取穴。即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如高热可选取大椎,盗汗取阴郗。

8.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畦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例如:手太阴肺经(里)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即取其原穴太渊为主;手阳明大肠经(表)后病,症见牙痛,则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相反如果手阳明大肠经先病,取其经原穴合谷为主;手太阴肺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列缺为客。

9.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郗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粱丘、脾经郄穴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郗穴承浆、心包经郄穴郗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酃穴跗阳、阴跷脉邵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

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痫。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如心绞痛取郄门。另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粱丘。

10.首见于《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指井(木)穴可治心下胀满的疾病,肝本为病,常见心下满,因肝脉由足上行,贯膈注肺布胸胁;荥属火为心的属性,火为热病,故刺荥可泻热;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属土。归于脾主长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肌肉,脾病则肢体沉重,关节疼痛;经主喘咳寒热,经属金归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外台皮毛,有病则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合为水穴,归于肾,肾主水,主纳气司二便,有病则出现咳喘,二便失司,水气下流而为泄泻。

5

※<习题八>

第七章  治疗各论

一、问答题

1.   分述中风闭证与脱证的治法及处方。

2.   眩晕分哪几个类型?各采用何治法?取哪些穴位进行治疗?

3.   眩晕采取头针治疗的选区是什么?如何治疗?

4.   简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选用哪些穴位治疗?

5.   5.什么叫“宛陈则除之”的治法,并说明适用于头痛的哪一型?

6.   治疗三叉神经痛各自取穴是什么?

7.   简述面瘫的穴位敷贴方法。

8.   痹证临床分哪几型?并说出各型用什么穴?

9.   肩关节周围炎上臂痛用什么穴位治疗?

10.  简述坐骨神经痛的取穴及循经配穴。

11.  胁痛取什么经脉进行针刺治疗,及其治疗所用的穴位有哪些?

12.  痿证主要取何经脉?说明其意义。

13.  痫证的发作特点有哪些?

14.  临床上常将月经不调分为哪几型?治疗经早的处方是什么?

15.  崩漏虚脱型治疗的针灸处方是什么?

16.  何谓乳少?针灸治疗处方是什么?若为乳汁不行,乳房胀痛,应加用何穴?

17.  急惊风的主症是什么?用何针灸处方?

18.  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辨证分型有哪些?治疗应选哪些主穴?

19.  痛经临床辨证一般分几型?各有何特点?

20.  虚证痛经的治法及处方是什么?

21.  崩漏如何进穴?

22.  带下如何选穴?

23.  如何用至阴穴矫正胎位?

24.  何谓小儿遗尿?其治法和处方是什么?

25.  简述疳疾的病因病机。

26.  何谓小儿食积?针刺处方及方义是什么?

27.  治疗风疹如何选穴?

28.  耳针治疗风疹选取哪些穴位?

29.  简述疔疮的病因病机。

30.  简述疔疮的治疗中如何根据患部不同而选取穴位?

31.  如何使用挑治法治疗急性结膜炎?

32.  治疗目赤肿痛的主穴有哪些?对风热和肝胆火热如何配穴?

33.  如何应用挑治法治疗麦粒肿?

34.  聤耳如何选穴?

35.  咽喉肿痛在临床上分几型?各有何特点?

36.  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五穴相配合,在人类医疗保健中多用于哪一方面?为什么?

37.  针灸用于戒烟可选用哪些穴?为什么?

38.  何谓血尿?尿血与血淋有何区别?

39.  针灸美容主要选取哪些穴位?通过什么达到美容目的?

40.  合谷、上星、迎香、孔最多用于治疗哪种出血证?为什么?

41.  .虚脱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怎样治疗?

参考答案:

1.闭证的治法为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为: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脱证的治法为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处方为:关元、神阙(隔盐灸)。

2.眩晕分为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三型。气血不足型眩晕治以培补脾胃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取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治以清潜肝阳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穴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治以运脾化痰为主,毫针刺甩平补平泻法,可灸,取丰隆、中脘、内关、解溪、头维穴治疗。

3.取双侧晕听区,每天1次,5~l0次为一疗程。

4.指病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高于18.62kPa,舒张压高于11.97kPa。取曲池、足三里和风池、太冲二组穴位轮换针刺,头痛配印堂、太阳;失眠配安眠、神门;心悸配郗门、内关。

5.外伤血瘀阻络,选取上星、头维、率谷、太阳、后顶等穴,采用点刺出血,起到化瘀通络的作用,称为“宛陈则除之”。适用于头痛的血瘀阻络型。

6.共同远部取穴是合谷、三间、内庭。第一支痛取攒竹、阳白、鱼腰;第二支痛取四卫生资格考试网白、巨髎、颧髎;第三支痛取夹承浆、颊车、下关。

7.将马钱子锉成粉,约l~2分,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患侧的下关穴上,隔2~3日更换1次,须4~5次治疗。

8.痹证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其中风寒湿痹包括行痹、痛痹、着痹。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足三里、商丘,热痹取大椎、曲池。

9.肩关节周围炎上臂痛取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阳陵泉、臂臑、曲池。

10.坐骨神经痛取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髎、秩边、环跳、阿是穴;太阳经配殷门、委中、承山,少阳经配阳陵泉。

1l.胁痛分为实证、虚证。实证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取穴有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虚证取背俞穴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穴有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

12.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用泻法以清其热,热退后用灸法或针灸并施。

13.病证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14.临床将月经不调分为经早、经迟和经乱三型。治疗经早的处方为: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15.崩漏虚脱型治疗的处方是:关元、三阴交、隐白、百会、气海。

16.产妇分娩后2~3天开始分秘乳汁,如果乳汁分泌不足或至完全缺如者,称乳少,或乳汁不行。针灸治疗处方为:乳根、膻中、少泽。若为乳汁不行,乳房胀痛应加用期门穴。

17.急惊风的主症为神昏、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张等,应用针灸处方:水沟、印堂、十宣、太冲、合谷。

18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辨证分型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痰阻经络四型。治疗应选主穴:百会、大椎、四神聪、悬钟、足三里、合谷。

19.痛经临床分实证和虚证两型。

  实证: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如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淤;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虚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有腰酸肢倦,纳食减少、头晕心悸,脉象弦细,舌淡等。

20.虚证痛经的治法: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大赫。

21.治疗崩漏的处方:关元、三阴交、隐白。

随证配穴:实热:血海、水泉;阴虚:内关、太溪;气虚:脾俞、足三里;虚脱:百会、气海。22.治疗带下的处方: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

随证配穴:湿热:行间、阴陵泉;寒湿:关元、足三里。

23.操作时解松腰带,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床上,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每天1~2次,至胎位转正后为止。

24.凡年满3周岁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儿童,在睡眠时不能自行控制而排尿者,称为小儿遗尿。

治法:任脉经穴和膀胱经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外方: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25.疳疾多因饮食不节,断乳过早,喂养不当,病后失调,药物攻伐太过,以及虫积等因素,使脾胃功能受损,津液耗伤,不能消磨水谷,久之积滞生热,迁延成为疳疾。

26.小儿食积是指小儿乳食停聚不化,滞而不消所致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满胀痛,暖气呕吐,大便不调为特征。

处方:足三里、天枢。

方义:足三里为胃之合穴,能健脾强胃益气;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道。

27.处方: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天井。随证配穴: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腹痛腹泻:天枢。

28.耳针治疗风疹选穴:肺、下屏尖、枕、神门、脾、平喘。

29.疔疮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机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引起脏腑积热,毒自内发所致。若毒邪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

30.疗疮生于面部手阳明经处,配商阳、曲池;食指端取曲池,迎香;生于面部足属阳经的,配取阳陵泉、足窍阴;足小趾、次趾的取阳陵泉、听会。如系红丝疔,可沿红丝的止点,依次点刺到起点。

3l.在肩胛间按压过敏点,或在大椎两侧0.5寸处选点挑治。

32.主穴:合谷、太冲、睛明、太阳。风热配少商、上星;肝胆火盛配风池、侠溪。

33.两肩胛间,第l~7胸椎两侧探寻淡红色疹点,采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用棉球擦去,可反复挤3~5次。亦可用缝衣针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

34.处方:风池、听会、翳风、合谷。热盛配大椎、曲池;阴虚配肾俞、太溪。

35.分实热型,阴虚型。实热型的特点: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如兼咳嗽、咽干、口渴、便秘,并有寒热头痛者,多为外感风热与肺胃实热。阴虚型特点:咽喉稍肿,色暗红,疼痛较轻,或吞咽时觉痛楚,微有热象,入夜则见症较重。

36.用于减肥。本方具有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作用。曲池、天枢可疏导阳明经气,通调肠胃,阴陵泉、丰隆清热利湿,化痰消脂;太冲调节肝肾之气。

37.可选用百会、神门、戒烟穴(位于列缺与阳池之间)。本方百会、神门安神除烦,戒烟穴为戒烟的有效穴。

38.尿液中舍有血液,称为血尿。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挟血块类。血淋指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39.针刺美容可选用阳白、太阳、颧髎、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针刺局部穴位可疏调经气,活血化淤,改善局部营养,清除堆积废物;取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滋补肝肾气血,从而使颜面五官部位气血通畅,面部皮脂腺分泌功能协调,皮肤光洁柔润,达到美容目的.

40.此方多用于治疗衄血,合谷清泻阳明经之热,止血之效最捷;上星属督脉,取之清泻督脉,清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机;孔最为肺经之郄穴,为治疗血证之要穴。

41.虚脱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如兼有呼吸气微,唇发紫绀,舌质胖淡,脉细无力者为亡阳;兼见口渴,烦躁不安,唇舌于红,脉细数无力为亡阴;若神志不清转入昏迷,呼吸徽弱,心音低钝,脉微欲绝,为阴阳俱脱之危候。治宜回阳固脱,苏厥救逆。取任、督二脉穴为主。固脱如素髎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三穴合用回阳救逆。神志昏迷配取中冲、涌泉;肢冷脉微配关元、神阙、百会,俱灸。针刺用补法,并灸。

 

二、病案分析(要求写出诊断、分型、治法、处方及方义)

l.吴某,女,68岁,家庭妇女。平素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为26.6/14.63kPa。患者因情绪激动,突然昏倒,面赤气粗,牙关紧闭,双手紧握,喉中痰鸣,无二便失禁,脉弦滑而数。

2.赵某,女,40岁,工人。素质薄弱,一周前患急性肠炎,经治疗痊愈,今日晨起后感到头晕目眩,眼前昏黑,重时昏眩欲仆,面色觥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3.陈某,男,41岁,干部。因气候突变大风降温.患者感阵发性巅顶或满头部疼痛,痛如锥刺,痛无定处。以后每遇气候骤变则头痛,反复发作,舌暗红脉浮紧。

4.杨某,男,26岁,司机。睡眠醒来时,突然感觉一侧面部肌肉板滞,耳后乳突部疼痛,口角向右侧歪斜,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左侧额纹消

失,鼻唇沟平坦,舌红苔少脉弦紧。

5.甘某,女,56岁,干部。因劳累后受凉右肩部疼痛,向上肢放散至肘关节,肩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受限,局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

6.张某,男,23岁,农民。因居处潮湿,加之劳累,突然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部放射,烧灼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环跳、承山、委中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跟腱反射减弱,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

7.刘某,女,28岁,未婚。平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1周前经闭不行,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沉弦。

8.元某,女,30岁。自述每逢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少腹部疼痛,正值经期腹痛加剧,腹痛拒按,血块多,血块排出后痛稍减轻,脉沉弦,舌黯淡有瘀点。

9.王某,男,3岁。患儿自幼喂养,饮食甚少,面色萎黄,午后手足心热。现不思饮食,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稀疏,腹大脐突,脉细数,舌绛苔黄。

10.患者男性,7岁。夜梦遗尿,每周l~2次,甚则每天1次,面色晄白,精神不振。苔薄脉细。

11.患者女性,52岁。阴部有物下坠,平卧则回缩,下腹部有重坠感,腰酸不适,面色晄白。神疲尿频,苔薄,脉细。

12.某女,30岁。一年来自觉带下量多如脓,夹有血块,臭秽异常,阴中时觉瘙痒,伴见口苦咽干,巍房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13.赵某,女,24岁。已婚。近半年来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约10余日,量多,色紫。质稠有块,经前腹胀腰痛,心烦急躁。现经前1周,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14.张某,女,25岁。于暑假期间结伴到沿海某地游玩,于食海鲜之后忽觉腹部不适,逐渐出现大便溏薄,气味臭秽,全身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片淡红色疹块,大小不等,边界清楚。

15.某女,5岁。元旦放假其母将其从幼儿园接回,回家后哭闹不止,其母发现其左耳下腮部肿胀,拒按,测体温38.5℃,畏寒,咽红。访其周围儿童,多患此疾。

16.王某,女,25岁。于游泳后第二天自觉目赤胀痛,羞光、流泪、眵多,前往针灸门诊求治。

17.梁某,男,8岁。因玩耍后汗出脱衣,出现怕冷、发热、头痛、耳内搏动疼痛,数日后开始流脓,呈淡黄色,气味腥臭。

18.张某,男,50岁。平素体质较差,经常感觉头晕,腰膝酸软无力,每因劳累而加剧。近日忽觉耳鸣,声如蝉鸣,时作时止,按之鸣声减弱,且呈加重趋势。

19.张某,女,15岁,学生。平素身体虚弱,易感冒。今冬患感冒后,头痛持续不愈,反复发作。鼻流腥臭浊涕,色黄,鼻塞不闻香臭,并见头昏,思绪分散,学习成绩下降。

20.某男,40岁。索喜饮酒及食辛辣之品,近日出现牙痛,其痛剧烈,齿龈红肿、痛过颊腮、口臭异常,每饮冷水可缓解,舌质红,苔黄口渴,脉弦数。

21.某男,30岁。嗜烟。近两周因工作困扰吸烟猛增,20~30支/日。五天来自觉咽喉痛,逐渐加剧,吞咽饮食已觉困难,咽干,口渴,喜冷,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脉洪数。

22.某女,38岁。因家中琐事与丈夫争吵,突然昏厥在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口唇青紫,牙关紧闭,手足厥冷,手足阵阵抽 搐,脉微。

23.某女,27岁。7天前因吵架生气后,自觉胸中满闷,休息约10分钟后又觉精神恍惚,走路摇晃。随即双目紧闭,仰卧于床,四肢抽搐约10分钟,并出现角弓反张数分钟,曾予西药治疗,效不显。近日抽搐加重,2小时内抽搐10余次,并伴角弓反张,喉间痰鸣,牙关紧闭。查体患者精神萎靡,双侧瞳孔正常,张口困难,伸舌居中,舌红苔黄腻。心肺正常,肌张力、肌容量均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脉弦滑。

24.某男,55岁。主诉午饭后右上腹疼痛难忍,呈阵发性绞痛,持续加重,痛彻右肩背,伴恶心呕吐,痛甚汗出,四肢不温,不思饮食,无发热,黄疸。查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右侧背部有沉重感,肝脾束及,墨菲氏征(一),肠鸣音稍活跃,既往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史。舌质淡,苔黄腻,脉沉细。

25.某男,47岁。患者素有腰痛2年余。现左腰部阵发性绞痛19余天,并向季胁、少腹、前阴、腹股内侧放射,小溲不爽,呈痛苦面容,舌红苔腻,脉细数,腹部有叩击痛。

26.某女,28岁。因子宫破裂急诊入院,在针麻下施行子宫全切除术,腹腔内出血l500ml,于手术将终时病情突变,呈潮式呼吸,全身发绀,四肢冰冷,脉细如丝,血压不能测得,即施行人工呼吸,加速输液连续用急救药,并无好转,半小时后瞳孔散大,口吐泡沫,心跳缓慢无力。

27.某男,54岁。15年前发现血压高,10年前经常胸部闷痛,有闷压感,心电图T波低平,二级阶梯试验阳性。5年前经常阵发性胸闷痛,心慌,上坡则气急,近因发作频繁而入院。现症:胸痛彻背,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脉沉弦细,苔白质暗。

参考答案:

1.诊断:中风闭证。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利用泻法或点刺放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本方可奏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之功。闭证,乃由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具开闭泄热、醒脑开窍的作用。肝脉上巅,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熄肝阳。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的别络丰隆,以宣通脾胃二经之气机,蠲化浊痰。“荥主身热”,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泻之以清心泄热。

2.诊断:眩晕(气血不足)。

治法:以培补脾胃为主。毫针剌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

方义:本证是由气血不足而发病,治当从培补脾胃着手。取脾俞、足三里能运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资生化之源。百会、气海属任、督两脉,二穴能补气以运血,使髓海得以充养而眩晕自止。

3.诊断:头痛(风邪袭络)。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前头部: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侧头部:率谷、太阳、侠溪、阿是穴。

后头部: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

方义:本方系按部位分经,即病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配,旨在疏通经络之气,含通则不痛之意。

4.诊断:面瘫。

治法:以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起宜浅刺,1周后酌予平刺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涡斜最为有效。

5.诊断:肩周炎

治法: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阳陵泉。

方义: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是近部取穴,义在疏通局部经络,而达到止通的效果。条口、阳陵泉为循经远取,以疏导经络之气,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6.诊断: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治法: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为主,一般均用泻法,亦可配合灸法或拔罐。

处方: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髎、秩边、环跳、阿是穴。

方义:坐骨神经痛常沿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从腰至足出现疼痛。上述穴位合用,既强腰固肾,又疏通足太阳经气,以达到解除坐骨神经痛之目的。

7.诊断:经闭(血滞型)。

治法:取任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中极、合谷、血海、三阴交、行间。

方义;本方有疏气解郁,化淤生新的作用。中极能理冲任而疏调下焦。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行间属足厥阴肝经穴,二穴能通调肝脾之气,奏行瘀化滞之功。合谷、三阴交可使气血下行而达通经脉的目的。

8.诊断:痛经(血瘀型)。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可灸。

处方:中极、次髎、地机。

方义:中极属任脉腧穴,取之可调冲任脉气。地机为脾经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有效穴。三穴合用,有通经止痛的功效。

9.诊断:疳疾。

治法: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不留针,不灸。

处方:下脘、足三里、四缝、商丘。

方义:脾胃为后天之本,如脾胃功能旺盛,则食积得以化除。生化之源可以恢复,故取下脘以和胃理腑清热。足三里为阳明之合,可扶土以补中气。商丘为睥经的经穴.能健脾而化积消滞。四缝为奇穴,刺出黄水,是治疗疳疾的经验效穴。

10.诊断:遗尿。

治法:以任脉经穴和膀胱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处方: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方义:本病主要原因为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弱。补关元、肾俞,有充益肾气,固摄下元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取其调补脾肾。又因本病为膀胱失约,故取膀胱募穴中极和膀胱俞,属俞募配穴,用以振奋膀胱的机能。

11.诊断:阴挺(子宫脱垂)。

治法:取任、督脉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并留针多灸。

 处方:百会、气海、大赫、维道、太冲、照海。

 方义:本方以升举阳气,固摄胞宫为目的。百会位于巅顶,取之乃“下病高取”、“陷者举之”之意。取气海以益气固摄。维道属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有收摄胞宫的作用。肝肾两经均循行少腹,系络胞宫,故取太冲、照海、大赫以调补肝肾。

12.诊断:带下病(湿热型)。

 治法:取任脉、带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处方: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行间、阴陵泉。

 方义:本方有健脾渗湿,调补任脉和带眯的作用。取带脉以固摄本经经气。白环俞、气海可通调任脉和醋胱之气而化湿邪。三阴交以健脾渗湿,调理肝肾。湿热偏盛,针泻肝经之荥穴行间而泄肝经之郁热,泻阴陵泉以清泄脾经之湿热。

13.诊断:经早(实热型)。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宜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方义:本方配穴的主要作用是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任主胞胎,任脉经气畅旺,则月事调和。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元气,以气为血帅,气充则能统血;脾胃为生血之本,脾气旺则血有所统,故配取三阴交。血热经早,取太冲清肝热。太溪益肾水而调经。

14.诊断:风疹。

治法: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天井。

方义:本病为风邪遏于肌表,曲池、合谷同属阳明经,善于开泄;血海属足太阴脾经,主血分病。三穴用泻法以疏风邪而清血热。委中为血郄,膈俞穴为血之会穴,凡热毒瘾疹,蕴于血分者,尤为相宜。天井属少阳之经,取之而宣郁热。

15.诊断:痄腮。

 治法:取手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翳风、关冲、外关、颊车、合谷。

 方义:本病患部属于少阳经,治宜清泄属阳经郁热为主。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之会穴,能宣散局部气血的壅滞;手足阳明经脉亦上循面颊,故取合谷、颊车以疏泄邪热而解毒,远取外关、关冲以利少阳气机,可奏清热消肿之功。

16.诊断:目赤肿痛。

治法:取手阳明、足厥阴肝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合谷、太冲、睛明、太阳。

 方义:本方旨在清泄风热、消肿定痛。目为肝之外窍,阳明、太阳、少阳经脉均循行目部。合谷调阳明经气以泄风热。太冲属肝经,导肝胆之火下行。睛明为太阳、阳明交会穴,可宣泄患部之郁热。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消肿。

17.诊断:聤耳。

 治法:祛风清热。取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以泻法为主。

 处方:风池、听会、翳风、合谷。

方义:风热结聚少阳,风池属少阳经.与合谷配以祛风清热。听会、翳风分属手足少阳经穴,两穴位近耳廓,泻之可消散局部瘀热。

18.诊断:耳鸣耳聋(虚证)。

治法: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兼取足少阴经穴,针用补法,并可用小艾炷灸患部腧穴。

处方: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配穴:肾俞、关元。

方义: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因此取手少阳之中渚、翳风,足少阳之听会、侠溪,疏导少阳经气。四穴参合,为治疗本痛的主穴。肾开窍于耳,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肾俞、关元以调补肾经元气,使精气上输耳窍,奏止鸣复聪之效。

19.诊断:鼻渊

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利用泻法。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鼻通、印堂、风池。

方义:鼻为肺窍,故取肺经络穴列缺,以宣肺气,接风邪。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其脉又上挟鼻孔。合谷、迎香可疏调手阳明经气,清泄肺热,其中迎香治鼻塞、不闻香臭最为有效。印堂位在督脉而近鼻部,鼻通位居鼻之两侧,取两穴可散局部之郁热以通鼻窍。风池为治眼、鼻病有效穴,具疏风利窍之功。

20.诊断:牙痛。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

处方:合谷、颊车、内庭、下关。

方义: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入上、下齿,阳明郁热,循经上扰而发牙痛。取合谷清手阳明经之热,颊车、内庭、下关疏泄足阳明经气,通经止痛。

21.诊断:咽喉肿痛(实热证)。

治法:取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少商、合谷、尺泽、陷谷、关冲。

方义:本方通治咽喉肿痛之属于热证者。少商系手太阴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喉证的主穴。尺泽为手太阴经的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台谷、陷谷分属于手足阳明经,二穴能疏泄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加强清泄肺胃之热,达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22.诊断:气厥。

治法:苏厥醒神。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合谷、太冲。

方义:水沟位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中冲调节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厥证要穴。涌泉引气下行,开窍醒神。足三里补气血而和中,以资气血之源。合谷、太冲为四关穴,为治厥证主穴,具有开窍醒神作用。

23.诊断:抽搐。

治法:熄风定惊。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百会、印堂、水沟、合谷、太冲、内关、丰隆。

方义:百会、印堂熄风定惊,开窍醒神。水沟为止抽搐要穴。合谷、太冲开四关,熄风止痉。内关开胸解郁。丰隆健脾化痰。

24.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胆俞、肝俞、日月、阳陵泉、胆囊穴、内关、足三里。

方义:胆俞、日月、肝俞、期门俞募配穴,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阳陵泉,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胆腑。胆囊穴为治胆腑的经验穴。内关、足三里宽胸止呕。

25.诊断:肾绞痛。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方义;肾俞、三焦俞、关元疏利膀胱气机。阴陵泉、三阴交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26.诊断:虚脱。

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逆。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素髎、水沟、内关。方义:索髎属督脉,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27.诊断:心绞痛。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方义:心俞、厥阴俞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两穴可通阳活血。内关为治疗心绞痛特效穴之一。膻中为心包之募穴,与厥阴俞俞募相配,善治心胸疾患。

5

※<习题九>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一>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二>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三>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四>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五>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六>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七>

填写内容

5


※<习题十八>

填写内容

5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