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生理学 > 皖南医学院 > 正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前 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医.学全在线※<前 言>为了适应社会对临床医学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加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生理学的教学,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特制定本大纲。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
 

<前 言>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医.学全在线
 
 
※<前 言>

为了适应社会对临床医学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加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生理学的教学,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特制定本大纲。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在医学教学中,生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生理学课程之前,学生应首先掌握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知识。形态为功能的基础,功能建立于形态的基础之上。生理学的学习又为后续课程,如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以及诊断学、内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是以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反过来,通过医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生理学基本理论是否正确,并不断丰富生理学理论和推动生理学发展。生理学的教学目的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随着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生理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典的生理活动外,还涉及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这在作为特色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故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相关实验的教学,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并适当了解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理学机制,以及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并了解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也为以后的临床医学等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理学教学应当采用逻辑推理的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深入浅出地介绍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阐述其机制和规律,更要进行生理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加以生理学相关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技术,并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特别要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复杂生理、心理活动及其障碍的应对能力和进一步探索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课程的理论课84学时。实验课根据目前放在独立的机能实验课中的具体情况,另行设计和安排。以后将逐步开设同步的特色生理学实验课程,以保证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5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2.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的发展趋势(如系统生物学的概念)。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自身调节及其特点)、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前馈控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钠泵的生理意义;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静息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阈电位的概念;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2.熟悉细胞膜的基本组成;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和影响因素,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的概念;主动转运:离子泵的概念;继发主动转运(联合转运):转运体蛋白(转运体),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受体介导式入胞。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3.数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三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促离子型受体;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环-磷酸腺苷,第二信使,G-蛋白,效应器酶,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由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可兴奋细胞和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和兴奋。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超射值,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全或无”现象。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膜片钳;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再生性循环,阈强度,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特性:电紧张性扩布,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量子式释放,终板电位,微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Ca2+在兴奋-收缩耦联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滑行学说,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骨胳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前负荷(初长度)与后负荷,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三章   血液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调节;生理止血的概念和基本步骤;ABO血型系统。

2.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输血的原则。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造血过程的调节,Rh血型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微环境。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红细胞膜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渗透脆性。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维生素B12,内因子,R结合蛋白,转钴蛋白Ⅱ,叶酸,铁蛋白,运铁蛋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红促进活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的数量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ADP,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等的促聚集作用),释放;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分型、发生与分布、检测。Rh血型系统:Rh血型的分布、抗原与分型、特点与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1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分期和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各期特点;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脏收缩功能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泵功能贮备;动脉血压的概念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生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机理;心血管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和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2.熟悉体表心电图的特点和各波形的意义;心房收缩对心脏泵血的作用;心音的概念、分类和意义;静脉血压与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的构成和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其它激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机制;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

3.了解搏功的概念;脉搏波的概念和特点:淋巴回流的作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肺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心房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的产生:心音和心音图,第一和第二心音的特点和产生机制。心泵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心脏作功量。心泵功能的调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心功能曲线),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心率。心泵功能的储备。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慢反应自律细胞和慢反应动作电位,起搏离子流;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及其影响因素: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机制(抢先占领,超速驱动压抑)。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心房、心室内较快,房室交界极慢,房室延搁),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的波型及生理意义,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第三节 血管生理

各血管(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泊肃叶定律,层流和湍流;血流阻力:血液的粘度及其影响因素;血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的波形,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重力对脉压的影响;静脉血流: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交换通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血管舒缩活动及其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扩散,滤过和重吸收,吞饮。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有效滤过压。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递质、受体和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递质、受体和作用,交感舒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和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及其递质、受体和作用;心血管中枢的概念;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局部血流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的生理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的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   呼吸(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及形式、肺内压及其呼吸周期中的变化、胸膜腔内压及其形成和意义;肺弹性阻力的来源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时间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及其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差异;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及相关概念;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CO2的运输形式和CO2解离曲线;波尔效应和何尔登效应的意义;血液中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比顺应性;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中气道阻力及其影响因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Hb与O2结合的特征;呼吸中枢的部位和呼吸节律的形成;肺牵张的反射性调节。

3.了解呼吸功;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肺通气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通气的阻力: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及其在呼吸时的变化;呼吸功。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解剖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气体扩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气体的分压差,分子量和溶解度,扩散面积和距离,温度;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换气: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氧的运输: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发绀,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pH和PCO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及其他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CO2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2解离曲线,氧与Hb的结合对CO高级职称考试网2运输的影响。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下(低)位脑干呼吸相关神经元,延髓背侧呼吸组和腹侧呼吸组,脑桥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上位脑对呼吸的调节。呼吸节律的形成假说: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2、H+和O2对呼吸的调节,PCO2、H+和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蠕动的定义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胃液的成分和功能;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体液因素对胃液分泌的调节;胰液的成分、功能和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功能和分泌的调节;分节运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的特点;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调节;胃的运动形式及其控制;胃排空及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消化间期胃的运动形式;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糖、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中的吸收方式。

3.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血流的一般特点;咀嚼与吞咽的过程与神经反射;呕吐及生理意义;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回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吸收的部位和过程;水和无机盐离子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的作用,脑-肠肽的概念。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

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蠕动的概念,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

第三节 胃内消化

胃的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生长抑素),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高渗溶液)。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迷走-迷走反射和肠-胃反射;消化间期的胃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呕吐。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抑制物;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反馈性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神经、体液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肠致活酶,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小肠运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内细菌的活动,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 吸收

吸收过程概述,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能量代谢及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相关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机体产热的器官和产热活动的调节;蒸发散热的类型和意义;体温调节的温度感受器、调节中枢和调定点学说。

2.熟悉ATP在机体能量代谢中的地位;体温的分类和体温的正常波动与影响因素;机体散热的基本途径;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3.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体温调节的两种类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概念。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直接和间接测热法,氧耗量和CO2产生量的闭合式和开放式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状态和测定方法,生理变动、正常值范围及其临床用途。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主要产热器官、产热形式和产热活动的调节;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汗液与汗腺活动的调节,循环系统在散热反应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肾单位、球旁器、管-球反馈、清除率、排尿反射、尿潴留和尿失禁的概念,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

2.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机制,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3.了解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的排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单位的概念和构成、球旁器的组成与功能、滤过膜的构成、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与管-球反馈、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单个肾单位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滤过系数的概念,肾小球滤过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重吸收、分泌、同向转运、逆向转运、肾糖阈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Na+、Cl-、水、HCO3-、H+、NH3、K+、Ca2+葡萄糖和氨基酸)。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渗透浓度的概念,尿液的稀释,肾髓质渗透梯度与尿液浓缩,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肾内自身调节(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体液性调节(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其他激素)。

第六节 清除率

清除率的概念、计算方法,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等)。

第七节 尿的排放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排尿异常(尿潴留和尿失禁)。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5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力、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的概念,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熟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换能机制,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3.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听神经动作电位,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

第二节 躯体感觉

肌肉本体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快痛和慢痛,致痛物质。

第三节 眼的视觉功能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眼的感光换能系统: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视力、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视后像和融合现象、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第四节 耳的听觉功能

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内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动作电位: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听神经单纤维动作电位。

第五节 前庭器官的功能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

第六节 嗅觉和味觉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乙酰胆碱及其受体系统的分布、分类和功能;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系统;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维持觉醒中的作用。内脏痛的特点与牵涉痛;牵张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功能特征;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和营养性作用;非定向突触传递;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存;受体的概念、分类和受体的调节;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系统;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和易化;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运动传出中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及运动单位;脊休克的原因;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运动传出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脑电图的波形和形成机制;睡眠的时相;优势半球;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3.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组成和功能;突触的微细结构和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调节与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电突触传递的特性;递质的鉴定;递质的代谢;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神经肽、嘌呤类递质及其它可能的递质与其相应的受体;躯体感觉;内脏感觉的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的对侧伸肌反射和节间反射;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黑质-纹状体系统;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脊髓对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和睡眠时相产生的机制;学习与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分类,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和微细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受体的基本概念,递质的鉴定,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的共存,递质的代谢;受体的亚型,突触前受体,受体的分类,受体的脱敏;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系统,以及其他递质、受体系统。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传导通路:脊髓与脑干,丘脑的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部位和功能特征:第一、第二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代表区,感觉皮层的可塑性。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快痛和慢痛,感受器与传入通路特点,初级和次级痛觉过敏,躯体深部痛,内脏痛与牵涉痛。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牵张反射的机制;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其他运动区;运动传导通路。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脊髓的整合功能:脊休克,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去皮层僵直,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以及损害时的主要表现和中枢递质改变:震颤麻痹和舞蹈病。小脑的功能: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支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脊髓、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其他调节作用(见对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新皮层,边缘叶和边缘系统。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定义。本能行为的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性行为的调节。情绪反应的调节:恐惧和发怒,防御反应和防御反应区;行为的激发:自我刺激,奖赏系统和惩罚系统,激发行为的动机。

第五节 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

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觉醒和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睡眠发生的机制:上行抑制系统。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的形式,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人类的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记忆的过程:感觉性记忆,第一、二、三级记忆;遗忘和记忆障碍;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学习和记忆的脑功能定位,神经生理学机制(突触的可塑性),神经生化机制(脑内蛋白合成)和神经解剖学机制(建立新的突出联系)。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第十一章 内分泌(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熟悉内分泌系统的构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及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和垂体释放的激素名称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催乳素的功能;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作用及其调节以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血管升压素、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了解激素的分类和各自的细胞作用机制;促黑激素的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雄激素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组织激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

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按化学性质分):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受体的分类和调节,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学说,类固醇激素──基因表达学说。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

九种下丘脑调节肽,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腺垂体的七种激素,生长素和催乳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促黑激素。神经垂体激素:升压素和催产素的产生和贮存部位,催产素的生物学作用。松果体激素:褪黑素和肽类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前列腺素。

第三节 甲状腺内分泌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第四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与维生素D3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或生成调节。

第五节 胰岛的内分泌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其产生部位,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

第七节 组织激素和功能器官内分泌

组织激素,功能器官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殖(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卵巢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2.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

3.了解男、女性激素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

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胎盘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生长素,孕激素和雌激素),分娩。

第四节 性生理学

性成熟的表现;性兴奋与性行为;性行为的调节。

5

※<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讲授学时实践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2

 12

 第三章

 血液

 6

 6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4

 14

 第五章

 呼吸

 8

 8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6

 6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3

 3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6

 6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5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4

 14

 第十一章

 内分泌

 6

 6

 第十二章

 生殖

 2

 2


 

附件:实验课安排。如能开设同步生理学实验课时的安排,课时可以在总课时内安排(相应减少理论课时),也可另外增加实验课时。

实验内容和要求

1. 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通过特色、综合新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和操作,一方面学习和了解从细胞分子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特别是生理学的整体、心理生理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从不同的生理学内容,了解和验证相应的基础知识,并在综合性实验中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有所训练。

2. 实验项目

次  序

内 容

时 数

1

实验一  细胞电生理技术与应用

3

2

实验二  家多项生理指标的同步记录与分析

3

3

实验三  人多导生理指标的同步记录与心理生理学分析

3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