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 > 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正文:第二节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

  【病因和机理】 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肌肉各部的病变均可引起不自主运动。如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动痉挛由新纹状体病损引起;节律性与局限性肌阵挛与下橄榄核、齿状核及红橄榄束的损害有关:舞动运动为对侧脑底核的病变所致;震颤可由纹状体、小脑及小脑有关的结构或额叶病变引起;肌束颤动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等。不自主运动可因生理或精神因素引起,但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主要见于感染、中毒、变性、遗传和家族性发育异常等疾患,也可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

  【临床表现】

  1.抽搐:肌肉快速、重复性的,阵挛性的或强直性的无意收缩,常为一组或多给肌肉同时产生,有时在面部或肢体对称部位出现振幅大且不局限,多由一处向他外蔓延,频度不等,无节律性,受体内外因素影响,伴有躯体不适及其它异常感觉,客观检查无异常所见。

  2.痉挛:为肌肉或肌群的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系因脑或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所致。某些痉挛可伴肌痛、肌强直和或不自主运动及头、颈、肢体、躯干扭转畸形等。呈继续的节律性肌收缩,间有肌松弛者称阵挛性肌痉挛;较持久的肌收缩则称强直性肌痉挛。大部分痉挛属于此种。

  3.震颤: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关节不自主的、快速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可有一定方向,但震幅大小不一,以手部最常见,其次为眼睑、头和舌部。

  4.肌阵挛:为肌肉或肌群突发的,短促的闪电样不自主收缩。可见于正常人,病理性肌阵挛分为节律性和非节律性两种,以前者多见。

  5.舞蹈样运动:是一种无目的,没有预兆的无规律、不对称、幅度不等的快速的不自主运动。头面部舞蹈运动表现为皱额、瞬目、咧嘴、舌不自主伸缩、摇头晃脑等转瞬即逝的怪异活动。常影响说话,在肢体表现为无一定方向的大幅度运动,患者常难以维持一定的姿势。

  6.手足徐动症:又称指划运动。以肌强直和手足缓缓的强直性伸屈性运动为特点,可发生于上肢、下肢、面部和头颅。通常以上肥远端和面部最明显。患者的手指常出现不规则的“蠕动样”徐动性运动,掌指关节过度伸展,诸指扭转,可呈“佛手”样的特殊姿势。参与徐动性动作的肌肉张力增高。下肢受累时,行走发生困难,诸趾扭转,拇趾自发性背屈。患者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不自主动作。舌头时而伸出,时而缩回。头部向左右两侧扭来扭去,有时咽肌受累而发生吞咽和构音困难。这些不自主动作于安静时减轻,睡眠时完全停止,精神紧张或随意动作时加重,但感觉正常,智力可有减退。

  7.扭转痉挛:又名变形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躯干的徐动症。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近端或躯干顺躯体纵轴畸形扭曲为特征,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正常。

  其它不自主运动还有偏侧投掷运动、肌纤维震颤,肌束颤动和肌纤维颤动等。

  【鉴别诊断】

  一、抽搐

  (一)面肌抽搐(facial tic,Beu's spasm) 由于疼痛刺激引起面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性收缩者称“痛性抽搐”,见于三叉神经痛。当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患侧面肌反复发作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此外尚有一般的面肌抽搐,多为一侧性,表现为眼睑抽搐、伴有皱眉肌、鼻部诸肌、颊肌收缩,眼睑呈快速频繁的抽动,如病程过长,反复发生可引起眼睑强直性收缩,提上睑肌收缩,睑裂缩小。面肌抽搐和面肌痉挛临床表现相同。

  (二)手足抽搦症(tetang) 由低血钙或中毒引起。多见于婴儿、儿童与哺乳期妇女。表现为间隙发生的双侧强直性痉挛,以上肢显著。典型的“助产手”包括手指伸直并齐,掌指关节屈曲,大拇指对掌内收,腕部屈曲,常伴有肘部伸直和外旋。牵涉下肢时,有足趾和踝部的跖曲和膝部伸直。严重时可有口、眼轮匝肌痉挛。发作时意识清晰。Chvostck征和束臂试验阳性。低血钙可能同时产生手足抽搦和痫性抽搐。

  (三)伤风(tetanus) 破伤风患者受到外界刺激时,常发生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的抽搐,历时数秒钟。意识清醒,在抽搐间歇肌肉并不松弛,扪诊仍可发现坚硬的强直状态,以咀嚼肌最为显著。外伤病史、痉笑病容,角弓反张等均可提示破伤风的诊断。

  (四)新生儿抽搐(neonatal convulsion) 新生儿抽搐均属痫性抽搐。轻者呈局限性或偏侧性阵挛性痉挛,脑电图显示一侧尖波灶或正常。重症者可呈全身强直性痉挛或肌阵挛,或是微小的眼球或肢体强直性或阵挛性动作,伴有脑电图上的多发性尖波灶,弥漫性阵发性活动或低平电位。

  (五)癫痫大发作(grand mal epilpsy)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转向一侧或后仰,眼球向上或一侧移动,上肢伸直或屈伸,手紧握,下肢伸直或表时屈曲。由于呼吸肌强直收缩,可出现呼吸暂停,面及皮肤紧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继而全身肌肉由持续的收缩转为一张一弛的阵挛性收缩,头部、躯干及四肢均呈强烈的收缩。由于腹壁肌及膀胱收缩,可有小便失禁,发作停止后即转入昏睡状态。醒后除先兆外,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自发作开始到意识恢复经历5~15分钟。发作间隙期脑电图可有各种痫样发放。

  (六)癫痫局限性发作(localied epilepsy) 为一系列的局部阵挛性抽搐,大多见于口角、眼睑、手指或足部。抽搐多为短暂的,一般意识障碍。脑电图表现为局限的节律棘波,尖波或棘—慢波。

  (七)高热惊厥(hyperpyretic convulsion)为3岁以下儿童因患某种高热性疾病而产生,这是由于幼儿神经调节机能不良的一种表现。一般都在体温突然升高到38℃以上,历时2~6小时内发生,呈癫痫大发作形式,发作后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高热惊厥在一次发热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以后还有高热仍可发作。儿童到6~8岁后,则很少再发作。

  (八)癔前些天性抽搐(hystenical convulsion)发作前有精神因素,多于他人在场时发病,发作时突然倒下,头部后仰,全身僵直,牙关紧闭,握拳时大拇指在掌外。强直性痉挛后,继有不规则的手足舞动。常杂以捶胸顿足,哭笑叫骂等情感反应。无意识丧失,瞳孔和跖反射等无变改。而色如常或潮红,大多无咬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每次发作历时数十分钟到数小时,经他人抚慰或治疗而止。患者能描述发作经过。

  二、痉挛

  (一)书写痉挛(writing spasm) 此病多属于神经功能性疾病。是在书写时由于手肌紧张及运动异常而导致书写功能障碍。患者在持笔时或开始写字时困难。这种痉挛现象主要发生在手指、腕部甚至整个上肢。有的病例引起固有伸肌呈痉挛性强直收缩,继之沿食指及中指渐渐蔓延到固有伸拇指长肌收缩,产生拇指外展。此病最重要的特点是书定时痉挛,不写字时症状消失。

  (二)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 其特点是颈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收缩,产生痉挛性斜颈。肌肉收缩呈强直性,有时呈阵挛性或强直阵挛收缩,故头扭转伴有斜颈及细小摇头。发作时头向侧方倾斜,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向上。痉挛性斜颈在坐位、立位、情绪激动及周围环境影响下容易出现,当卧床安静时减轻,眨眼时消失,随意运动时增强。有时检查进给以拮抗动作则斜颈消失,压迫胸锁乳突肌及副神经时可以诱发。

  (三)痛性痉挛(cramp) 在强直性肌肉收缩的同时伴有疼痛。周围神经和肌肉病变均可引起。常在白天剧烈活动后的晚上,一般以下肢腓肠肌多见。

  1.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nia):病因不明,从5岁到60岁之间皆有发病。病情常在数月或数年内逐渐进展并加重。在静止状态、活动状态时肌肉均呈持续性收缩,伴有剧烈疼痛。常首先侵犯手足,以后向面部及咽喉部肌肉、舌肌、肢体、躯干肌肉蔓延,伴有广泛的肌肉颤搐、常发生窒息,并由于吸入性肺炎而死亡。

  2.MC Ardle氏征候群(MC Ardles symdrome):由于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或磷酸果糖激酶而使肌肉收缩不正常,呈痉挛性收缩,由于强直痉挛收缩,被动牵引而产生疼痛,疼痛随运动度增加而加重,客观检查无异常发现。

  3.僵入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常见于男性,有轴性肌肉针刺样感的疼痛,然后发生对称性的持续的骨骼肌僵硬,抽搐,痛性肌痉挛。眼肌、心肌与平滑肌不受影响,肌僵硬不受睡眠、脊髓麻醉和巴比妥类药物的影响。

[1] [2] [3] [4] 下一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