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政策咨讯 > 政策解析 > 正文:医学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分析一
    

2013医学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分析一

更新时间:2012/7/30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方面来定义“哲学”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人们日常活动中自发产生的朴素观念。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要对哲学观点、原理和原则作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即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世界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的问题。因此,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把哲学称之为“智慧之学”,是古希腊哲人对哲学的定义。D选项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不是任何哲学的共同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2.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就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原则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B.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

D.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方面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因此承认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因此选C。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

3.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汇集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的确是同各门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知识逐渐积累起来,才逐渐从哲学的母胎中分化出来,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历史学、军事学等一门门具体科学。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或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则是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整体作出概括,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但是,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必须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A选项忽略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方面存在的区别。C选项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B选项本身正确,而且正确地指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但从题干的内容来看,本题显然是指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

4.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表述。

对于哲学的真正认识,首要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就把握了哲学的实质。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亦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明确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来论述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6.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B.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植根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对实践中主观和客观辩证关系的抽象概括。离开了实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将变得不可思议,因为实践既是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产生的根源,又是解决思维和存在之间矛盾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及其关系,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因此,真正科学地、直接现实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只能靠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8.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生要注意: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如何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是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显然就是不可知论,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选项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9.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党性。

所谓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既不是指哲学的阶级性,也不是指哲学上的政治派别,而是特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和斗争着的基本派别。哲学派别众多,但“任何哲学不是分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分属于唯心主义”,没有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哲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考生比较容易将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的阶级性是指由于哲学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所以他们对世界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都明显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取决于它所从属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在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哲学。哲学的阶级性的表现方式是非常复杂的。阶级、哲学、家学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1)某种哲学体系的阶级属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阶级出身;(2)哲学的阶级性是就哲学的整个体系说的,而不是指其中的每一个命题、范畴或哲学判断;(3)哲学的阶级性并不排斥某个哲学体系中可能包含的真理因素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极贡献;(4)哲学理论的阶级实质和它在实际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要区别对待。

虽然哲学的党性不等于哲学的阶级性,但二者又有一致性。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革命阶级或阶层和反动的阶级或阶层的对立、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1页。

10.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关于世界的可知性,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知论者对世界可知性的解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唯心主义者把世界看成精神的产物,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是彻底的可知论者。关于意识有无能动性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只是唯心主义者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唯物主义者则坚持辩证的反映论,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因此,A、C和D项都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而对两者进行划分的惟一标准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和物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是否可知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问题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和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都是建立在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基础之上;同样,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也不能区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因为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家有的主张可知论,有的主张不可知论。世界发展动力问题涉及的是矛盾学说、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它解答的是事物发展变化问题。意识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解答的,它本身从属于这个问题。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也不能区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因为有的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也有深刻精辟的解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是讲如何改造世界,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对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不是对本体论问题的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2.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水既是实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3.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题干引自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从燃烧的火中观察到宇宙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永恒的活生生的火中,这个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物质的意义。赫拉克利特的火近似于一个抽象的火,它是万物构成的法则,是世界的本原。这种本原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也不是随意的,它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永恒规律。赫拉克利特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这种变化也是有章可循的。列宁评价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绝妙的说明。”这样,赫拉克利特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4.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杨泉的水一元论,认为水是根本。水里的混浊部分,下沉了就成为了土,水变为蒸汽,就成为了天。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5.“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拉美特利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哲学家,为了反击“上帝造人”说,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他认为,心灵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他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将哲学分为唯物论体系和唯灵论(即唯心论)体系两大类。拉美特利认为:心灵依赖于身体,是肉体的一部分和原动力,因而都是由物质构造的,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拉美特利把他的机械论思想贯彻到底,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之后,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拉美特利关于“人是机器”的思想打破了自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最后壁垒,但是其错误也是显见的。他的哲学是极端形态的机械论哲学的代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6.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全面论述了马克思和他一起创立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认为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很显然,这里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就是费尔巴哈等人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没有“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考生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谈的“现实世界”,包括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类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两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严重的理论缺陷,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二是形而上学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即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在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物质世界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改造的对象,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反地,能动性原则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科学地实践观引入,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8.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体观点辨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因此,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9.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观点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对象、现实、感性”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即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种实践关系,一种是认识关系,二者之中前者更根本。因为人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首先是实践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把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从而表明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性质。在分析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之后,马克思接着说:“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可见,唯心主义者看到并肯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意义,但是他们却把这种主观能动性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由于他们的哲学前提是精神决定物质,必然把人的精神因素、主观作用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的、决定性的东西,必然把精神看成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本质及发展的源泉,因而唯心主义者也是把实践活动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0.“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题干选自《资本论》。马克思指出:“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很明显,马克思在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础上视劳动为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无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这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

D.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22.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

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扩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就会产生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目性就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这就必然导致了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只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因此,21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22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3.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和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论上的根源。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

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B.把绝对精神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

C.把感性当作主客观之间的中介

D.把主观精神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唯心主义产生的最初根源就在于在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自然力被人格化。此外,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总是受到社会没落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使其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唯物主义者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感觉是迈向更高级的理性的桥梁和基础,因此感觉既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也不是惟一的存在。显然,A选项是典型的不可知论的观点。一般来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概念理性。B选项是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原因,D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是指

A.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宗教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25.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的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两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两者在精神决定世界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时间、超空间的“客观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实质上这里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第2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5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6.“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理论的观点

2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主要有: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把“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5页;《大纲解析》第2页。

2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

[1] [2] [3] [4] [5] [6]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