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生理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生理学电子教材: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电子教材: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电子教材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l数目85%-90%10%-15%l入出动脉口径比2:11:1l出球小动脉形成全部在肾小管毛细血管周围l功能尿生成尿的浓缩和稀释(三)球旁器(见课本图8-2) 1.球旁细胞:2.系膜细胞:3.致密斑:(四)肾神经支配肾交感神经:胸12-腰2(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的功能解剖

(一)  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l  数目  85%-90%  10%-15%

l  入出动脉口径比  21 11



l  出球小动脉形成 全部在肾小管

毛细血管 周围

 

 

l  功能  尿生成尿的浓缩和稀释

)球旁器(见课本图8-2)

    1. 球旁细胞:

  2.系膜细胞:

  3.致密斑:

()肾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12-2

() 肾血液供应

  二次毛细血管网

  肾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和直小血管→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肾血流特点:1.血流量大

  2.主要集中在皮质部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1.调节方式

 

2.机制:肌原学说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尿生成的过程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1.73m2个体  GFR  125mL/min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filtration fraction)125/660x100%=19%

 

一、滤过膜及通透性

(一)面积 

  正常:1.5m2以上,病变减少时:GFR , 少尿(100~500ml/24hr)无尿<100ml/24hr

)通透性(见课本图8-3)

  1.分子大小

   R<2.0nm 自由滤过

   R>4.2nm 不能滤过

   2.0 nmR 4.2nm,随R滤过量逐渐↓

2.分子所带电荷

同样大小的分子,带正电荷较负电荷易通过。

(三)滤过膜的超微结构(见下图)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非细胞性的基膜

肾小囊上皮细胞

   以上各层均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四)肾小囊液的性质

   除蛋白质含量极少外,各种晶体物质浓度、渗透压、酸碱度都与血浆接近。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见课本图8-5)

²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6.0-(3.3+1.3)=1.4kPa

² 由入球端至出球端移行过程中,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导致有效滤过压逐渐下降,直至降为0,滤过高级职称考试网停止,即达到滤过平衡。(见课本图8-6)

² 滤过 平衡靠近入球端,则有效滤过长度短,GFR低;反之,滤过平衡靠近出球端,有效滤过长度长,GFR就高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iv盐水 胶渗压↓有效滤过压↑ GFR↑  尿量↑

(三)肾血浆流量

² 肾血浆流量大,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端,GFR大;

² 肾血浆流量小,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快,滤过平衡靠近入球端,GFR小。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血液

分泌:上皮细胞或血液中的物质→小管腔内

² 转运方式: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由ATP直接提供

   继发性主动转运:能量不是直接来自Na+

被动转运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67% Na+、Cl-、K+、H2O  

  85% HCO3-

  100%Glucose、Amino Acide重吸收

  H+分泌

(一)Na+ Cl- H2O的重吸收(见课本图8-7)

()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见课本图8-8)

)K+的重吸收

   67%近端

   主动重吸收:小管液4mmol/L 细胞内150mmol/L

)Glucose的重吸收

   仅限于近端小管Na+同向转运

   肾糖阈: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160-180mg/100ml

   人肾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全部肾小管对Glu的吸收达极限时(血浆葡萄糖浓度300mg/100ml)Glu滤过量。  男性375mg/min;女性300mg/min

() 其它

二、髓袢

  20% Na+ Cl-K+ 重吸收

  升支粗段转运模式:

   Na+:2Cl-:K+同向转运(见课本图8-9)

  意义:盐水分离,有利于尿的浓缩和稀释。

   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抑制此段转运而实现利尿功能。

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

² 重吸收:12% Na+ Cl-

   不同量的水

Na+:主动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水:被动重吸收,主要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²  

² 分泌:K+  H+  NH3

 

(一) 远曲小管初段:Na+-Cl-同向转运(见课本图8-10A)

(二)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见课本图8-10B)  主细胞:重吸收Na+、水,分泌K+

 闰细胞:分泌H+

(三) K+的分泌:多食多排,少食少排。

(四) H+的分泌:近端小管:Na+-H+交换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泌H+

 

第四节  尿液浓缩和稀释

² 尿的渗透浓度高于血浆渗透浓度——高渗尿——尿液浓缩

² 尿的渗透浓度低于血浆渗透浓度——低渗尿——尿液稀释

 

尿液稀释

尿液浓缩

² 肾髓质存在渗透压梯度(见课本图8-11)

²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及尿的浓缩(见课本图8-14)

1、外髓部: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形成

2、内髓部:内髓部集合管重吸收尿素和升支细段重吸收NaCl形成。

3、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全过程来看,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医学三基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NaCl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作用(见课本图8-14)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渗透压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产生的利尿作用。

(二) -管平衡

-管平衡:近端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这种现象称为~。

、神经和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肾交感神经+

1)入、出球小A收缩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Q 和血压↓  GFR

2)球旁细胞肾素↑   ANG 醛固酮↑   肾小管对 NaClH2O重吸收↑

3)近球小管、髓袢上皮细胞对Na+Cl-H2O 重吸收↑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 )

   1.来源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2.作用:

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水重吸收

②促升支粗段对NaCl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3.调节因素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

大量发汗、严重呕吐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尿量↓,晶渗压恢复;反之,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尿量↑。

水利尿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的使ADH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见课本图8-17)

②循环血量改变

  循环血量↑→ 左心房扩张、刺激容量感受器+ 迷走N传入中枢→ ADH↓→ 远曲、集合管对H2O重吸收↓→  循环血量恢复正常

③其他因素

 BP升高→颈A窦→ADH

 ANP ADH

 

ANGII ADH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见下图8-17)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产生)

球旁细胞释放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十肽)

 


 

血管紧张素Ⅱ(八肽)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醛固酮 

 

² 肾素释放的刺激因素:

 ①入球小动脉内的牵张感受器+

 ②致密斑Na+感受器+

 ③肾交感神经兴奋

 ④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² 血管紧张素Ⅱ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

   ①刺激醛固酮合成和分泌,促进钠钾转运

   ②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③促ADH释放,促水重吸收

² 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

   作用:促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作用机制:醛固酮诱导蛋白

   血钠↓和血钾↑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四)心房钠尿肽

 

第七节  尿排放

排尿反射

1.膀胱内压经常保持在0.98kPa,(膀胱具有较大伸展性)

2.尿量增至400-500ml,内压>0.98kPa,且明显

3.尿量增至700ml,内压随之 至3.43kpa,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排尿欲明显 ,意识尚可控制

4.内压达到6.86kPa以上,出现明显痛感,不得不排尿

 

  膀胱尿量达400-500ml→ 膀胱壁牵张感受器+→ 冲动沿盆神经传入骶髓排尿中枢使之+(同时上传至脑干和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环境容许,冲动沿盆神经传出→逼尿肌+ 、内括约肌-→ 尿液进入后尿道,刺激尿道感受器+ → 冲动经阴部神经再次传入脊髓排尿中枢使之++ → 外括约肌- → 排尿(见下图8-19)

(尿液对尿道刺激可进一步反射性加强排尿中枢活动,正反馈)

 

 

 

 

 

 

 

 

 

 

 

 

 

 

 

 

 

 


司志萍)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