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终极笔记(四)邓三
    

终极笔记(四)邓三

更新时间:2006/7/10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终极笔记(四)邓三
一、经济结合点(4大经济问题)
1、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
2、改革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
3、有关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问题
4、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问题
二、党政结合点(党建3大焦点)
1、求真务实
2、群众路线
3、政治文明
三、社会结合点(4大社会课题)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经济结合点(4大经济问题)
1、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
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1、(有关基本经济制度制定依据):2决定;3原因
(2方面决定)社会主义的性质;初级阶段的国情
(3方面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十五大报告指出2条(重要组成和作用;毫不动摇4方面)
(重要组成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毫不动摇4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充分认识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二是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三是在政治上要关心帮助,在参与(政治生活)方面应当一视同仁;四是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1.3、(坚持公有制主体,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的统一):(不可对立;相互促进)
(不可对立)不能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来共同推动的。为此,必须营造一个能够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互促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二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缺一不可。
PS:04修宪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私有财产保护)内容修改之2大意义
(符合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宪法必须反映它们的愿望和要求;对宪法第十一条的修改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中共十六大关于对非公有制经济既鼓励、支持、引导,又依法监督、管理,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实际情况,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避免资金外流)“私产保护”入宪意味着国家把私人财产保护提高到宪法的高度,意味着中国财产制度的重大变化;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明确提出保护私有财产,将使私有财产的政治经济地位更加明确,消除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中国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规定,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有效地避免资金外流。

2、改革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点实质;3必要性;基本要求;4个途径)
(2点实质):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3必要性):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挑战。
(基本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4个途径):深化改革,建立4机制(经营;技术;市场;调控)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集约化生产的(宏观调控机制)。

3、有关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问题
3.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涵义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作用):(有时有限的暂缓而非根本消除)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不能根本消除矛盾。
(借鉴意义):(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可为社会主义所用)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撇开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的阶级利益关系,单纯从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职能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府的一切干预活动必须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方式对经济运行进行的调控。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实施理论和现实依据)3理论;2现实
(3个理论依据):(大生产和总供求2者平衡;发展战略和生产目的2个目标;体制改革)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点现实依据):(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经历并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目性和破坏性。
(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4目标;4任务
(4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个当前任务):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完善体系,提高水平)
(宏观体系=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主)+计划、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宏观调控政策)=(财政+货币+产业+收入)政策
(完善和提高的3改进):
(计划、财政、货币等相配)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运行监测、部门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财税、金融尤注意)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尤其是要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3.3、宏观调控实践的转变:从“双积极”到“双稳健”
(“双积极”90s)通货紧缩条件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国债,大建设)和积极货币政策(下调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双稳健”03)经济过热3表现(部分行业投资猛;通货膨胀;能源紧张)条件下,采取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人民币基准利率;将调整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控制国债规模),至此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了。
(2点启示)必须依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从“双积极”向“双稳健”的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如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尤其要强调的是,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调控手段必须相互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固然应当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但(不能据此排斥行政手段)在必要时发挥作用,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势,行政手段有时会更为直接有效(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

4、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问题
中国现代产权制度问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所有制的核心-产权)>
4.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的3依据):公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适应;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其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主体2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体地位2点注意):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量优,更重质高。
4.2、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
(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述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资本)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现的;
(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的意义):促进资本主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私人资本取得社会资本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但财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企业的雇佣劳动制并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是发展股份公司,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迅速集中,迅速扩大资本规模;
二是发展股份公司,有利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三是发展股份公司,有利于政企分离,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当前,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就是对财产所拥有的权利。从本质上看,产权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围绕财产所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权利关系;
(产权制度)就是国家为调整与财产有关的经济权利关系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
(基本特征)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3个有利于):公有制主体;促进非公有制;推动混合所有制
有利于维护公有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重组、交叉持股,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从而真正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添活力。
(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中心)→国企业改革(核心&方向)→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二、党政结合点(党建3大焦点)
1、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体现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的统一)“求真”就是研究事物及其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真理原则;“务实”就是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价值原则。“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是“求真”的目的。
(求真务实的关键:4对真实范畴)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PS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三个代表”及其辩证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三个代表”贯彻了真理原则)
“三个代表”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一元论
(历史唯物主义)深化对3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共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体现了真理的原则。
(历史一元论)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党的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个代表”2体现: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认识到(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因此强调党的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历史唯物论),强调党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个代表”体现了价值原则)2通过;2体现
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了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三个代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贯彻了价值原则。
PS2: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伟大理论贡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突破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
(发展生产力体现真理原则;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价值原则)
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最终必须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这体现了真理原则。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体现了价值原则。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的目标。这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2、群众路线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参与者和历史创造者)人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形成。历史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们,是居民中的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包括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表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
(理论和实践依据)
a、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b、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c、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全国各族人民不但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主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a、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b、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上看,不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PS:(“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C、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3个必须落实
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3、政治文明
3.1、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联系)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资产阶级民主是剥削阶级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民主,其中包含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权力制衡机制、健全的文官制度等。因此,它的某些(民主形式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并为它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具有狭隘性、虚伪性、欺骗性,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是金钱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是绝大多数人享有名副其实的民主权利的广泛的真正的民主。
3.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地位)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发展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和支持)。
(原则)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从国情出发;坚持3个统一
a、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b、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C、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4条必由之路
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焕发建设国家的强大创造力量的必由之路;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作风的必由之路。
(长期性)经济文化;意识残余;客观过程
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3.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要求)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PS1:"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a、所谓三权分立是由政府、议会、法院分别行使、立法、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同时又相互制约和相互均衡。
b、这种制度是在资本私有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不同的资本集团决定的,有利于资产阶级调整内部矛盾维护统治。
c、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利益的完全一致性决定我国完全可以由全国人大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
d、三权分立使国家的力量相互冲突相互抵消,行政权凌驾于其他两权。我国人大制度是立法权居于首位,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办大事,如果政策正确,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
3.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特点)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人民政协55周年实践经验的4启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PS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和“两党制”。
a、所谓西方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选举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自由竟争,轮流执政。
b、这种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不同的资本集团决定,需有不同政党,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
c、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全国人民利益的完全一致性,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4特点:共党领导执政,民主党派参与执政的政治合作关系;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平等的法律地位。

三、社会结合点(4大社会课题)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4个作用)
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1.2、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3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
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是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途径;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优先;科技经济互动;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
(教育优先):现代化→(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根本)→教育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因而,应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技需经济投入;经济依靠科技;市场引导推动科技)
加速科技进步。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其次,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第三,从国家长远需要出发,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
教育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的发展,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此,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推进技术创新的3大意义):科教兴国战略;国际竞争力;现代化建设全局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从国内形势看,加强技术创新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全局。
1.3、人才强国
(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人才是科教的关键;科教是人才的本质
(人才强国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知识和人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中,谁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优势,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战略)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措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客观性;阶级性;社会性
(客观性)其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内容和形式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有直接联系的那部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性)在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某种不一致性或不平衡性。
相对独立性(5个具体表现):
意识形态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识形态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意识形态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社会功能。
1.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用和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任务和内容)
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思想和方针)
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指导方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1.3、思想道德建设
(地位和任务)
地位: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任务:坚持3主义(爱国、集体、社会)教育,加强3道德(社会、职业、家庭)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3观(世界、人生、价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5爱(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紧迫性)3个文明;经济社会;人民群众;以人为本
是全面建设3个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庭幸福和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PS1: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4原则):4一致(“四有”新人、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传统美德);3贴近(实际、生活、未成年人);知行合一;教育与管理结合的原则。
(4任务):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全面发展。
PS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原则:坚持6结合)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4任务):理想信念(核心);爱国主义(重点);道德规范(基础);全面发展(目标)。
(意义):(3个确保)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1、内涵和依据
(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5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理论依据)人和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3现实依据)1个阶段;4个变动;4个人群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产业、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
3.2、要求和意义
(要求:4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文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个伟大意义)以(邓三)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总结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国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PS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相对社会发展,可从三方面(全面、自由、充分)发展来衡量。在人的发展中,马哲最突出强调 “全面发展”。
(不脱离)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实践尤其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实践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是包含着社会关系在内的。离开了社会关系,实践也无法进行。
(互为前提和基础)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5意义)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4内容)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政治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PS2: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
(同一与斗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实际运用)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还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从而使我们在整个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
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
(提出背景)十六届四中――党执政能力的一项主要任务;05中央经济工作会――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其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
(0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央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基础条件)宏观经济稳健增长;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失业率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社会和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
(总体目标)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4. 3、 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物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由保险、救济、福利、优抚、互助等组成。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3个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