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内科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内科学讲稿:内分泌总论
    

内科学讲稿-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内分泌总论

内科学讲稿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内分泌总论:内分泌、代谢疾病总论 一、概述 为了适应不断改变着的外界环境并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人体必须依赖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配合和调控,使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共同担负起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运动、衰老和病态等生命现象。内分泌系统除其固有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和胰岛)外,尚有分布在心、肺、肝、胃肠、肾、脑的内分泌组织和细胞。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代谢疾病总论

一、概述

为了适应不断改变着的外界环境并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人体必须依赖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配合和调控,使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共同担负起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运动、衰老和病态等生命现象。内分泌系统除其固有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和胰岛)外,尚有分布在心、肺、肝、胃肠、肾、脑的内分泌组织和细胞。它们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传递(内分泌),也可通过细胞外液局部或邻近传递(旁分泌),乃至所分泌的物质直接作用于自身细胞(自分泌),更有细胞内的化学物直接作用在自身细胞称为胞内分泌(in—tracnine)。内分泌系统辅助神经系统将体液性信息物质传递到全身各细胞组织,包括远处的和相近的靶细胞,发挥其对细胞的生物作用。激素要在细胞发挥作用必须具有识别微量激素的受体,并在与激素结合后,改变受体的立体构象,进而通过第二信使在细胞内进行信号放大和转导,促进蛋白合成和酶促反应,表达其生物学活性。

   我国古代医书早有关于糖尿病(消渴)、甲状腺肿(瘿瘤)、性腺功能减退症(睾丸阉割)、侏儒等详细记载,但是对内分泌学的深入认识,始于内分泌腺的解剖、组织、生理、生化和临床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

   1.腺体内分泌学研究  即将内分泌腺切除,观察切除前、后的生理生化改变,再将该内分泌腺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补充给所切除的动物,观察激素补充后的恢复情况。从内分泌腺提取激素,分析其有效成分,了解其化学结构,进而制备各种类同物和拮抗物,丰富了对各个内分泌腺的认识。

   2.组织内分泌学研究  此方面研究推动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激素的提纯及其抗体制备,激素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创建了放射免疫测定,奠定了微量激素测定的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由此又推动了放射受体测定,酶联免疫化学和发光免疫测定等,对微量激素可精确测定。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利用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内部高分子(抗原)的特异性结合,进行定位研究,了解激素分布情况,通过光镜、电镜可以识别各种激素分泌细胞,加深对分泌激素或类激素的恶性肿瘤的认识。应用冷冻割断法可通过电镜看到细胞内部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立体形象;应用冷冻蚀刻复型法,可显示不同层次的结构图像,例如胰岛B细胞分泌颗粒的胞吐(exocytosis)。

   3. 分子内分泌学研究  内分泌学的研究日益深化,从细胞水平巳进入分子水平研究,激素基因、受体克隆、基因表达、转录和翻译的调控、基因点突变、基因缺失和敲除、基因插入、激素作用机制探讨、细胞内信号放大与转录以及细胞代谢、细胞增生、分化、凋亡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科学研究势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已能人工合成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等等,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人类。

二、激素分类与生化

1. 激素分类  已知的激素和化学介质达150种,根据其化学特性可将激素分为四类:

1.1 肽类激素  蛋白质相肽类激素都是由DNA相应基因编码,先转录出mRNA,然后以此为模板由细胞质核糖体翻译出蛋白质和肽类激素前体,经裂解和(或)加工形成具有活性的物质,在靶细胞发挥作用,如前甲状旁腺素原可转变为甲状旁腺素原,再转变为甲状旁腺素原;类似转变见于胰岛素,由—条长链多肽经蛋白酶水解而成。激素原如鸦片-黑素-促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在不同细胞可降解为多种激素。降钙素基因在不同组织的mRNA,可翻译出不同的肽,如在神经细胞内转变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fide,CGRP),而在甲状腺透明细胞内转变为降钙素。

1.2 氨基酸类激素  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系在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中经氨酸碘化和偶联而成,T3、T4在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经多个步骤而合成并贮存于滤泡胶质,然后再由滤泡上皮细胞所释放。

1.3 胺类激素  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可由酪氨酸转化而来,需要多个酶的参与:5-羟色胺(血清素)则来自色氨酸,经过脱羧和羟化而成、褪黑素(mela-tonin)也来自色氨酸。

1.4 类固醇激素  核心为环戊烷多氢非,肾上腺和性腺可将胆固醇经过多个酶(如链裂酶、羟化酶、脱氢酶、异构酶等)的参与和作用,转变成为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盐皮质激素(醛固酮)、雄性激素(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睾酮)。睾丸主要产生睾酮和二氧睾酮,卵巢主要产生雌二醇和孕酮。从胆固醇合成雌二醇需要6个酶的参与,维生素D3由皮肤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和一定温度下合成,然后需在肝内经25羟化在肾内经1α羟化,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

2. 激素降解与转换  激素通过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外液而转运到靶细胞部位发挥作用,并经肝肾和靶细胞代谢降解而灭活。血液中肽类激素的半衰期仅3—7分钟,而非水溶性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类固醇激素与转运蛋白(甲状晾素结合球蛋白、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白蛋白)结合其半衰期可延长。激素浓度和转运蛋白结合量、亲和性均可影响其结台型和游离型激素的比值。游离型激素可进入细胞内发挥其生物作用并参与激素合成的反馈调节。

血浆激素浓度(PL)依赖于激素分泌率(SR)及其代谢率和排出率,即代谢清除(MCR)PL=SR/MCR。肽类激素经蛋白酶水解;甲状腺激素经脱碘、脱氨基、解除偶联;而类固醇激素经还原、羟化并转变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水溶性物质由胆汁和尿中排出。激素的分泌,在血中与蛋白结合及其最终降解使激素水平保持动态平衡,而其中最主要决定于激素的生成和分泌率。

3. 激素的作用机制  激素要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转变为具有活性的激素,如T4转变为T3,以便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根据激素受体所在部位不同,可将激素作用机制分为二类:①肽类激素、胺类激素、细胞因子、前列腺素作用于细胞膜受体;②类固醇激素、T3、维生素D、视黄酸作用于细胞质或核内受体。受体有两个主要功能,—是识别微量的激素,二是与激素结合后可将信息在细胞内转变为生物活性作用。

3.1 细胞膜受体  细胞膜受体有四类。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的激素种类很多,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可以通过磷酸化和非磷酸化途径介导各种生物反应。激素与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使Gs(兴奋性G蛋白)或Gi(抑制性G蛋白)的α、β、γ亚单位三者中的α亚单位与鸟苷三磷酸(GTP)结合到激素-受体复合物,从而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促使(或抑制)ATP转变为cAMP(第二信使),cAMP与cAMP依赖性调节蛋白激酶的调节亚单位结合,从而激活蛋白激酶,进入细胞核后,使转录因子磷酸化并激活,促进mRNA和蛋白合成,产生相应生物反应。

激素受体复合物可使受体变构,使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并使细胞内钙离子由细胞器释放,从而使细胞内Ca浓度增加,激活蛋白激酶,继而使蛋白磷酸化而发挥生物作用。钙离子可通过钙调蛋白而改变蛋白构型,增强酶的催化作用。

某些激素可以通过受体而兴奋G蛋白,使细胞膜磷脂酶(phospholipase)C激活,继而使磷脂酰肌醇裂解为三磷酸肌醇(1P3)和二脂酰甘油(DAG),后二者均为第二信使,DAG可激活蛋白激酶(protemkinase)C,使蛋白磷酸化。IP3可使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释放Ca++。蛋白激酶C与Ca++偶联可使激素作用充分发挥。激素—受体复合物可使受体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产生第二信使,如cAMP、cGMP、Ca-、IP3、DAG,PKC使细胞质蛋白磷酸化,并可通过细胞核内转录因子磷酸化,使DNA和mRNA表达,从而引起细胞代谢改变和细胞生长与分化。

3.2 核受体和细胞质受体  激素浓度、受体数量国家医学考试网与亲和性决定细胞的生物应答性(生物反应)。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1,25(OH)2D3巳和维A酸通过结构类似的受休超家族在细胞内发挥,促使DNA基因转录和mRNA翻译而产生蛋白和酶,改变细胞的生物作用。未结合配基的类固醇受体处于非活动状态,是和热休克蛋白相结合的;当类固醇受体与其配基结合后,便与热休克蛋白分离,受体结构发生改变;受体与受体结合成为二聚体,然后结合到细胞核的DNA激素反应元件(hormoneresponseelements,HREs)。激素—受体复合物可以刺激或压抑特异性基因的转录。不同类固醇激素可作用于不同的类固醇反应元件,通过转录因子,调节DNA、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改变细胞的代谢、细胞生长、分化以及生物反应。

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调节  内分泌系统直接由下丘脑所调控。下丘脑含有重要的神经核,具有神经分泌细胞的功能,可以合成、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静脉系统进入腺垂体,调节腺垂体各种分泌细胞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分别分泌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经过神经轴突进入神经垂体,贮存并由此向血液释放激素。通过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对靶腺如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进行调控,亦可直接对靶器官、靶细胞进行调节。下丘脑是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也受中枢神经系统其他各部位的调控。神经细胞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它们可分泌各种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5—羟色胺、多巴胺、酪氨酸等,通过突触后神经细胞表面的膜受体,影响神经分泌细胞。一个神经细胞可接受来自多个突触不同的神经递质,对该神经细胞起到兴奋、抑制、协同和拮抗作用,从而达到综合的应答反应。下丘脑与垂体之间已构成一个神经内分泌轴,以调整周围内分泌腺及靶组织。

内分泌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下丘脑也有直接调整其功能的作用,一个激素可作用于多个部位,而多种激素也可作用在同一器官组织,包括神经组织,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应激情况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分泌增加,加强血糖的调节,提高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限制血容量丢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失减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CRH和皮质醇还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

2. 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下丘脑、垂体与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如CRH通过垂体门静脉而刺激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细胞分泌ACTH,而ACTH水平增加又可兴奋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皮质醇,使血液皮质醇浓度升高,而升高的皮质醇浓度反过来可作用于下丘脑,抑制CRH的分泌,并在垂体部位抑制ACTH的分泌,从而减少肾上腺分泌皮质醇,维持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通过先兴奋后抑制达到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机制,称为负反馈。但在月经周期中除了有负反馈调节,还有正反馈机制,如促卵胞刺激素刺激卵巢使卵泡生长,通过分泌雌二醇,它不仅使促卵泡素分泌增加,而且还可促进黄体生成素及其受体数量增加,以便达到共同兴奋,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这是—种相互促进,为完成一定生理功能所必需。反馈控制是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使相处较远的腺体之间相互联系,彼此配合,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并克服各种病理状态。反馈调节现象也见于内分泌腺和体液代谢物质之间,例如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浓度之间呈正相关,血糖升高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血糖过低可抑制胰岛素分泌;甲状旁腺所分泌甲状旁腺素也受血钙浓度所调节,低血钙可刺激甲状旁腺分泌,高血钙可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血浆渗透压增高可以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使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以降低血浆渗透压到正常范围。应激时,血管加压素可促使ACTH、GH和PRI。分泌增加,而全身性疾病时则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产生低T4、低T4综合征。

3. 免疫系统和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免疫和神经三个系统之间可通过相同的肽类激素和共有的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环路。神经内分泌系统对机体免疫有调节作用,淋巴细胞膜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受体,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其递质或激素与淋巴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系统的调节。如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前列腺素E等可抑制免疫应答,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能促进免疫应答,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因免疫细胞的种类不同而作用各异。ACTH既可由垂体产生,又可由淋巴细胞产生。ACTH既可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和释放糖皮质激素,又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抗体的生成。内啡肽与淋巴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增强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和非杀伤活性,促进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抑制抗体的产生。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不仅作用于脑垂体细胞,调节ACTH及内啡肽的分泌,也作用于免疫细胞,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同时,亦有反向调节作用。近年发现,神经内分泌细胞膜上有免疫反应产物如白细胞介素(IL-1、IL-2、IL-3、IL-6等)、胸腺肽等细胞因子的受体,免疫系统也可通过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发生影响。例如,在下丘脑神经元上有IL-1特异的结合受体,IL-1通过受体作用于下丘脑的CRH合成神经元,促进CRH的分泌。将IL-1注入侧脑室可增强动物慢波睡眠,抑制动物摄食活动。IL-2可通过增强基因表达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PRL、TSH、ACTH或IM、FSH、GH等激素的释放。

内分泌系统不但调控正常的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反应中也起作用。内分泌系统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桥本(Hashimoto)甲状腺炎、Graves病、1型糖尿病、Addison病等。在人类,自身免疫病好发于育龄女性,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也说明内分泌激素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

四、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内分泌疾病相当常见,可因多种原因引起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功能亢进、功能减退或功能正常。根据其病变发生在下丘脑、垂体或周围靶腺而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内分泌腺或靶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或应答反应降低可导致疾病。非内分泌组织恶性肿瘤可异常地产生过多激素。此外,固医疗预防而应用药物或激素可以导致医源性内分泌疾病。

1. 功能减低的原因

1.1   内分泌腺破坏:可因自身免疫病(如1型糖尿病、桥本氏甲状腺炎、Addison病、卵巢功能早衰、多内分泌腺衰竭综合征)、肿瘤、出血、梗死、炎症、坏死、手术切除、放射损伤等;

1.2   内分泌腺激素合成缺陷,如生长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基因缺失或突变、胰岛素基因突变、甲状腺激素和类团醇激素合成过程中的酶基田缺陷均古I使激素的正常合成障碍;

1.3   内分泌腺以外的疾病,如肾脏破坏性病变,不能对25羟维生素D3进行1α羟化,转变为具有活性的1,25(OH)2D2,不能合成红细胞生成素

2. 功能亢进的原因 

2.1  内分泌晾肿瘤如垂体各种肿瘤:ACTH瘤、GH瘤、PRI。瘤、TSH瘤、促性腺激素(Gn)瘤、甲状腺瘤、甲状旁腺瘤、胰岛素瘤胰升糖素瘤、醛固酮瘤、嗜铬细咆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2.2  多内分泌腺瘤1型、2A型、2B型;

2.3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乃由非内分泌组织肿瘤分泌过多激素或类激素所致;

2.4  激素代谢异常,如严重肝病患者血中雌激素水平增加,雄烯二酮在周围组织转变为雌二醇增多:

2.5  医源性内分泌紊乱,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缔组织病,出现库欣综合征。

3. 激素的敏感性缺陷  表现为对激素发生抵抗,主要有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使激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涉及的激素很多,有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雄激素、胰岛素等,临床上大多表现功能减退或正常,但血中激素水平异常增高;也有表现功能亢进者。

五、内分泌疾病诊断原则

完整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应包括功能诊断、病理诊断和病因诊断三个方面。一些典型的患者具有特殊的面容(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和病理性特征(如甲状腺肿大、眼部特征、黑棘皮病、异常毛发分布、生殖器幼稚等),对于诊断可提供一定的线索,但是轻症不典型患者因缺乏症状和(或)体征,早期识别并非易事,必须配合实验室检查,才能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1. 功能诊断

1.1 典型症状和体征对诊断内分泌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而有些表现与内分泌疾病关系比较密切,如闭经月经过少、性欲和性功能改变、毛发改变、生长障碍或过度、体重减轻或增加、头痛、视力减退、精神兴奋、抑郁、软弱无力、皮肤色素改变、紫纹、多饮多尿、多血质、贫血、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呕吐腹痛便秘腹泻)等。应注意从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中寻找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内分泌疾病的诊断线索。

1.2 实验室检查及其资料分析,需要临床医师掌握各种内分泌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1.2.1 代谢紊乱证据:各种激素可以影响不同的物质代谢,包括糖、脂质、蛋白质、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可测定基础状态下有关血糖,血脂谱,血钠、钾、钙、磷、碳酸氢根等。

1.2.2 激素分泌情况:可由空腹8~12小时后血中激素和24小时尿中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如GH、PRL、ACTH、TSH、LH/FSH、总T3、总T4、游离T3、游离T4、皮质醇、睾酮、雌二醇、孕酮、甲状旁腺素、胰岛素、C肽、醛固酮、儿茶酚胺等),但因激素呈脉冲性分泌,尤其是促性腺激素和性腺激素,最好相隔15~30分钟抽一次血,共3次并等量混合后,测定其值。测定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UFC),17羟、17酮类固醇,醛固酮,香草基杏仁酸(VMA)等,应同时测定肌酐量,使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1.2.3 动态功能测定主要有下列两类

1.2.3.1兴奋试验:多适用于分泌功能减退的情况,可估计激素的贮备功能,应用促激素试验探测靶腺的反应,如ACTH、TSH、HCG、TRH、GnRH、CRH试验,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胰升糖素兴奋试验,左旋多巴精氨酸兴奋试验等。

1.2.3.2抑制试验:多适用于分泌功能亢进的情况,观察其正常反馈调节是否消失,有无自主性激素分泌过多,是否有功能性肿瘤存在,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既可作为兴奋试验(胰岛素、C肽)又可作为抑制试验(GH)。可乐定抑制试验观察儿茶酚胺(CA)分泌情况。

1.2.4 病理诊断  包括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确定,现有多种检查方法可帮助明确微小病变。

1.2.5 影像学检查  蝶鞍X线平片、分层摄影、CT、MRI,属非侵袭性内分泌腺检测法,可鉴定下丘脑—垂体疾病、肾上腺肿瘤、胰岛肿瘤等。意外瘤(incidentaloma)为无症状的肾上腺肿瘤,直径<3.5cm者,若不愿探查,可用CT随访;较大肿块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或作探查手术。

1.2.6 放射性核素检查  甲状腺扫描(采用131I、   125I);肾上腺皮质扫描采用B旦固醇;lJ’I间碘苄胍(‘J’I-MIBG)扫描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1.2.7 超声检查  适用于甲状腺、肾上腺、胰腺、性腺(卵巢和睾丸)。

1.2.8 细胞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病理活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精液检查,激素受体检测。

1.2.9 静脉导管检查  选择性静脉导管在不同部位取血测定激素以明确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病变部位,如下岩窦(左、右)取血测定垂体激素对于判断垂体病变有价值。

3. 病因诊断

3.1 自身抗体检测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又称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1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抗体测定有助于明确内分泌疾病的性质以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甚至可作为早期诊断和长期随访的依据。

3.2 白细胞染色体检查有无畸变、缺失、增多等。

3.3 HLA鉴定。

六、内分泌疾病防治原则

从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睾丸、卵巢)疾病,胃肠胰岛内分泌病,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系统,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内分泌疾病与功能失常;从单个内分泌腺疾病到多个内分泌腺疾病包括功能亢进、功能减退和功能正常;从正位内分泌疾病到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对内分泌系统和内分泌疾,病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正在不断深入,防治内分泌疾病已成为可能,不少内分泌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如缺碘性甲状腺肿是可用碘化食盐达到防治目的;希恩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可以通过加强围生期医疗保健来防治;一些内分泌疾病的危象只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尽早诊断,遵循治疗,消除诱发因素等,防治其发生是完全可能的。

1. 一般对功能亢进者采用:

1.1 手术切除导致功能亢进的肿瘤或增生组织;

1.2 放射治疗毁坏肿瘤或增生组织,减少激素的分泌;

1.3 药物治疗,抑制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如奥曲肽抑制多种激素(GH、PRL、胰岛素等)的分泌;溴隐亭抑制PRL、GH的分泌并有缩小肿瘤的作用;赛庚啶酮康唑治疗库欣综合征。咪唑类和硫脲类药物抑制甲状腺碘的氧化和有机结合,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治疗Graves病。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可以阻断糖皮质激素受体,缓解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可以缓解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酚妥拉明酚苄明可选择性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缓解嗜铬细胞瘤分泌过多去甲肾上腺素所致高血压等。采用化疗治疗恶性内分泌肿瘤从而缓解症状亦是可取的,如双氯苯二氯乙烷(米托坦)治疗肾上腺皮质癌。三种主要治疗可以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

2. 对于功能减退类,主要采用:

2.1 有关缺乏激素的替代治疗(replacementtherapy)或补充治疗(substitutiontherapy),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补充甲状腺激素(左甲状腺素、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补充皮质醇(氢化可的松);男性性腺功能减退者补充睾酮类制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主要补充钙与维生素D;垂体性侏儒症患者则补充人生长激素制剂。

2.2  内分泌腺组织移植,提供身体的需要,如胰岛细胞或胰腺移植、甲状旁腺组织移植等。

病理和病因治疗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些病理如肿瘤发生的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防治措施,主要还是手术、放疗与化疗为主。虽已知多内分泌腺瘤与ret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突变而激活蛋白磷酸化和DNA转录、mRNA翻译过程,致使细胞不断生长和功能增强有关,但尚未能从基因水平进行干预治疗。

一些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已有所阐明,针对自身免疫进行干预治疗仍在尝试之中,但尚未能肯定其治疗效果。对于由结核所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可采用抗结核治疗,但仍不能疏忽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替代治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