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针灸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针灸学授课教案:第二章 腧穴总论
    

针灸学-授课教案:第二章 腧穴总论

针灸学:授课教案 第二章 腧穴总论:教案首页第 次课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授课教师 王鸿度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大 学时 5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经络总论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授课教师

王鸿度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5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经络总论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教材《针灸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P.5-15。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及时间安排:

1.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10)
2.腧穴的命名(5)
3.腧穴的治疗作用(15)
4.特定穴的意义(20)
5.腧穴的定位方法(30)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等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教授经络理论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经络理论实际运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1.腧穴的治疗作用及十四经穴主治概要
2.腧穴的定位方法
难点:1.特定穴的意义
2.常用骨度分寸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二章 腧穴总论

OUTLINE OF ACUPOINTS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输注之义,喻脉气如水流输转、灌注。穴是空隙的意思,喻脉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古代医籍中,“腧”、“输”、“俞”三字常通用,现代应用有严格的区分:“腧穴”指穴位的统称;“输穴”是五输穴的专称及其第三个穴位名;“俞穴”专指背俞穴。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n腧穴的发展

n1). 无定位、定名阶段:这是腧穴发展的最初阶段。古人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逐渐总结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这一阶段既没有固定的部位,也无所谓穴名。

n2).定位、定名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n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穴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不再把腧穴看成是体表孤立的点,并与经络脏腑相联系,通过总结、分析,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腑穴发展的成熟阶段。

n腧穴的归经

在《内经》一书中已奠定了基础,论及穴名约160个,至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腑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定,撰写《铜入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穴名。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他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名361个。

腧穴的分类

n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n  2).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四缝治小儿疳积、定喘治哮喘等。

n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阿是”之称,始见于唐代孙思递的《干金方》中。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意,《干金冀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它是历代医家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了解腧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

n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n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

n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药品数据沟、曲泽、曲池、涌泉、小海。

n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如伏、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n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地仓、气户、梁门等。

n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腑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肝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堂、魄户等。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主治特点:主要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3个方面。

n 近治作用是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

n 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所属腧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

n 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n   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

n 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如手三阴www.med126.com经穴各有其特殊作用,即手太阴肺经穴治肺、喉病及上肢内侧前缘痹痛;手厥阴心包经穴治心、胃病及上肢内侧中间痹痛;手少阴心经穴治心痛及上肢内侧后缘痹痛。但它们又有共同主治特点,即均能治胸部病。

特定穴

n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n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  

n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n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腑穴。

n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n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n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n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n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n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n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n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4种。

n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n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n  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3种。

n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n1).固定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腓骨小头前下方1寸定阳陵泉;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眉头定攒竹;脐中旁开2寸定天枢等。

n2).活动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

“骨度”折量定位法

n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即以《灵枢·骨度》篇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或皮肤横纹之间的长度折量作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即为1寸,10等份为1尺) 作为定位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常用的“骨度”折量寸见下表和附图。

指寸定位法

n  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星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有以下3种。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nZz,mz,yf

简便取穴法

n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n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

n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凹陷处取列缺等。

n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穴的准确,最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

腧穴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n 扪穴检查诊断疾病: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经脉、脏腑。!

n 探测穴位诊断疾病: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注

n腧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当人体各组织脏器和经络功能失调时,可在相应的腧穴上有所反应。因此,通过对某些腧穴的检测可以协助诊断疾病。

n《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n按压某些相应的特定穴,出现明显压痛时则可有助于诊断疾病。如肠道疾病患者,可在募穴天枢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在背俞穴肝俞出现压痛,即所谓的“诊募察俞”;又如急性阑尾灸患者,往往在足三里下1一2寸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找到压痛。   回

1).穴位解剖学观察

n60年代初期就有人在尸体上对十二经脉的309个穴位(以一侧计)进行了解剖观察,发现其中正当神经干者152穴,占49.18%;邻近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还有人解剖了全身361个经穴,报道与神经有关者205穴,占56.8%,表明穴位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n  通过观察,人们还发现腧穴处的神经分布与相关脏器的神经支配同属于相同的脊髓节段,或在该内脏所属的神经支配节段的范围内。有人报道胸腹部的任脉、胃经循行部位与肋间神经和腰神经的关系,以及背部膀胱经的内侧线分布的腧穴与交感干及交--脊联系点在体表投影的重合关系等,强调经络与神经节段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n穴位结构与血管、淋巴管也有较密切的关系,有人通过观察十二经的309个穴位的结果表明,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也有人在对361个经穴的观察中发现针刺点近动脉干者58穴(占16. 1%),近浅静脉者87穴(占24.7%)。还有人用缬痉ㄏ允狙ㄎ唬⒍源斯鄄炝搜ㄎ淮β龉艿膞线显微结构,认为某些穴位如缺盆、云门、极泉、冲门、维道、气冲、急脉、承扶、秩边等均与相应的淋巴部位相一致。

n  有人统计,经穴中有62.5%的穴位在肌肉分界处起止点上,可见穴位与肌肉、肌腱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2).穴位组织学观察

n近些年来,由于穴位组织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有人报道用蓝点法研究足三里等35个穴位,见蓝点全部分布在深部组织。以蓝点为中心,在1.5mm直径视野内,见到神经束的有4穴次,见到血管的则有26穴次,因而认为血管与针感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也有人用改良蓝点法,注射墨汁和留针等3种针感标记法,观察了合谷、内关、涌泉、三阴交等23个针感点,在针点周围1. 5mm范围内,可见到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小血管及其壁上的神经,以及环层小体和神经干等结构,从而认为针感是针感点周围多种神经结构综合性反应的结果。还有学者对人的合谷穴作了系统的观察,认为合谷穴区的针感感受器以肌梭为主,并提出针感感受器的“二重结构说”。如此等等,均试图采用先进的技术从微观上探索经穴的结构。

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

n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认为穴位的功能有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与其所在经脉循行分布及与其所属络和联系的脏腑相关的。

n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n这方面的例子不胜列举,均证实了经穴功能具有特异性,但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

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

n如以X线记录为指标,对足三里穴、非胃经穴(臂臑、侠白等)和非经非穴对照点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作了比较,结果证明,针刺对胃蠕动波的频度、幅度、胃的张力和胃排空时间确有影响,针足三里穴的效果比针刺非胃经穴或对照点更为明显,但不同穴位之间作用的差异只是相对的。

n还有人以正常人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胃泌素为指标,分别观察针刺足三里和膀胱经合阳穴后血清胃泌素的动态变化,并以试餐后血清胃泌素反应为对照,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后,正常人的血清胃泌素值显著升高;针合阳穴时胃泌素的波动则甚微,提示针刺足三里能相对特异性地刺激胃泌素的分泌和释放。

n又如对37例临产的子宫收缩无力的产妇进行了观察,以子宫收缩描绘器记录子宫收缩波的高度、宽度和波间距。结果表明,针刺可增强子宫的收缩力。其中脾经三阴交的作用较胆经悬钟和胃经足三里更显著。

n再如对妇女月经周期变化的观察中,发现排卵期三阴交等穴位的皮肤电阻骤然增高,但旁开的对照点则无明显变化。

n另有人观察了针刺内关等穴位对静脉滴注肾上腺索所致家免心率减慢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内关效果最著,列缺次之,下肢的非穴对照点则无明显的作用。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n 自50年代初,日本的中谷义雄率先报道“良导点”、“良导络”等特殊的皮肤导电量现象以来,我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特别是经穴电特性方面相继做了不少工作。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1).经穴与皮肤电现象

n大量的资料报道了经穴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当机体罹病时,有关穴位的电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侧同名经穴电阻的失衡。

n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经穴具有低阻抗、高电位的电学特征,这种特征随着机体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n近些年来,关于皮肤电位、电阻的检测仪器与方法不断改进,有人设计装配了多点自动检测装置,能一次巡检100一300点皮肤电位或电阻。由于皮肤电参量的测定各家使用的方法和仪器均不一致,且影响电位、电阻变化的因素复杂,故所得结果不尽相同。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1).经穴与皮肤电现象

n有人观察了32例正常人心包经内关穴和内关穴上5寸(同身寸)心包经上非穴点,以及上述两点桡侧旁开1cm的对照点,结果表明,心包经内关穴和经线非穴点的阻抗值均小于非经非穴部位的阻抗值。

n在对1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周内未愈患者和15例无上呼吸道感染者,左右肺经井、原、合3个穴位的阻抗值的变化用失衡度法比较,正常者与患病者3个穴位的阻抗值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n还有人对40例正常人和40例胃病患者十二经原穴,以及30例眼病患者部分经脉原穴的阻抗值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胃病患者其胃经及其相表里的脾经原穴阻抗值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以胃经原穴冲阳更为明显(P<0.001);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肝经原穴太冲、肾经原穴太溪与正常人相应经穴阻抗值比较也差异明显(P<0.05),提示了经穴与脏腑的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关联。

n另有人对25名成年妇女进行了电针刺激腧穴的观察,发现耳穴子宫、卵巢、内分泌3个穴位的电阻值与月经周期有关。也有人试图用电化学的方法,显示经穴皮肤低阻点,在31只家免皮肤上共测744次,其中有676次显出低阻点显出率90.8%,经统计学处理,得出显色强度与时间的关系,认为测定皮肤低电阻显色时值的变化,是能用来鉴别穴位和非穴位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2).经穴皮温与红外成象

n有人采用DsT—l型测温计,在恒定的室温下,以针刺的平补平泻手法,穴位注射10%当归液1 ml刺激阳陵泉穴,观察阳陵泉穴下l寸(陵下)和丘墟穴针刺前后的皮温变化,发现针刺阳陵泉后,循经的陵下和丘墟穴皮温升高,对照经的太溪、中封两穴皮温无明显变化。也有人用半导体皮温计对60例肝实热证证患者双侧太冲和肝俞穴进行皮温测定,并以健康大学生20名作对照,结果发现20例重症肝实热患者与健康组比较,太冲增温1.55℃,肝俞增温0.70℃,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穴位皮温可作为反映和探索脏腑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另有人通过对38例41人次的背俞触诊阳性穴位和红外显示与临床情况对照分析发现,阳性背俞穴与红外显示的符合率达92.68%,对临床己确诊的内脏癌症和溃疡病观察结果发现患者脏腑相应背俞红外显示率达95.12%,进—步证实了经穴与脏腑功能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n除此以外,尚有人利用一些其他的物理方法对穴位的超微弱发光,以及运用超声、低频机械震动(声信息)、辐射场摄影、液晶热象、同位素示踪和各种离子活度的检测等新技术,对经络和腧穴进行了研究,均发现了一些可喜的苗头。

经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

n如有人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其中脘、右梁门和右胃仓旁开2寸处均有明显压痛,观察109例,有107例与x线诊断相符。

n又如对100名肝炎患者以压痛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肝俞、中都和肝炎穴(足内跟上1.8寸)阳性率最高。

n再如对l05例胃病患者(包括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胃炎胃癌等)观察了胃俞、中皖、足三里、阳陵泉、脾俞、上脘、阴陵泉和地机8个穴位、并比较各穴与胃病的关系及其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足三里、胃俞的阳性例数最多,阳陵泉、中脘次之,其余4穴更少(P<0.01。从反应的情况看,足三里、阳陵泉以出现条索状反应物为主,胃俞、脾俞以出现松弛、凹陷或酸感为主。但发生胃癌时,胃俞出现结节状反应物,中脘出现结节和压痛。

n还有报道,通过穴温探测进行了肿瘤病粗选性的普查研究,探测仪器为DTC-1型探温仪,探测部位为新大郄(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和新内郄(新大郄的内侧1寸处),左右两侧温差大于0.5℃为阳性,准确率为77.4%。还有人报道,对66名受试者观测结果发现,耳郭、心、小肠和皮质下的温度值与冠心病疾病相关。其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与内关、外关、阳池、神门等体穴的温度信息相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参考。

古代经络图片

多媒体视频

图片

彩图:循经皮肤病

《足臂十一脉灸经》循行图

《灵枢》经脉循行图

组成表

提问

正确给经脉命名

基本概念   通路

中医的解剖生理学――重要意义

20min

 

 

 

 

 

 

 

 

 

 

 

 

 

 

 

 

 

 

 

 

 

 

 

 

 

 

 

 

 

 

 

 

 

 

 

 

 

 

 

 

 

 

 

 

 

 

 

 

 

20min,一节课完

 

 

 

 

 

 

比较

20min

一分为三、一分为二

太极图

针灸解剖体位描述

方位术语

强调脏象学说脏腑表里关系的解剖学基础

20min,二节课完

举例说明

器官与经脉联系

小结十二经脉内容

三节课完

四节课完

20min

15min

5min

五节课结束

1.什么叫腧穴?腧穴可以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举例说明腧穴的治疗作用?
3.归纳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是什么?
4.什么是特定穴?包括哪些种类?
5.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意义。
6.什么叫叫原穴、络穴、俞穴、募穴?有何分布特点?
7.什么叫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有何分布特点?
8.什么叫郄穴、下合穴?有何分布特点?
9.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几种?
10.什么叫骨度分寸取穴法?试述常用骨度分寸。
11.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体表标志定取腧穴?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