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难点盲点
    

难点盲点

更新时间:2006/5/30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第一弹】
多元论
pluralism
主张世界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有两种基本类型:凡是把世界归结为 多种物质本原的 , 属唯物主 义的多元论,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凡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属唯心主义多元论,如德国哲学家G.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组成的和谐的体系。

二元论
dualism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尔,最终还是倒向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反杜林论》
Herrn Eugen Dhring’s Umwlzung der Wissenschaft,Philosophie,Politische Oekonomie,Sozialismus
F.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7年1月~1878 年7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进报 》上。1878 年 7 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K.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不可知论
agnosticism
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泛神论
pantheism
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最早提出并使用“泛神论”一词的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托兰德。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这个神不同于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于自然神论者所主张的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驾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欧洲哲学史上的泛神论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融化于自然之中;另一类是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自然消解于神中。这两类泛神论在反对正统神学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非决定论
indeterminism
否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哲学观点。它认为事物的运动不受因果关系的制约,没有任何秩序,而受自由意志支配。它在社会历史观上往往表现为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是由有意志的人决定的,人的意志尤其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就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制约性。

《工具论》
Organon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公元1世纪由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安德罗尼柯编辑成书。全书收集了亚里士多德6篇逻辑学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主要讨论了命题、范畴、三段论等问题,阐述了证明、定义、演绎等方法。该书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诡辩论
sophistry
一切利用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否认真理或阻碍探索真理的思维方式的统称。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常常利用客观事物和概念普遍具有辩证矛盾这一特性,冒充辩证法,或同辩证法相互掺杂地表述出来;用概念的联系取代和掩盖事物真实的联系,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并夸大相对性一面,否定确定性和绝对性一面。

怀疑论
skepticism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所怀疑的具体对象各有不同。古希腊怀疑论的创立者皮浪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因为每一事物都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见,不能确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者则对各种宗教教条表示怀疑。18世纪英国哲学家D.休谟怀疑知觉是由外物引起的。德国哲学家I.康德怀疑人能够认识物自体。现代西方的怀疑论者承袭休谟和康德的思想,拒绝研究感觉之外的实在。

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其后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19世纪,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经验论
empiricism
认为经验或感性认识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轻视,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的认识论。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另一种是内部经验即内省。主张感觉论的哲学家否认内省经验,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经验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才引起感觉经验。唯心主义经验论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或上帝赋予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或先验论相对立,并长期进行论争。

目的论
teleology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内在的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的目的论的奠基者。

宿命论
fatalism
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它的摆布,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鼓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唯我论
solipsism
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 “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它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辑结论。典型代表者有18世纪英国哲学家G.贝克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等人。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

唯理论
rationalism
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又称理性主义。不承认理性认识要依赖感性认识,认为可靠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西方近代唯理论由18世纪法国的R.笛卡尔开创,主要代表有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莱布尼兹等。笛卡尔主张依靠生来具有的天赋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准确无误的推理。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具理性认识的对象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广义来说,理性主义并不仅限于认识论范畴,在思想文化一切领域,凡崇尚理性的观点都可称之为理性主义。

万物有灵论
animism
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泰勒因而采用拉丁文anima(意即灵魂、生命或气息)来为之命名,认为原始人相信anima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故称万物有灵。但其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灵魂观、鬼神观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此后英国学者马莱特曾以前万物有灵论对之提出修改,认为原始人在形成万物有灵观念之前已经有了相信整个物质世界都具有生命的观念,其理论故又名物活论。由于万物有灵论和前万物有灵论都缺乏历史确证,因此已不再被宗教学所采用。

唯意志论
voluntarism
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A.叔本华和F.W.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在他看来,世界是意志及其表象,表象上溯到理智,但最终归结为意志,而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它在人心中表现为冲动、本能、奋进、渴望和要求。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也是世上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任何意志都要表明为自我奋斗,它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痛苦也永无终极。他提出,达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完全弃绝生存意志,做到绝对的无动于衷,以求解脱。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抛弃其消极悲观因素,宣扬积极行动的权力意志论。他认为追求和发挥要求统治的权力意志,既是宇宙的本质,又是自然和社会的唯一动力,也是最高的生活原则和道德原则。尼采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都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并受意志的支配,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意志的主宰,是意志所创造的活动。
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特别是其非理性主义倾向,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尤其对H.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先验论
apriorism
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人的经验的唯心主义认识学说。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人们只能通过先天的形式或手段才能获得。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认识来自某种“神的启示”,是先天赋予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人们心灵的创造,是头脑中固有的。

物活论
animism
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又称万物有灵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利斯等人是哲学史上最早的物活论者。物活论思想在近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自发的唯物主义者把自然事物的发展归结为具有生命和活动能力的“胚芽”在数量上的增长。近代物活论在批判中世纪灵魂不死的宗教思想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界限。

自然神论
deism
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由17世纪英国思想家L.赫尔伯特始创,著名代表有J.托兰德 、D.哈特利、J.普里斯特利等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自然神论在欧洲近代颇为流行,到19世纪中叶后,逐渐失去了它反对封建神学的进步意义,成为维护宗教的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liberalist theory
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新闻观念。它是以“天赋人权”为主导思想提出的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渊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英国思想家J.弥尔顿,18世纪英国法理学家J.厄斯金、美国政治家T.杰斐逊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J.S.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通过“竞争”使正确的意见最终得到承认。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代表著作是美国新闻学者W.施拉姆主编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人鼓吹不受限制的新闻自由,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思潮。

【第二弹】容易出错的哲学命题总结

选择辨析题中易出错的有关哲学家和哲学派别
的命题论断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   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   运动应当从它得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得反映特性。(列宁)
5.   观念得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载人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   人得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   头脑的辨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  所谓客观辨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辨证的思维,不过实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  辩证法堆观存事物作肯定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  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种需要酒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21.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22.  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马,恩)
2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恩)
24.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他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
25.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恩)
26.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马,恩)
27.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他。(毛泽东
28.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
29.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马,恩)
30.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1.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他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实现性的品格。(列宁)
3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33.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
34.  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
35.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恩)
36.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恩)
37.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马,恩)

(二)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举例
1.   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   天行有常,不为荛存,不为桀亡。(荀子)
4.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王充)
6.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   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   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   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  原子始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漠克利特)

(三)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辨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   "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足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    “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知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   “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的)
6.   “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景页,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四)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   “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  “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   “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1] [2] [3]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